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意外急救 这些做法都错了 150多名家长孩子听公益讲座,学习紧急救助技能

惠州日报 2017-07-11 02:22

上图:急救讲师讲解流鼻血了要怎么处理。右图:溺水急救的人体模型胸外按压演示,吸引了众多孩子的兴趣。

7月9日下午,惠州慈云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公益讲座,以“关爱儿童,呵护生命”为主题,讲解示范儿童溺水、中暑、肢体外伤、流鼻血、气道异物堵塞等意外伤害事故的紧急救助技能。讲座吸引了150多名家长和孩子到场参加。

主讲嘉宾蔡迎怡是一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急救讲师。他提醒,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能在关键时刻救人和自救,大大减少悲剧发生。可是人们平常面对孩子意外受伤时有一些做法不够科学。具体该怎么做,他一一为家长和孩子们讲解和示范。

流鼻血

错误:仰着头或塞纸巾

正确:稍低头,按住鼻梁与鼻翼相交处

流鼻血的时候,有人会仰头或塞纸巾,以为这样就能止住鼻血或不会流得那么猛。其实,这种做法有害无益,不但无助于止血,反而会使鼻血流入气管呛到,或者由食管进入胃里,引发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正确的做法是,先保持镇定,稍微低头,用手指按住鼻梁与鼻翼的相交处。同时用毛巾等浸冷水敷头部,利用血管热胀冷缩的原理减慢血流速度。

肢体外伤

错误:止血后伤口裹紧

正确:药水消毒后,再用透气纱布包扎

当手脚不小心被刀子等利器割破皮肤时,止血后人们经常把受伤的部位裹得严严实实的,以为这样能帮助伤口快点愈合。实际上,这样做也会起反效果。因为伤口容易感染破伤风病菌,而这种病菌是厌氧菌,伤口紧裹易缺氧,更易导致破伤风,使得小外伤变成大麻烦。

正确的做法是,伤口较深而且粘到有脏物,先用清水冲洗,然后按住近心端动脉止血,用药水消毒之后,再用透气的纱布包扎。消毒药水最好用碘伏或者过氧化氢(俗名双氧水),红药水、紫药水、酒精、碘酒等,要么含有损害身体的物质,要么有强腐蚀性、刺激性,不建议选用。

溺水

错误:孩子头朝下,双脚吊起

正确:平躺清除口腔异物,再做心肺复苏术

暑假正值炎热时节,儿童玩水多,溺水事故也多。小孩溺水被拉上岸之后,有一种老习惯是把孩子头朝下,双脚吊起来,说是把喝下去的水倒出来就会好。其实,这种做法不但倒不出水,反而耽误抢救时机。

对于溺水者,恰当的做法是让其平躺,先看看口腔是否有异物,有的话要先清除。然后抓紧做胸部按压,配合人工呼吸,即心肺复苏术。

气道异物堵塞

错误:喝水

正确: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小孩子吞咽机能还不够强壮,容易被噎到,而且气管堵塞这种意外是最致命、最危险的,只有四五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此前,深圳一名5岁男童吃荔枝时被核卡住,就因家人不懂急救,等送到医院时,窒息过久已回天无力。

蔡迎怡介绍,如孩子吃东西时突然有涨得面红耳赤、用手抓喉咙等行为时,一定要警惕这种情况。先问孩子怎么了,如还能发声回答,则表明气管没完全堵住,不用太担心。如已说不出话,则应立即帮其排出异物。很多人认为,呛住了就要喝水,其实这样只会加重并引起呛咳,如果不小心呛进肺里,还会引起窒息,严重的话,还会引发吸入性肺炎。

主要有两种急救方法,一是让孩子前倾弯腰,用手掌跟拍打背部,一次拍5下,边拍边观察异物是否吐出。另一种方法叫“海氏手法”,也叫海姆立克急救法:从背后伸手护住孩子,一手握空心拳,拳口顶住心窝处,另一手手掌搭在上面,向上向后挤压,靠膈肌压迫肺部,把异物冲出气道,也是一次5下,边做边观察,两种方法交替做。

文/图 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蓝 勇

相关新闻

儿童意外伤害 车祸溺水居多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披露了近10年间,对1282例意外伤害收住重症医学科患儿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交通伤、跌落伤、中毒和溺水。

●1~3岁男孩最容易受伤

在1282例患儿中,1~3岁组患者最多,占39.63%;4~7岁组次之,占32.76%;0~1岁组患儿最少,占9.44%。患儿性别比较发现,男孩占64.9%,女孩为35.1%。从各年龄段来看,男孩均明显多于女孩,随年龄的增长趋势更明显。这可能因为该年龄段儿童好奇心强,社会集体活动逐渐增加,但自我防护能力没有显著增强,尤其是男孩从小就爱冒险,更易发生意外事故。因此,1~3岁男孩应作为伤害预防的重点人群。

●外来务工者子女受伤率高

调查还发现,父母职业与意外伤害发生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子女。

●暑期、下午、户外最危险

暑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研究显示,每年意外伤害患儿,三成发生在暑期。一天中,事故的高发 时 间 段 为 14:00~19:00,占51.33%。意外伤害发生地点主要是户外场所(包括道路、池塘、公园等)占53.74%,家中占45.55%。

据了解,户外引起伤害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交通事故、溺水、跌落伤。家中引起伤害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跌落伤、中毒。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故发生在户外比例相对增高。而家庭是儿童、尤其是幼儿意外伤害最主要的发生地点。

因此,家长要重视家庭安全意识,在午餐、下午和晚餐时间段应多加关注自己的孩子。尤其在暑假期间应重视对儿童的监护,减少意外伤害发生。

常见意外伤害急救手册

1脑撞伤(坠床、跌倒)

建议就地观察5分钟。这期间不要移动孩子,不要摇晃孩子,只要观察孩子是否有意识改变,是否有流血、骨折。一般如果孩子没有损伤,可以不去医院,在家正常护理即可。但因为有些颅内出血出现的时间较慢,所以还是应该观察孩子48小时内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出现异常,比如孩子出现萎靡、头痛、走路不稳、口齿不清等情况,需要立即去医院。

2误服药物、毒物

从孩子嘴里把残留的毒物抠出来,如果是液体的,不容易抠,就别抠。把孩子误食的药品或者毒物的瓶子、说明书、残留物收集起来,带到医院去。如果孩子衣服上、鞋上也沾上毒物了,把衣服、鞋子脱掉,避免皮肤再次接触毒物。如果皮肤上有灼伤,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不要给孩子催吐,因为如果是强酸或者强碱性的毒物,催吐过程会再次损伤孩子的食道、咽喉,而这两个地方的损伤非常难修复。

3骨折

先不要让孩子乱动,以免骨折部位移位。之后可以用冰敷的方法给孩子止痛。如果您学习过怎么使用夹板的话,可以给孩子使用夹板固定,没有夹板的话,那就用一本杂志固定也行。如果没有学过的话,就保持孩子骨折部位放到一个支撑物上,别让骨折部位受力、移动,等救护车来就行了。

4动物咬伤

如果孩子仅仅是被动物舔,没有破皮,给孩子清洗下就行;如果孩子被动物轻咬,有轻微的抓伤或擦伤,或是伤口贯穿皮肤、有流血,用肥皂水与有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冲干净,使用碘伏消毒,纱布搭在伤口上(不要用力按压或绑住),马上送医院治疗。(综 合)

新闻推荐

惠州市区27个十字路口设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岗 志愿者每天分三个高峰时段“上岗”引导文明出行

“黄马甲”上街引导文明出行。本报记者周丽琴通讯员徐园连摄本报讯(记者周丽琴通讯员徐园连)记者昨日获悉,市区27个主要十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