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与发小“恰同学 少年”情 陈卓立晚年成为叶挺早年史料提供者
陈卓立委任状
叶挺菊花砚
《湖南邮路全图》
叶挺
叶挺独立团1927年被赠与“铁军”盾牌。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叶挺独立团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正规编制的军队,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可以说浓缩了一部人民军队的峥嵘军史。众所周知,叶挺独立团团长、新四军军长叶挺是北伐的一代名将、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队伍中,也有一些惠州热血青年,叶挺的小学同学陈卓立便是其中一位。
陈卓立,惠阳区永湖麻溪人,乃叶挺老师陈敬如的侄子,一同在秋长腾云学堂学习,后加入叶挺独立团,任团部军需处主任、辎重队会计长,参加北伐战争。由于史料阙如,陈卓立在北伐以后的人生轨迹不为外人所知,他的后人也离开故里数十年,暂无法获悉他的晚年情况。近日,东时记者在位于肇庆阅江楼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发现了陈卓立在1959、1961年提供的叶挺菊花砚、陈卓立委任状、《湖南邮路全图》三件文物,由此揭开了一段陈卓立与叶挺“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往事。
相识叶挺老师将侄子带在身边上学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叶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叶挺原名叶为询,7岁时,父亲将他送入小学堂念书。小学阶段,他是在本村的腾云学堂度过的。叶挺的第一任老师叫叶友山,与叶挺父亲是老交情,是一位老学究,多教学生旧学。后来,叶友山因事辞职,离开了腾云学堂。
前来接叶友山教席的,是一位年轻教师,名叫陈敬如,惠阳县永湖乡麻溪人(今永湖镇麻溪村人)。这位具有进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新派老师,喜欢钻研历史、地理等学科,平日关心国事,曾到过广州、香港等地,阅读过不少宣传反清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面的书刊,结交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朋友。陈敬如十分欣赏好学的叶挺,为其取名“叶挺”,意即“人要上进,叶要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华”。其时,叶挺12岁。
陈敬如到秋长周田任教,把侄子陈卓立带在身边。叶挺的侄子、已故的叶春城,曾四处搜集叶挺儿时的故事,据他在1983年8月写下的资料(收录在2014年出版《叶挺——— 记忆中的父亲》一书)称,“陈卓立是陈敬如老师的侄子,陈敬如初到腾云学堂任教时就偕他来就读于该校。他(陈卓立)和叶挺真是"三生缘结、一见如故",从腾云学堂开始结成同窗益友,互相鼓励,互相切磋。”
相知一同考入惠州府中学堂
叶挺、陈卓立朝夕相处,在陈敬如的悉心教导下,不断进步和成长。
1911年,15岁的叶挺小学毕业。毕业后何去何从?叶挺向陈敬如老师请教。陈敬如见叶挺年纪虽小,但富有志向,思想活跃,前程未可预料,于是鼓励他继续升学。不久,叶挺考入了设在惠州鳄湖之畔、丰山之麓永福寺的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叶挺后因剪掉辫子反对清朝统治、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而被捕,获释后转入位于丰湖书院旧址的惠州府中学堂。
叶挺的少年好友陈卓立有没有与他一起入读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不得而知。据叶春城资料记载,叶挺和陈卓立“在陈敬如老师循循指导下,一同考进惠州丰湖书院(即惠州府中学堂)。”这说明,从乡下到府城,这对好朋友,又再次成为同窗。
同年10月,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下,叶挺立志走军事救国的道路,1912年,叶挺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后又入读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据叶春城资料记载,叶挺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就与陈卓立“人各一方,但音书不断,互通情况。”足见两人情谊之深。
共事加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
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引荐,叶挺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任支队副官,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
1925年,遥远的南中国,正值多事之秋。这年3月,春寒料峭中,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广东革命政府两次发动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
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与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等人,深感时局纷乱复杂、军阀不足倚靠,在总结一系列经验教训后,决定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和实际控制的革命队伍。此后,经与国民政府负责人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商议,选择在第四军12师组建34团,调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1925年11月21日,34团成立。翌年1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便是军史上威名赫赫的“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的军费虽然由国民政府划拨,但却是一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队伍,团里排以上干部的任免、部队人员的补充,以及重大的政治军事训练计划等,都是独立团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自行负责处理,不受军部约束。
据叶春城资料记载,叶挺独立团成立时,叶挺便邀请陈卓立任团部军需处主任,参加北伐战争。后陈卓立任叶挺独立团辎重队会计长。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勇往直前、势如破竹,打出了“铁军”军威。1927年1月,武汉汉阳兵工厂受民众委托,制作了一块高1米、宽0.5米的铁盾牌赠送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盾牌正面
镌刻两个红色隶书大字:“铁军”。
叶挺独立团代表第四军接受了这块盾牌。“铁军”二字,由此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往后的岁月里,这个团屡建奇功,威名播于天下。
可惜的是,叶挺后来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直到抗战胜利,由于中共中央的积极营救,才得以出狱。出狱后的叶挺未及施展抱负,就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陈卓立加入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后的人生轨迹不得而知。相关资料显示,陈卓立后来回乡成为一名教师,叶春城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纪念晚年成叶挺史料的提供者
晚年的陈卓立,成为叶挺早年史料的提供者。据叶春城的资料记载,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电示广东省人民政府找人征集叶挺从童年至广州起义失败后这段历史,如“新四军抗日”、“皖南事变及监牢生活”。“这时能知道叶挺将军童年生活情况的老人,在国内除陈卓立一人以外,"此晨星更稀"。”后来,叶春城与陈卓立经过3年的调查访问落实。到1960年,“中国革命烈士历史汇集委员会广州分会”将叶挺一生的经历汇纳成册,陈卓立积极协助及提供童年至少年时期他与叶挺一同读书的情况。
广东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也曾经到陈卓立老家、永湖麻溪流坑征集与叶挺相关的物品。1959年,该馆征集到 《湖南邮路全图》一份,1961年又征集到叶挺生前使用过的菊花砚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司令部委任陈卓立为叶挺独立团辎重队会计长的委任状,丰富了该馆的馆藏文物,也铭记了叶挺与陈卓立的情谊。
记者走访
陈卓立后人迁移音讯难觅
近日,东时记者看到了陈卓立曾经收藏的叶挺菊花砚、陈卓立叶挺独立团委任状、《湖南邮路全图》这三件文物。
叶挺菊花砚为不规则形,长0.18米、宽0.14米,厚0.035米,用湖南浏阳盛产的菊花石制成。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资料显示,“据陈卓立说,该砚是民国15年(1926)夏叶挺攻下湖南浏阳、进驻浏阳休整时所购。现为一级文物藏品。”
陈卓立叶挺独立团委任状长宽约0.4米,上端有孙中山头像,盖“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之印”。1982年12月,广东省定为二级文物藏品。
东时记者带着这三件文物的图片,到陈卓立的老家、惠阳区永湖镇麻溪村流坑村民小组。对于这三件文物图片,村民们说,从未见过这些文物,也不认识陈卓立。麻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光宏委托知情的村干部去打听,反馈的信息是,陈卓立的后人数十年前已经搬离至广州定居,也失去联系。至于其老屋,早已坍塌无觅处。
“麻溪是革命老区,革命年代出过很多烈士,陈卓立是叶挺的同学,还参加过北伐战争,这是可以理解的。”刘光宏说,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历史都差点湮灭了,希望相关部门或者博物馆能详细记载,让后人铭记。
叶挺少年往事
据1993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叶挺传》一书中记载:在故乡的腾云学堂,在陈敬如老师介绍下,叶挺读了不少章炳麟、邹容的书,受到早期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有一天,叶挺同两三个同学从秋长去淡水圩,途中有好几个伯公庙,他将每个伯公的香炉拿到几丈远的树下,第二天又去看,个个香炉都在树下,没一个回到伯公坛。“这证明神灵是不会自己动手拿东西的,神灵不是万能的,不能拿神灵来骗人!”此事发生后,叶挺回家受到父亲一顿痛打,“大闹土地庙”也成为叶挺幼时的趣事,周田村人尽知。
15岁,叶挺考入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校址在西湖边的永福寺,同学们每每进门都要先拜门厅的四大金刚神像。一天,叶挺当着很多正在跪拜的同学,一声不响把神像的眉毛、胡子扯下来放在神台上,对同学们说:今天夜间看神明安上去吧!第二天早上,眉毛胡子还都在神台上,从此同学们再也不拜了。
先生问叶挺:“你不信神鬼,信何人?”叶挺答:“忠诚老实肯帮助人的我信服他。我要做一个有志气———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人。”
倔强、叛逆的叶挺认定了“天下无神”,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10年海外流亡、5年的铁窗生活,都没能动摇他的信仰。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翻拍
新闻推荐
东江时报讯近日,东时记者从惠阳区公安分局获悉,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织密车管服务网,缩短服务群众半径,部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