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盔中东维和惠报记者一线直击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开创中国地市报先河,特派记者赴黎巴嫩见证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官兵维和行动

惠州日报 2017-07-28 01:34

陆军第74集团军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在营区施工作业。

陆军第74集团军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悦读《惠州日报》。

惠报记者赴黎巴嫩见证驻惠官兵海外维和行动出征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本报特派记者潘高耸向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右)赠送《惠州日报》。

赴黎巴嫩采访维和官兵的两位《惠州日报》记者接受今日惠州网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掌中惠州》APP

惠州新闻”微信二维码

跨越万里,从南海之滨到地中海畔,从中国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城市惠州,到略显动荡、暗流涌动的中东国家黎巴嫩,陆军第74集团军海外维和,这是驻粤部队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开创中国地市报先河,独家派出记者远赴黎巴嫩,一线直击维和官兵执行任务的点点滴滴,将为您奉献上哪些最鲜活、最精彩、最热辣的维和播报?惠州的朋友们,接下来一周,敬请留意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各媒体,您将通过我们的全媒体“零距离”直击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官兵在黎巴嫩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共同见证多个“首次”。

首家中国地市报记者赴海外采访中国维和官兵

今年5月中下旬,以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为主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挥师远征,前往黎巴嫩南部紧邻以色列边境地带,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这是驻粤部队首次执行海外维和任务。

而今,惠州官兵在海外维和已有两个多月。正值建军90周年之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策划推出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 惠报记者赴黎巴嫩见证驻惠官兵海外维和行动”特别报道活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派出由《惠州日报》采访部首席记者潘高耸、摄影记者李松权组成的采访小组,远赴黎巴嫩采访陆军第74集团军维和官兵,将为广大读者、网友、粉丝带来第一现场的全媒体融合报道。据了解,这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首次独立派出记者前往海外采访,也是首家中国地市报特派记者前往海外采访中国维和部队官兵。

从华夏神州的岭南名郡惠州,到素有中东“十字路口”之称的黎巴嫩,相隔万里,几乎跨越整个亚洲地区。在动荡地区维和的惠州官兵们,他们的训练生活和执行任务情况如何?我们的前线记者将深入维和部队采访,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充分整合资源,全媒体出击,依托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掌中惠州》APP、惠州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出深度报道、镜深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图片专版、网络播报、互动交流、评论文章、微信公众号文章等系列报道,通过这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充分展现维和部队官兵传播友谊、支持驻地建设的感人故事,彰显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惠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今日惠州网、《掌中惠州》APP和今日惠州网、惠州日报、东江时报、惠州新闻等微信公众号在推出新鲜热辣报道的同时,将开通与读者、网友、粉丝的互动交流功能。欢迎大家为参加维和任务的官兵加油点赞,大家也可以就关注的问题向我们前方的记者和参加维和任务的官兵提问。我们将把大家的祝福和提问发给前方的记者和参加维和任务的官兵。

中国维和官兵在雷区附近进行勘察作业

从出征到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当地已两月有余。维和60多天,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官兵为黎巴嫩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哪些努力?

据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共有200名官兵,下辖两个平面建筑排、两个立体建筑排和一个作战勤务保障排,编配有建筑、汽修、机修、电工、医疗等30余类技术人员,配备了近60件(套)各型工程设备。他们部署在黎巴嫩南部紧邻以色列边境地带,执行为期1年的建筑工程保障、蓝桶栽桩、工程建筑、工程维护、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根据联黎司令部命令,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多点同步展开建筑施工作业,官兵们克服高温酷暑等不良条件,连续攻克多个施工难题,确保任务稳步向前推进。

在黎以边境“蓝线”纳古拉地区的作业点,中国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立体建筑一组正在这里帮助友军对营区防卫掩体进行改造。旧石笼的周围错综复杂缠绕着各种通信电缆、电线、网线,拆除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碰断线路。维和官兵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将一个个石笼从纵横交错的线路中吊出,运到空旷地域拆除。

30公里外的东明作业区,中国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立体建筑二组要在22天内,为联合国雇员及其家属修建1个能容纳24人的标准掩蔽工事。为了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官兵们早上8点出发,下午5点回营,每天顶着高温酷暑连续工作至少9个小时。

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还奔赴“蓝线”地区,在一处山崖进行现地勘察,为即将开始的施工作业打基础。

接到任务后,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精心准备,会同联黎司令部行动部战斗工程处、工程保障服务中心军事工程处和黎巴嫩政府军三方,对施工地点进行了联合勘察,熟悉周边安全环境,对施工位置土石的高度、坡度进行测量,现场研究确定施工方案,为下一步修建山崖扶梯做好准备。

由于“蓝线”一带到处布满地雷,施工地点周围就是雷区,且山崖坡高壁陡,附近多为形状不规则的岩石,经过常年日晒雨淋,风化程度非常严重,给勘察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为获得更多详实可靠的数据,官兵们带上绳索、皮尺等工具,小心翼翼沿着陡峭的崖壁一步步下到崖底,对整片作业区进行认真勘察,详细记录并拍照留底,为拟定施工方案提供参考。

7月中旬,我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于日前迎来了抵达任务区后的首次联合国装备和战备核查,所属的装备以100%的完好率一次性通过核查。在核查组与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的总结交流会上,该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的全优表现先后赢得了8次掌声。

当日,经过两个小时的检查评估,联黎司令部核查组一致认为,中国维和建筑工兵分队所属的各型主装备和自我维持类装备全部达到联合国优秀标准。核查官克里斯称赞道:“你们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每件装备、每处场所、每个细节的标准都非常高,可以成为联黎部队的楷模和榜样,值得每个出兵国学习!”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高度赞赏采访活动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 惠报记者赴黎巴嫩见证驻惠官兵海外维和行动”专题采访活动日前启动。目前,记者已经顺利入境黎巴嫩,与陆军第74集团军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完成接洽,并跟随维和官兵拜访了中国驻黎巴嫩大使王克俭。

在与王克俭大使交谈中,特派记者汇报了本次采访行动的目的、意义和安排,并向大使赠送了本次采访活动的主题文化衫、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宣传册和《惠州日报》。

王克俭大使对惠州报业传媒集团首次独立派出记者赴海外采访维和官兵、开创中国地市报先河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他希望记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出一批高品质的新闻作品,充分展现中国维和部队的感人事迹,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被纳入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黎巴嫩国土面积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与惠州大小相仿。虽然还是地理上的小国,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政治原因,黎巴嫩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国际政治的风口浪尖,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地区之一。

中国维和部队

中国维和部队,是中国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国际法准则派出的军事部队,主要任务是制止冲突、恢复和平。应联合国秘书长请求,中国自1990年开始,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

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1992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由400名官兵组成的工程兵大队,开创了我军派遣成建制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先河。1992年4月至1993年9月,中国先后派遣军事工程大队两批800名官兵,参加柬埔寨过渡时期联合国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是中国政府派遣的第一支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部队。

黎巴嫩维和部队

1975年,黎巴嫩爆发了一场持续近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该国经济发展。而其后接连不断的党派冲突、宗教纷争,以及与邻国的领土纠纷,都在让黎巴嫩的局势越发扑朔迷离。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78年,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成立,简称联黎部队。最开始联黎部队的任务期只有6个月时间,但是由于黎巴嫩境内冲突不断,任期一再延长,直到今天。这支部队已有39年历史,它也因此成为联合国派出的任务期最长的一支维和部队。2006年,在这支负有特殊使命的部队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军人的身影。2017年,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中,有了驻惠陆军第74集团军官兵的身影。

赴黎巴嫩采访记者名片

《惠州日报》采访部首席记者潘高耸

潘高耸,男,1984年出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2008年入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采访一线已整整奋战10个年头。他曾经五次深入汶川地震灾区,见证废墟上重新崛起的精神家园;曾在亚运会上与全世界的同行一起,把多数人看不到的赛场“硝烟”,变成人人都可欣赏的精彩文字。而今,能有机会独立带队前往海外尤其是较为动荡的中东采访,他既倍感荣幸,又诚惶诚恐;既感责任重大,又觉挑战不小。“不忘初心,行且珍惜;心已渐静,血仍未冷。”这是他献给自己的临行笔记。

《惠州日报》采访部摄影记者李松权

李松权,男,中共党员,1982年6月出生,云南楚雄人,毕业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他当过兵、扛过枪、立过功。2011年7月,他终于梦圆,入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成为《惠州日报》采访部摄影记者。他用镜头记录惠州百态人生,上山下乡、进村入岛,随时以一名战斗队员的姿势保持着部队优良的作风,很快成长为报社“两栖”骨干。6年来,他拍过专题、写过内参,也拿了不少新闻奖。

您还可通过今日惠州网、《东江时报》等媒体平台关注此次采访活动。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本报特派记者潘高耸 李松权 通讯员周 宇 周洪宇

新闻推荐

文明用餐应成为一种习惯

小餐桌,大文明。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惠州市食品管理部门、餐饮行业大力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