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表现观音阁传统文化 魏德安主编的《祈福观音阁》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蓝本,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地方文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版图上,有两个观音阁镇,一个在湖南省的溆浦县,一个在广东省的博罗县。虽然两镇皆以观音阁命名,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前者出自“?望阁”,“?望阁”与古代“烽火台”功用等同,与观音文化毫无关联;而后者却不同,有浓重的观音文化色彩。最近,由博罗县观音阁镇人民政府策划、魏德安主编、光明日报社出版的《祈福观音阁》一书,说的就是后者。本书是关注惠州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文化的一部力作,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全方位推广,值得关注观音文化、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读者阅读。本书主要特色如下。
构思颇具匠心,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第一,构思颇具匠心,神话故事引人入胜,整合和提升观音阁乡土区域文化内涵。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有其广泛性和多元性,犹如一个个散落的珍珠,只有把它串拼成一个工艺品,才能体现其珠宝的价值。依我看,《祈福观音阁》一书,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当地乡土文化等多种文化,凸显观音阁的文化优势和特点,而且提炼了主题思想,并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直接和间接地助力当地的旅游经济。
作为旅游读物的 《祈福观音阁》,读后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其颇具匠心的构思。这种构思在主题锤炼、题材选择、主次安排等方面都大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此,我只谈“虚实相生”的布局谋篇,这一方法几乎贯穿全书始终且覆盖每一篇章,给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感觉。这种表现手法,对观音文化这一主题的凸显起到了很好效果。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看,是为了发掘、提炼观音阁地区的观音文化,而这一文化的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信仰,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因而是虚的。然而,这既是一种信仰,便时时处处作用于人们社会生活活动之中,这便是实的部分。作者正是紧扣这一虚一实,用实渲染虚,用虚表现实,挥洒自如地布局谋篇。
下面,我先分析用实渲染虚的表现方法。作者不仅用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而且还用了大量个人的典型事例。如 《连续十四年的新年祈福》、《我的观音缘》、《父亲得名的缘由》等一系列篇目,作者都是以每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人生得失来反映观音菩萨给人以启迪和智慧的典型个案。正是对这些散落民间的典型个案的收集和整理,客观上便是对观音庙乃至整个观音阁地区的观音文化进行了恰如其份的渲染和打造。
以上是虚实相生中用实渲染虚的运用,而用虚来突出实在书中也是用得比较成功的。一是直接赋予观音阁风物以神的色彩。如观音庙、葫芦石、观音山、七仙娘洞等风物。二是创作一系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如《神秘浮沉葫芦石》、《观音庙的神奇故事》、《马鞍山七仙娘传说》等篇目。不难看出,全书正是围绕观音文化这一主题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布局谋篇,这既凸显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性,又满足了广大游客的文化需求。
汇编各种素材的文章,助力观音阁镇全方位打造传统文化
第二,坚持激活和首创结合、打造和积淀并举。《祈福观音阁》书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客家山歌等作品,大部分在民间早已有流传,但多是一鳞半爪、零星琐碎的,彼此孤立,没有得到有效组合和提升。如此,主题就无法很好突出,无论借助哪种形式,都无法得到广泛和深入的传播,更是无法凸显一个地方的文化,从而影响文化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促进。《祈福观音阁》一书,首先是把那些一鳞半爪、零星琐碎的民间文化艺术激活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故事,如上文提到的观音庙、七仙娘、葫芦石的故事等。就拿马鞍山七仙娘来说,有山门的对联,有山中岩石的神像,这都说明七仙娘曾在马鞍山存在过,但她是怎样结庐修行,以至成仙,都无人知晓、无从考证,因此七仙娘的故事就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更加广泛的流传。在书中,作者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七仙娘结庐修行到成仙的全过程,每一个仙女的形象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毫无疑问,这对纪念和传播七仙娘的故事起到重要作用。书中的其他故事和传说,大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所以说,《祈福观音阁》一书对收集整理、创作和提升地方文化都是一次大胆的有益尝试,为繁荣和丰富乡土文艺创作也提供了经验。
第三,多管齐下,多角度、全方位打造观音文化。不难看出,为了挖掘、整理、弘扬地方文化,作者想了不少办法,用了多种手段。本书提到,观音阁镇曾主办过中学生观音故事征文大赛、油菜花开摄影大赛,专访黄天明和王子廷等名人畅谈观音文化,邀请王鲁湘和柯可等对观音阁的旅游和文化进行策划。毫无疑问,这些都能够表现和突出主题,助力观音阁镇全方位打造观音文化。
多文体的运用也是多层次、多侧面反映一个地方文化的好办法。纵观全书,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有游记、专访、诗歌、散文等,林林总总。这些都是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地方文化的有效文学表现形式。(文 生)
新闻推荐
据7月3日《惠州日报》报道,6月28日中午,一位老人在博罗县城房管花园门口跌倒,两位学生合力将其扶起。这一幕被热心网友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