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报道赢得300万+阅读量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圆满收官,赢来专家学者普遍赞誉

惠州日报 2017-08-21 00:45

维和官兵正在黎以边境一个布满地雷的“死亡地带”作业。 本报特派黎巴嫩记者潘高耸 李松权 通讯员周 宇 周洪宇 摄

8月3日《惠州日报》刊发“跨越万里心相印”专版获得社会良好反响。

历时一个月左右,行程跨越一万公里,十多个全媒体平台重磅推出,近百位媒体工作者群策群力,近百篇报道吸引眼球,累计阅读量达300万+,近万名读者留言点赞……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策划推出的“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 惠报记者赴黎巴嫩见证驻惠官兵海外维和行动”专题采访活动圆满收官。

采访活动创造“六个第一”

今年5月下旬,以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为主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挥师远征,前往黎巴嫩南部紧邻以色列边境地带,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这是驻粤部队首次执行海外维和任务。

惠州报业传媒集体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闻点。7月下旬,在建军90周年纪念日到来和惠州努力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围绕“融·创赢未来”发展战略,开创全国地市报先河,独家策划推出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 惠报记者赴黎巴嫩见证驻惠官兵海外维和行动”,集结骨干力量,组建采编小组,并派出两名记者远赴黎巴嫩采访执行维和任务的惠州官兵。

这是一次集结采编力量、“前线+后方”团结合作的行动。活动期间,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通过组织和引导采编力量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完成本次重大采访活动。特派黎巴嫩的两位记者克服水土不服、身体不适、高温酷暑等困难,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维和一线,用笔触和镜头生动地记录下维和官兵执行任务的点点滴滴,拍摄了一万张图片、积累了十万字的文字素材,发回了一批优秀稿件。国内采编团队克服地域时差、网络通讯等不利因素,与前线记者密切沟通联系,根据前方记者发回的图片和文字,优中选精、精心编排,对稿件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为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使之更具传播力。

此次全媒体采访报道活动开创了该集团乃至中国地市报史与维和报道史的多个先河,实现了“六个第一”,即第一次独家派出记者远赴海外采访、全国第一家地市报特派记者前往海外采访中国维和部队官兵、中国驻外大使第一次接见采访维和报道的地市报记者、中国维和报道史上第一次运用拼接图片技术报道维和故事、中国维和报道史上第一次采用手机APP方式实施跨国直播、中国维和官兵第一次与家属通过全媒体平台实现万里情感交流。

数十媒体转载总阅读量超300万

这是一次树立精品意识、全媒体融合的行动。7月28日开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 《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惠州发布”微博、《掌中惠州》APP以及“惠州日报”、“惠州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平台共同发力,重磅推出一系列报道,以国际新闻的新视野,全方位、立体化展示维和官兵形象,为广大读者、网友、粉丝带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新闻报道,在惠州引发强烈反响。

“记者已经顺利入境黎巴嫩,与陆军第74集团军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完成接洽,并跟随维和官兵拜访了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7月28日,“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首篇报道问世,立刻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维和官兵正谨慎地穿行"死亡地带"。这里只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小路相对安全,周围地雷密布。”“官兵们给"蓝线"任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雷区芭蕾"。”8月1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全媒体平台共同发力,重磅推出深度报道,图文并茂地反映维和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在雷区执行任务、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的情况。

8月2日,数十张图片在惠报全媒体平台上刊发,再次生动地展现出维和官兵在海外执行任务的点点滴滴。

“200名官兵中,有生病老人的儿子,有临产孕妇的丈夫,有未满月孩子的父亲……但为了世界和平,他们暂时放下对家庭的牵挂和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远赴他乡担起国家使命;家里的 "军嫂们"则挑起家庭重任。”8月3日,集团全媒体平台再次发力,尝试了一种新颖的报道模式。前后方协调配合,用两地图像拼接的形式记录下家属与维和分队官兵跨越万里的对话,传递万里之外的问候和思念,展现维和官兵的铁血柔肠。

8月4日,《掌中惠州》APP推出“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特别报道。上百张图片,近十段视频,数千文字,更加详细、立体、生动地展现了维和官兵在黎巴嫩执行任务、开展交流的点点滴滴,创造了10万+的浏览量。不少网友、粉丝还在互动平台上留言,为维和官兵和本次采访活动点赞。

“中国维和官兵在动荡的黎巴嫩南境,打造了一张张"中国名片"。国际友人通过这些"名片",看到一个崛起大国的担当与义务,看到一个文明古国的新生与魅力。”8月7日,惠报全媒体以人物通讯的方式,集中展现了一批维和官兵中的先进典型。他们勇敢担当,坚韧顽强,勤学苦练,展现着中国大国风采,也深深地吸引读者。

8月8日,惠报全媒体平台报道了两位特派记者载誉归来的情况,并对本次采访活动取得的社会效益进行小结。8月14日,惠报全媒体平台推出人物专访,两位特派记者现身说法,回忆在黎巴嫩采访时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其中,被枪指了三次、半夜枪炮声惊醒、看到满街流离失所的难民等心有余悸的回忆,让读者再次真实地认识到维和官兵和特派记者所处的动荡环境。

在这些重磅报道期间,惠报全媒体平台还不间断地推出社会反响类稿件,邀请社会各界为维和官兵送去祝福。

据统计,“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活动累计刊发各类报道近百篇,报道被数十家媒体转载或引用,其中不乏新华网等中央权威媒体以及搜狐网等国内知名门户网站。“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系列报道的总阅读量已超300万。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目前正在加紧制作“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H5页面。页面制作完成后,读者通过手机就可重温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系列报道的精选内容,尽览驻惠官兵在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地方媒体也有国际视野

过去大半个月,“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系列报道,在全市乃至全国读者群体和媒体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维和官兵点赞,为特派记者点赞,为本次活动点赞。通过阅读报道,读者更加关注维和、情系维和,也更加感慨和平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专家同行点评中国地市报的一次壮举

在黎巴嫩采访期间,惠报特派记者跟随维和分队官兵拜访了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王克俭大使对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首次独立派出记者赴海外采访维和官兵、开创中国地市报先河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他希望记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出一批高品质的新闻作品,充分展现中国维和部队的感人事迹,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开创全国地市报先河,首次独家派出记者远赴黎巴嫩采访中国维和部队官兵,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形势,迈出了跳跃式的一大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专家陈喆评价说,此次全媒体维和报道既有专栏专题、深度报道,又有摄影报道、网络直播,还有一系列互动交流,突破了以往新闻报道的地域性,打破传统地市报纸本地化新闻报道的观念,全方位展示中国维和官兵的良好形象,让大众对中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说是中国地市报的一次壮举。

《中国地市报人》编辑部主任高秉喜表示,作为地市级媒体,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特派两位记者不远万里走出国门采访报道维和官兵,有利于记者和媒体开拓国际视野,有利于媒体放大格局,更有利于增进国与国媒体间的交流和互信。“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媒体,必须有这种大格局、大气魄、大视野,敢于让记者走出国门,采访重大事件和行动。”高秉喜称赞,此次采访报道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广大读者、网友、粉丝带来了第一现场的全媒体融合报道,也进一步彰显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惠州报业传媒体集团此次派出精锐力量赴黎巴嫩采访维和官兵,用特殊的方式向建军90周年献出一份 "厚礼"。”解放军某部军官李永飞从事部队宣传工作二十多年,他表示,这份厚礼,带着人民群众对解放军官兵的深厚感情,也带着地方党媒对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一份责任,让人们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了军人的价值与担当,也让维和官兵与他们的家人感受到融融暖意。“两名赴黎巴嫩特派记者,不远千里走进战火纷飞、危机四伏的维和战场,他们像战士一样在冲锋、在战斗,在特殊的战场书写着新闻人的责任担当,立起了记者这个神圣职业的好样子。”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高级记者王立祥表示,一直以来,平台不大、受众局限,都是制约地方媒体发展的最大瓶颈。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跳出局限,重磅推出这一专题采访活动,并刊发一系列影响大、传播广、受众多的报道,引发全国读者关注,收到了良好社会效应,体现了地方媒体的国际视野。王立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广受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地方媒体理应培养国际视野,发挥立足本地、更接地气的优势,找准切入点,推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涉外采访活动和新闻报道,以小见大,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正能量,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这次活动,无疑为全国提供了“地方媒体国际视野”的范本。

“"中国蓝盔惠报探营"系列报道我一直在关注,作为长期从事维和报道的记者,我曾前往多个维和任务区采访,也被此次报道所打动。”新华社记者黎云表示,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此次维和报道,选题时代性强、政治正确敏锐、内容可读性强。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全国地市报全媒体融合报道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皖西日报社视觉中心主任岳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集团全媒体融合度非常高,将新媒体平台用到了极致,非常值得学习。希望该集团多组织实施类似的新闻报道,不断总结经验,砥砺前行,为地市报提供样板,共同走好融媒体的转型道路。

《中华英才》副总编、编委、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刘小渡表示,在建军9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策划这一专题采访活动,并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充分展现了权威媒体的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展现了地市党媒的国际视野和拥军情怀。“这次活动中,尤为值得肯定的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融合思维。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再好的新闻题材,如果不注重包装模式,取得的社会效益都会大打折扣。”刘小渡指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立足转型,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主动适应新媒体方式,取长补短,对新闻稿件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使之适应各类传播手段、各种媒体平台、各个年龄层次,使之更具传播力,创造了巨大的阅读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为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纸媒转型提供了大量可借鉴、可参考的经验。

◆读者点赞惠报报道见人见事见真情

“感谢家乡父老,对我们海外维和官兵的支持;感谢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对我们维和分队的关注和报道。两位特派记者不远万里来到黎巴嫩,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一系列困难,深入维和一线采访,这种敬业精神让我们由衷感到敬佩。”维和分队分队长彭春说。

彭春表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前后方共同努力、协作配合,推出一系列见人、见事、见真情的优秀新闻作品,向惠州乃至全国读者展示了驻惠部队首次参加维和任务的点点滴滴。“每一篇报道我都看了,可谓是立体全面、鲜活真实地展现着维和官兵的形象,通篇洋溢着情真意切的拥军情怀。我们维和官兵读起来,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大振!更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请家乡父老放心,我们一定忠实履行职责,守护世界和平,圆满完成本次维和任务!”他感慨道。

“在惠报全媒体报道中,看到战友们远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履行一名中国军人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我倍感亲切和感动,为战友们感到骄傲。”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官兵余明恒表示,惠报记者跨越万里采访报道维和官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展现了中国军队 “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两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线,采写了一批新闻精品,作为军嫂,看了报道后我非常感动。”维和分队副分队长况德龙的妻子蒋乐燕说,“特别要感谢惠报这封"特殊的家书",用拼接图像记录官兵与家属远隔重洋的思念和牵挂。此次报道既为维和官兵点赞鼓励,也为家属加油打气,我们倍感温暖。”

市公安边防支队范和派出所干警姚嘉琦说,惠报全媒体维和报道,直面黎巴嫩布满弹孔的废弃建筑、瘦骨嶙峋的难民以及孤苦无助的儿童,让他感受到在当地生活工作的危险,也展现了维和官兵的英勇和无惧。“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公安边防干警感到自豪和骄傲,也为这两位英勇的记者点赞。”

“平常我们市民对国外维和官兵的工作了解很少,在看了惠报全媒体报道后,发觉它不是生硬的新闻稿,而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必须为特派记者们点个赞!”市民吴昊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跨越万里心相印》拼接图文专版,用图片拼凑出了维和官兵的"家",感人肺腑,这种创意形式很棒!”

《惠州日报》忠实读者何宝滢说,本次惠报全媒体报道有创意,有深度,充分展现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将激励她弘扬中国维和精神,学习英雄本色,把维和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同时也希望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继续为广大读者带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融合新闻精品。”

本报记者潘高耸 李松权 杨 熠

新闻推荐

惠州机场具备管制模拟机培训能力 成为中南地区首家具备这一能力的属地化机场

本报讯(记者戴建通讯员全景新)惠州机场公司的管制模拟机培训中心日前通过现场工程验收,正式投入管制业务培训工作。这也标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