80后锔匠:妙手回春残瓷完璧 惠城区小金口曾水辉坚守传统,把一件件破碎瓷器通过锔瓷绝技起死回生

惠州日报 2017-08-02 01:23

80后曾水辉潜心坚守老手艺——— 锔补。

锔瓷用的钉子十分精微。

锔瓷所用到的一些工具。

惠城区小金口80后曾水辉大学毕业后做过发型师、开过茶庄,最后却潜下心来拾起了一门老手艺——锔补。残损的茶杯、破裂的紫砂壶,经过找碴、对缝、打磨、锔钉等几个步骤之后,就能修复如初,正常使用。经过锔补之后的茶具杯具较之此前,因锔嵌了铜、银等金属,别具一番韵味。这门鲜人问津的老手艺,在这个80后手上熠熠生辉。

锔瓷考验手艺更考验心境

锔补,手艺是基础,而在曾水辉看来,非心静不可得。

当下繁华世界,欲望如填不满的沟壑,沉重的都市人往往通过一些禅修来求得内心的片刻清静。曾水辉却说他走了一条捷径,通过锔瓷,身心达到了合一。

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把易碎的瓷器,如订书修复如初。

锔瓷第一步,是将破碎的瓷器找碴、对缝,通过麻绳捆绑恢复瓷器原状。然后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及样式进行定位,确定钉位和钉数,并制作钉子,再使用电钻打孔后锔钉。最后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每个步骤,说来简单,操作起来则要求手艺人胆大心细,关键步骤甚至要聚神屏息来对待。手中的瓷器本就具有易碎属性,有些瓷器更是薄如纸片。要在其中打孔钻钉,而不产生新伤,考量的就是手艺:孔浅则钉不稳,孔深则穿洞,惟有恰到好处,才堪称完美。“有些瓷杯的厚度仅有1毫米,打孔要打到0.7毫米,打完孔后对着灯光看过去几乎是透的。”

犹如在薄冰上跳舞,锔瓷考验手艺,更考验心境。锔瓷人得有禅修的心境,放下身边事,独守身心,专注于眼前。心中有片刻的杂念,都可能干扰聚神的状态,修瓷不成,反添新伤。“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晚上才开工,白天杂事太多,很难静下来。”曾水辉说。

出师两年多,曾水辉修复了大小上千件瓷器,在这个过程中也修炼了更好的心性:心境能很快静下来,人也更加简单、从容。

锔瓷不是简单打补丁,还要讲究审美

锔后不漏水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好的锔补作品往往耐人寻味,别有一种珠联璧合的美。增强观赏性,是曾水辉对自己锔瓷的更高要求。大学里模具专业毕业后,他做过发型师、开过茶庄,最后决心放弃种种,到上海拜师学习锔瓷。学习时间只有短短一周,师傅只是领进了门,手艺则要自己慢慢摸索。

“手艺活,没有捷径。”手艺如此,审美也是如此。曾水辉的客户收到锔后的瓷器,很多会为之赞叹。锔后的痕迹不是简单地打了补丁,而是与瓷器本身相得益彰。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后天的熟能生巧,更与天生的审美有关。

“要提高审美,首先要了解每个窑口陶瓷的特性。陶类的器物本身风格比较拙朴,修复时,钉子可以适当做拙朴些,钉子材质可以选择色调暗沉的金属材料。或者通过工艺加工,让金属材料色泽变得暗沉。例如人为干预,采取氧化手段。相反,精致的器物,钉子可以尽量做得精细些,以简洁为主。”在曾水辉看来,锔瓷的材料是铜是银,是粗条是细边,钉线的走向乃至于钉子的形状是条形还是菱形,都关乎成品的观赏性。

一件破损的瓷器,该采用锔钉还是包边的修法,是锔瓷还是金缮的方式,没有经过仔细考量,曾水辉不会轻易下手。在缺损的茶杯上锔上一枚银片,显得过于平淡,曾水辉就在银片上刻出花纹,一朵精致的梅花便成为茶杯的点缀;一件茶色光釉的瓷器,曾水辉改以金缮手法修复,金漆与瓷平滑对接,浑然一体。经过锔补的器件,如同艺术再创作,迎来新生。

通过网络吸引客源,外地客户占大多数

从在古董、古玩行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锔活秀”,随着时代潮汐的涨落,锔瓷这门行当也跟许多老手艺一样萧条寂寞,几近遁入历史烟尘中。

曾水辉说,在广东跟他一样职业锔瓷的不超过5个人,而当初跟他一起在上海拜师求学的同学也仅有他一人坚守在这个行业。锔瓷前途渺茫末路?曾水辉并不这样看。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喝茶玩瓷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可以预见,锔瓷行业将迎来新发展。”但现实也不免有些尴尬:曾水辉所知的一些锔瓷人手艺不差,但仅靠这个,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酒香也要吆喝。“老手艺的推广很重要。”曾水辉说,文案的制作、媒体的宣传,都可以帮助推广老手艺。很早之前,曾水辉通过在微博上了解锔瓷,也通过微博发布个人的锔瓷作品。久而久之,这个交流与学习的渠道成为了他个人的宣传平台,曾水辉也因此接触到了全国各地的客户。直至目前,他的客户仍以外地客户为主,其中以上海、大连、内蒙古、珠三角及香港的客户居多,惠州客户仅占两成。

翻看曾水辉的微博、微信账号,简约的文字,精致的锔瓷图,光与影的处理恰到好处,皆是用心经营。曾水辉明白,将图片拍得更富美感,自己赏心悦目,也会影响潜在的客户。他买来单反相机,自学摄影知识,每天练习拍摄各种器物,坚持在微信、微博每日发图文。结合器物本色气质,选择适当的场景和灯光以及配饰,营造出古朴而简约的审美氛围,轻而易举就吸引了看客的焦点。

这也是曾水辉的成功之处,他通过发达的网络,将锔瓷手艺成功做成了线上交易,而不局限于本土。既做到了养家糊口,又发扬了锔瓷手艺。

记者手记

把兴趣爱好当事业来做

从小喜欢手工活的曾水辉没想到,长大后自己真的成了一名职业手艺人,而且做的是一项渐没落、冷僻的传统手艺。然而,无论是之前的发型师工作,还是后来经营茶庄,都无法满足他内心的追求。直到接触到锔瓷,“感觉对了”。在他看来,把兴趣爱好当成事业来做,何其幸也。

父母并不理解他的选择。压力不是没有,他从小金口的家里搬到江北开工作室,就是迫于环境的压力。初出茅庐的手艺人,要想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关键是还能养活自己,这并非易事。好在他长期泡在文化圈子里,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些客户,顺利度过了最初的煎熬期。现在还有很多人对这些老手艺更多的是猎奇心理,但曾水辉觉得仍有盼头,或许惟有手艺人自身才清楚传统手艺的可贵、坚守的不易。我们感谢他们的坚守与传承,也期许他们有更广阔的明天。

知多点

锔瓷的历史

锔瓷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见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锔瓷行当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跨越了1000多年历程。

锔瓷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兴旺发展延续,自然中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3大派。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在3大派的基础上又分为两大类,一为常活,修复民间生活瓷器的粗活;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行活,也叫秀活。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使得那些达官、王爷、八旗子弟们在享乐中兴起了“锔活秀”。由单一的锔补转为锔补修复、嵌饰做件、镶包配饰等风格特异、艺术魅力独特的一门绝活技艺,成为古董、古玩行里古旧老瓷器作秀的一门专业行当。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传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锔瓷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急待保护,传于后世。

图①②③④:曾水辉锔过的瓷器。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 桃

新闻推荐

打防并举 锲而不舍推进全民禁毒工程 全市“全民禁毒工程”动员部署大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谢超平)昨日下午,全市“全民禁毒工程”动员部署大会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