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启用古诗文大增 小一初一语文教材大换血,今秋起部编本替换人教版
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学生都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要统一使用部编本。这意味着“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此前,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版本大约有10余种,如耳熟能详的人教版、语文版、湘教版、长春版、苏教版、教科版、冀教版等。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学生都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一起启用的还有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开学前,记者走访了新生家长、学校教师,他们对此如何看待?
变化:先认汉字再学拼音,课文课数减少
记者了解到,此次部编本教材更加强调4个标准,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
在部编本一年级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学就先学拼音的传统,把拼音学习推后,先认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同时,汉语拼音的课量减少,识字课增加。此外,变化较大的还有课文课数减少,古诗文篇目比例增加。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原来有41课,部编本语文教材现在减少为32课;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原有39课,现也减少为29课。较此前人教版语文教材增加了55篇古诗文篇目,增幅达80%。初中教材则减少课文篇目,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
此外,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新教材还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实现幼小衔接。
从初中语文教材来看,部编本有课文减少,增加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比例增加等特点。
家长:给“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点赞
面对新版教材,不少家长称改得好。今年6岁的恬恬从小开始读绘本、短篇故事等,对常用汉字熟悉,现在识字量算很不错,但对拼音的了解还不多。恬 恬妈妈说:“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对恬恬的过渡来说帮助是比较大的。”“我们以前学英语先学音标,现在早已经不这样学了。国外都是直接从单词和发音开始的。我想,先学汉字再学拼音也是一样的道理吧。”市民吴女士认为,教育方法应不断地在探究和实践后进行改良。
此外,家长也很关注将亲子活动贯穿到语文课本学习中这一变化。市民贺先生认为,部编本教材注重亲子阅读,不仅能够培养亲子共同阅读的习惯,又能从中关注孩子的学习。
说起增加“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家长称可能会吃不消。“这不就是亲子阅读吗?如果每天要共读的话,时间上恐怕有难度了,如果改成提倡,并非强制要求,可能会更好些。”学生家长章先生表示,他跟太太工作较忙,他经常要上夜班,每天亲子共读可能不太现实。
教师:教材编排有梯度,“小升初”学生适应起来快
记者了解到,惠城区教育局组织惠州市九年义务教育涉及改版学科的教师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座、网络学习、小组研修等。
惠州市九中七年级教学语文的冯老师就是培训中的一员。从教35年的她认为,语文教材本就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意识形态的属性。令她惊喜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对于初中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要求有变化。“原来的要求初中3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24000字,如今提高到了不少于40000字的阅读量。如《红岩》《创业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等都作为民族性阅读出现在了新教材中。”冯老师认为,这一点是在强化学生红色基因的渗透。
据介绍,新教材注重选文的经典性、多样化等特点,光是初中3年的古诗文学习就有132篇,占了3年教材篇目的48%。“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学习侧重于诵读、记忆。学生将学到的内容作为自己内在的涵养,这是属于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好比一首古诗文,字面的意思或许容易理解,但内在的含义、美感是需要通过以后生活阅历的积累逐一领悟的。”冯老师认为,多读、多学经典,把平常的积累内化成语文素养,这是学生时代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面临着“小升初”的学生在新旧教材之间,该如何实现过渡呢?对此,冯老师表示并不担心,她说,教材的编排本身是有梯度的,按照从简至繁、由易到难的顺序,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如七年级上册偏重于启发学生联想的课文,也有童话类的课文,是非常适合“小升初”的孩子学习的。本报记者陈 澄
本组图片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新闻推荐
横沥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本报讯日前,惠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国强,区委常委刘世通到横沥、芦洲开展调研活动。陈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