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老人帮带娃“土方法”遭吐槽 婚姻家庭师:老人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其丰富经验年轻人要有选择地吸纳

惠州日报 2017-07-11 02:22

暑期到来,孩子乐了,大人发愁,很多双职工家庭无处安放“熊孩子”,尤其是一些二孩家庭人手不够、精力不足,有的选择把孩子送回老家爷爷奶奶身边带两个月,还有的会请长辈来一起生活帮助照看。但是,看娃意味着看管、教育责任,可两代人的育儿观念有很大差异,常常为一些教养方式发生碰撞。近日,有网友总结出“年轻人最难接受的老人带娃方式”。而过来人说:两代人都是爱孩子的,养娃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老一辈不要倚老卖老,也要学着与时俱进;同时,年轻人既然需要老人帮忙,就不要太苛刻了。

年轻人最不喜欢哪些带娃习惯

最烦长辈长时间让娃看电视

“年轻人最难接受的老人带娃方式”中,位居第一位的是老人“随时随地给孩子看电视(电子产品)”,这是年轻爸妈吐槽最多的方面。

“妈,看电视对小孩子视力不好,尤其是这些不是打就是杀的暴力动画片,对小孩子成长很不好的。”近日,中午下班回到家的市民邹女士,面对3岁半的儿子倚在沙发上看动画片,又责怪起自己的母亲。她生娃后,婆婆来惠州帮忙照顾了两年回了老家,之后就由自己的母亲接手。两岁刚好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又恰是男孩子能说会道的时候,这外孙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地上打滚,拿头撞墙,还嗷嗷乱叫……年迈的外婆还真扛不住,直喊头疼。因为邹女士提醒过母亲不随便给吃零食,3岁前从不给糖类食品,看电视不超过10分钟等要求。一开始,母亲还是比较遵守,但是有时候孩子闹得人心烦躁,外婆也会偷偷用零食、动画片哄,这些玩意还真见效。有一天,邹女士下班回家,儿子会提出要看某某动画片的要求,她一想,自己从没有播放过啊,他怎么知道名字,立刻问母亲,原来外婆给他看过了。“有时候,他还会主动索要平板电脑,一看就很长时间。”邹女士认为,这都是老人单独在家带娃给惯出来的。

不懂科学喂养随意给小孩零食吃

都说隔代容易溺爱,很多家庭如此,老人面对孙辈大多是这样的心理。可这一点,也容易被年轻爸妈吐槽:老人不讲原则,随意给娃吃零食,各种能吃的、不该吃的都给。“为了哄住小孩,婆婆给宝宝买了棒棒糖和膨化食品,我发现后真是火大!”市民林女士说。

骆阿姨是本地人,生了独子,儿子结婚后一年就让她抱上了孙子。她本来是在家楼下开便利店的,但决定不做了,专职带孙子让儿子儿媳妇轻松一些,结果两代人一直为育儿观念发生冲突。

从孩子6个月起骆阿姨发现,孙子昊昊与小区里同龄的小孩相比偏瘦,而儿子、儿媳都不是瘦弱的体质。“我想给他添加米糊或者烂烂的粥。”骆阿姨说,可儿媳妇坚持说,医生说过,孩子的消化系统还没完善,再说孩子还小,偏瘦偏胖都不太重要。等到一岁多,小区里同龄的小孩开始吃起了米饭,骆阿姨又坐不住了。

“你们难道没有发现吗,老人家带娃聚堆之后,见面第一件事就是问月龄,然后就是身高体重,接下来就是无休止地对比和吐槽儿媳妇。”骆阿姨的儿媳妇这一次也没有特别发火,只说了让婆婆别带了。这一次儿子也劝骆阿姨:“妈,别自作主张啦,现在的孩子都是精养,听他妈妈的吧。”

用土办法给小孩子治病

“这一次阳阳发烧,本来是喂多了积食导致的,结果婆婆硬是要给他捂汗退烧,大热天晚上不开空调,让孩子穿长衣长裤睡觉,但我们大人都穿短袖短裤呢!”阳阳妈妈秦女士今年33岁,是二孩妈妈,带娃有一定经验。因为老大放暑假了,她利用周末送老大回了自己娘家,不料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老二发烧了,心急火燎赶回惠州的她了解原因后发了脾气。

“说实话,小孩子发烧,很多家长轻易都是坐不住的,立马抱去就医。更何况老人呢?我能理解我婆婆心急希望孩子好起来,但我受不了她老一套的土方法。”秦女士说,她了解到,孩子当天正餐吃得不少,饭后的水果、饮料也吃了一些,显得胃口特别好,下午在小区玩耍都特别有劲,当天晚上入睡前,却毫无征兆地发烧了。秦女士总觉得是积食导致的发烧,她一般会给小孩子做做推拿按摩,辅助吃点儿助消化的山楂汤。

“夏天不是吹风扇就是吹空调,出汗的机会太少,让他出身汗就好了。”而秦女士的婆婆说,自己带大了好几个小孩子,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当天晚上没有开空调,老二入睡后很不安稳,一会儿醒来哭,虽然捂出了一身汗,暂时测体温退了烧,但半夜又烧起来了,秦女士决定不再拖延去看医生。

跟秦女士一样,吐槽老一辈带娃过程中使用土方法的还有市民晓燕。“哪里被蚊子咬了,我妈会用手指在嘴边抹点口水涂在被咬的包上搓搓揉揉。”晓燕说,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做的,明明这一做法根本就是无用的,并且口腔的唾液有细菌,涂在宝宝娇嫩的皮肤上,尤其是被叮咬过有伤口的地方,万一细菌交叉感染了呢?她为此说了母亲好几次,母亲终于不再对宝宝这样做了。

老人心声

“你们也是这样长大的呀”

“以前也是我婆婆帮我带娃,例如出了月子她就开始把屎把尿,但儿科医生、育儿书籍都不建议过早这样。我坚持用纸尿裤,很多年轻妈妈也跟我一样的观点,但小区里带娃的很多老人就觉得我们浪费钱。”市民周岚说,因为这事,本来和睦共处3年的婆媳第一次吵架,婆婆觉得自己的权威被质疑:“我自己生了5个孩子,带大了6个孙子孙女,都是这么过来的,可从来没有人说"不能这样"。”

“老人家愿意牺牲晚年时间来帮忙带娃,既有爱也要承担责任,年轻人请不要动辄说这里不对,那里不行,你们自己不是这样长大的吗?”56岁的曾女士刚退休,去年升级为婆婆,目前等着儿媳妇生产,对于同龄的姐妹退休后“说走就走的旅行”,曾女士很羡慕。“本来老人忙活了一辈子,好不容易退休了闲下来,愿意身体力行来带孙辈,可要是被指指点点嫌这嫌那的,我还不如不带了,给点钱你们请保姆好了?”她说。

年轻人心声

“老年人思维固定,凭经验做事”

周岚的孩子半岁时,正逢夏天,宝宝容易红屁股,婆婆再也不愿意给孩子用纸尿裤,于是她也半推半就妥协了婆婆的做法:把屎把尿。“现在回过头来想,年轻人跟老人在很多育儿观念上有不同,但只要不伤害孩子,我觉得也不用那么计较。”她笑笑说,但老年人思维比较固定,凭经验做事。过去带娃,很多事情到底是否出现误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再说以前和现在无法比较,环境等跟以前也有很大区别。

“还记得,孩子四五岁左右送回老家爷爷奶奶身边过了暑假。回到惠州后一身不好的习惯,吃饭看电视,不合意就打滚撒泼,还有随意打小伙伴……”市民刘国峰认为,如果条件允许,两代人存在明显的育儿代沟,不建议老人帮带孩子。

黄女士对老人带孩子的习惯,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上班族来说,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老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年轻人应该多体谅老人。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先听听老人的想法,不是原则上的问题,我觉得没必要揪着不放。确实存在不对的地方,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不要发生争吵。对老人,应该心怀感恩之心。”

婚姻家庭师

相互尊重体谅,年轻人心态平和倾听

一边是年轻的父母们自恃科学、前卫,而老人自命经验丰富,可是谁对谁错呢?

惠州市婚姻家庭师黄艳认为,首先老人和年轻人之间要相互尊重与体谅。年轻人要尊敬老人,老人人生阅历丰富,有丰富的经验。但老人也不要总是在年轻人面前摆架子,特别是婆婆要看到儿媳妇的长处,多尊重儿媳妇的意见,特别是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双方要相互配合。

婆媳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这时更需要双方相互体谅。如果婆媳之间有了分歧,要懂得回避矛盾,礼让为先。不管谁对谁错,作为儿媳妇的,一定要懂得忍让,千万不可针锋相对。老人说什么,首先态度平和地先听着,等待双方心平气和之后,再来探讨矛盾的起因和化解的办法。这样在婆婆眼中,一来得到尊重,也更加觉得这是一个识大体的好媳妇。

平息婆媳纷争,儿子应多加沟通疏导

年轻人和老人因为生活习惯或育儿方面有了矛盾冲突或不同意见,切记不可向邻居、同事、朋友乱讲。家务事传来传去,容易被传得面目全非,只会让矛盾升级。有什么问题应坐下来静下心来找原因找方法。

此外,处理婆媳矛盾,儿子的中介作用应该发挥。因为婆媳没有血缘关系,她们之间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儿子(丈夫)应该扮演好中间的角色,帮助双方进行心理沟通,既要安抚母亲的情绪,也要关顾到妻子的心理。“比如过年过节或老人生日的时候,丈夫可以叫妻子出面给老人送礼物,这可以增进婆媳之间的情感交流。”黄艳说。

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老人有老人的长处,作为年轻人应该看到,并且给予认可。老人一些丰富的经验,作为新一代的父母也要辩证学习吸纳。老一辈对于年轻人的教育理念,也应多沟通多探讨,想想时代毕竟有所不同,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理念也应有所更新。

经验之谈

“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之前,孩子父母要和老人充分沟通,最好将平时自己带孩子的详细情况告诉老人。如果将孩子交给老人后不管不问,有了问题却指责埋怨,会让老人感到出力不讨好。父母可以在白天工作间隙给家里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孩子的情况,看在哪些方面需要自己从旁协助。”

——— 心理咨询师张东平

“老人不在身边,在暑假期间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让孩子把白天全都消耗在各种班里,作为家长充其量只需在班与班衔接的过程中接送一下。这样虽然有点狠心,但总体而言不太影响父母双方的工作。”

——— 网友“灿灿”

隔代教养解决办法

1、确立第一责任人,最好是妈妈当第一责任人;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3、父母和老人要沟通,但尽量少带负面情绪去沟通;

4、两代人之间可以争论,但最好不要争吵;

5、带着老人学习,适当借助权威的支持;

6、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

7、丈夫一定要在这中间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8、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这3个错:唠叨、责备和比较。

相关新闻

杭州一公司推“陪娃假”

暑假到了,谁带娃是很多家长面临的一项难题。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职工给单位领导写了一封申请书,申请暑假期间“做四休三”但不降薪,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而这家公司竟然批准了申请,并将此福利推广至全公司:凡家里有2~12岁孩子的员工,都可以在暑假期间申请每周一次、每月最多3次的“陪娃假”。(综 合)

本组文字(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李芳娟

新闻推荐

邬江新作入选全军美展

本报讯(记者吕明)记者日前从中国美术家协会获悉,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邬江新近创作的中国画《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