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窑印象 □邱宇林
几次与朋友喝茶闲聊,在江北、在麦地,都与东平窑不期而遇。那些陶罐、瓷器在几个格子里随意一放,我每次都走近几步,不得要领地看。先生看我似乎格外上心,笑笑说,找个时间带你去平潭看看。
这一说就从去年说到了今年。五一节那天,刚巧妹妹一家过来,便相约一起去平潭东平窑探探。沿着村道一直往深处走,穿过一排排乡间民居,背倚矮山的一处山窝,便可见一座马头墙古民居。先生说,这是余小伦老师专门购买的一栋徽派古民居建筑物,并将它搬运到惠阳平潭,从此,这座古民居从江西婺源搬到此处,与平潭相融相契,异地而兴。古民居前挂着“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的牌匾,引人注目。这个原本寂静名不经传的小山窝,不乏艺术家、行内专家慕名而来,就连普通的游客也纷至沓来。
车泊在门口,沿斜坡顺势而上,右边就是一座复建的古宅子,上面挂着一个书写着“东平窑”三字的牌匾,字体端庄入古,为书法家张桂光先生所题。我们去得尚早,入门前有一方清池,浮萍点缀,清淡娴静,四处恰如其分地安静,无人打扰。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驻足观看,眼前这座古香古色的宅子,据说有200多年历史,外面是青砖灰瓦,里面全是木结构,而且有两层之高。古宅共有两个天井,一前一后,前方天井留一潭清水,几张荷叶舒展,三五只乌龟迟缓有趣(想来也是喜欢吃素果的),整个屋子便生动起来。左右两侧厢房是主人留给陶瓷专业的教授们以及小部分热爱陶瓷的同道中人。
后面的一个天井,蓄着一池清澈见底的山泉水,几尾鲤鱼在那悠闲地畅游,无视我们的存在。天井正对着的一间厢房 (用一扇镂空的木雕古门扇间开),想必是余老师的创作室,各类书、纸、笔、墨井然有序又随意地搁放在书架、书桌上。我凑前看了看,书桌上摊开的纸张上寥寥勾了几笔,又一幅兴之所至、笔随意走的得意之作即将完成。
我们的午餐就选择在园区内一个农家菜馆。品尝了几道可口饭菜之后,女主人丽慧便过来相邀去余老师工作室喝茶小憩。沿着竹篱边的石级攀上几步,就到了“余小伦东平窑空间”。等到丽慧正式介绍时,我恍然一讶,原来上午不期而遇的那位男士就是余小伦老师。原来我先做了一回不速之客。上午刚刚来时,我一人寻卫生间就遇到了一位男士,他自顾自摆弄着几盆兰花、衣着随意,对如我这般贸然闯入者似也习以为常,只淡淡地说,卫生间就在那边。
这回主宾落座后,丽慧冲泡了一壶存了有十年以上的生普让我们品尝。先生与小伦一聊上就是长篇大论,从金融到历史、从社会现状到未来走向。我听了一会,抛下他们随女主人四周转转。
丽慧见我驻足于一个小陶器旁,便说这件是余老师的精品,我微笑着听她细细道来。我轻轻地把玩手边的这件瓷器,看似简单,却极有动感,点染的几只蝌蚪自得其乐,随意叠墨即成有动感的莲花藕片。随后我们观看了产品展示厅,余老师的作品,题材偶然天成,或荷韵或荔香,又石榴又雄鸡,更有诸多具有惠州本土元素题材的作品,有美丽的惠州西湖,有雄奇峻秀的罗浮仙境,以及海阔天空的巽寮湾、客家韵味的围屋等等,更有取自岭南的历史人物;作品构图完美,用色大胆,造型古拙有意趣,每一件我都爱不释手。
转了一圈,又转回到门口的一方桌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套茶盏,那种蓝是一种浸着润泽的蓝,造型端庄典雅。“这盏杯,与有缘者共鸣,把它们命名为"惠州蓝"!”丽慧拿起一只,自豪地说。这只盏杯是小伦老师按北宋东平窑的杯形纯手工拉坯,加上花了一年多时间研制的釉,再用最古老的氧化还原烧制而成。作品发色太美了,杯内是湛蓝的天空,杯外是蔚蓝的海岸线,正好寓意着美丽的惠州天青水蓝、晴空万里、碧波荡漾。
在历史上,东平窑起源于北宋年间一家张姓的民间窑,前后烧窑100年,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广东宋代三大民窑。后来,借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春风,东平窑的产品还远销到东南亚地区。一直醉心于书画、陶瓷艺术的小伦老师在一次翻阅惠州地方志时,偶然间触碰到东平窑,“东平窑”这三个字如同炭火一样烙进了小伦的心里。“重燃东平窑的薪火!”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余小伦。他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
东平窑,惠州蓝,永远是心底的那片蓝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尉宏)日前,惠阳区关工委2017年帮困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淡水举行,刘晓纱等8名贫寒学子从惠阳4家企业负责人手上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