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的魅力在于求异思维 专访惠城区教育培训行业协会会长、新思路教育培训中心校长李敏剑
李敏剑校长(右)与新思路天越教育黄彩桦校长合影。
李敏剑校长与参加第22届华杯赛全国决赛的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合影。
获奖证书。
李敏剑校长的快乐奥数课堂。
李敏剑校长(右一)与学员、家长合影。
近日,第二十二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决赛在惠州举行,使得奥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础教育阶段的奥数热一直饱受争议,在反对者的眼里,奥数是揠苗助长,是教育不公。“奥数竞赛的本意是为了发现和鼓励极少数超常数学人才,然而当它成为升学的唯一标准时,好"经"就被念歪了。”面对种种争议,惠城区教育培训行业协会会长、新思路教育培训中心校长李敏剑如是坦言。
这位从教30年并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奥数教练员呼吁,奥数本身没有错,作为一项竞技赛事,并非人人都适合学奥数,奥数应回归精英教育的本质。李敏剑同时强调,奥数的发展需要开放的思维,正确的引导。“奥数所崇尚的理性逻辑思维、多样化解题思路,以及最优策略的实际应用,是不容置疑的。在奥数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由此带来的意志力、自信心与快乐更是让学生受益终生。”
社会偏见
“奥数本身没有错,好"经"被念歪了”
提及人们对奥数的偏见,一条刷爆朋友圈的新闻《清华数学系教授:女儿奥数题目我都不会》,可以说是其中典型代表。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笑言女儿上了几次奥数课就被他喊停。“她问我的题目我都做不出来。”王殿军说,不是题难,而是奥数班解题方法不正常。
在别人眼中所谓“不正常的解题方法”,在李敏剑看来这正是奥数的魅力所在,其思维方式“优雅而独特”。“数学是逻辑思维之本,是其他理工学科的基础,奥数中解题的一招致胜、直线思维、最优化策略,更将数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李敏剑说。
面对各种风波与争议,李敏剑坦言,“奥数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把它作为升学的唯一标准时,好"经"就被念歪了。”原来,1998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实行免试入学,奥数顺势“填补空白”,摇身成为名校(初中)择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正因此,在一年又一年的择校大战中,奥数成为很多学生“小升初”进入名校的重要砝码。
在采访中,网友“有话说”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向记者直言,“实在是没有什么办法能提早上岸,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拼奥数了。”正是怀着这样的“明确目标”,家长趋之若鹜地将孩子送进奥数班,很多对奥数没有兴趣的孩子面对“烧脑”的试题被揠苗助长。其实不仅仅奥数,各类学科竞赛都因为“升学”这一功利性的目标,被蒙上了一层不太光辉的色彩。
“清华教授王殿军喊停奥数,是因为当下学习奥数的方式过于急功近利,甚至伤害到学生,而不是因为奥数本身。”李敏剑说。
理性引导
“奥数更应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
所谓“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可是很多人看待奥数时,只看到了"数学",而忽视了其重要的定语"奥林匹克"。”李敏剑表示,奥数是基于竞赛的数学学习,它和奥林匹克的其他项目,比如乒乓球、跳水、体操一样,一方面要靠刻苦学习才能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更要靠个人的天赋资质。“就像一个人可以非常爱好体育,但不一定能够成为专业运动员一样,孩子可以爱数学、学奥数,但不一定学得好奥数。从这个角度来看,奥数的本质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
第56届奥数竞赛中国队领队熊斌就曾表示,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习奥数。对此,不少奥数国家队的选手也很认同。学奥数的要求比较严苛,它对记忆力和感性联想要求不高,但很需要抽象、总结和逻辑思考的能力,是要天赋的。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50多年前诞生时,其初衷就是用于发现和鼓励极少数超常数学人才,奥数应该回归精英教育路线,成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李敏剑表示,奥数的发展需要开放的思维,正确的引导。“奥数更应该注重的不是谁最快得到结果,而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看待奥数不应该视之为升学的工具,而应该像美术、音乐一样成为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深入探究
“奥数的求异思维蕴含着创新精髓”
在采访中,为了展示奥数独特的思维方式,李敏剑为记者出了一道简单的奥数题。一箱啤酒24瓶,5个空瓶换1瓶酒,如果买一箱啤酒最终能喝到多少瓶酒?因为没有学过奥数,记者自然是用最传统的思路解题:按部就班,空瓶换酒,最终只能喝到29瓶啤酒,手中还剩4个空瓶。而真正的奥赛思路是,5个空瓶换1瓶酒,意味着5空瓶=1瓶酒=1空瓶+1瓶酒水(不含瓶),即4空瓶=1瓶酒水,24个空瓶可以换来6瓶酒,最终能够喝到30瓶酒。
“这就是奥数的魅力,思路出其不意。这种有别于寻常的求异思维,就是很多人嘴里的"不正常的解题方法",但如果没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只是正常的思路,简单的模仿,哪里来的创新?”李敏剑表示,奥数中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着灵感的火花,蕴含着创新的精髓。事实上,奥数所锻炼的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处事大有裨益。“奥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它对孩子更大的帮助在于思维,而不在具体的分数提高。”
在采访中李敏剑特别提到,去年,华为在法国成立数学研究所,其目的便在于“以数学的基础算法研究支撑技术领域的突破,不做盲目的技术革新”,数学作为各科之基对于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由此再反观人们对奥数的偏见与争议,更需要正确的慎重对待。奥数所崇尚的理性逻辑思维、多样化解题思路,展示出的数学的魅力,以及最优策略的实际应用,是不容置疑的。”
回归正途
“攻坚克难的意志力让学生受益终生”
李敏剑从教已整整30年,身为校长的他至今依然以奥数教练员的身份活跃在讲台上,关于奥数对孩子的影响,他感触颇深。“有学生和家长说,在高中、大学阶段,奥数知识用到的并不多,有些后悔学奥数。但在奥数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解题中攻坚克难形成了意志力,解出题后带来的快乐与自信心,却受用终生。”
对于李敏剑这样的说法,学生家长马彬特别认同。“记得有一次孩子花了半个多小时解出一道题,他对我说"我现在觉得无比快乐"。”然而孩子刚接触奥数时并不是这样的,“刚开始做题的时候,他只要一看没有思路,马上宣布放弃,不肯多想一分钟。后来知道做题需要反复思考,也逐渐体会到艰苦思考后做出题的乐趣,也愿意多琢磨一会儿,多试几次。”学习奥数一年多,马彬说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开始的直接放弃,到20分钟半小时做一道题,然后到可以把不会的题装进脑子里,反复想、有空就想,孩子那种专注、迎难而上的精神,让父母都很感动。
“解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有勇气攻难题,不仅需要深入缜密的思考,还要承受得住挫败感。这种潜心钻研、静心思考、攻坚克难的精神比能否做出题更加重要。”李敏剑表示,奥数带给学生的是在关键时候顶得住,耐得住,愿意花气力,肯下功夫,这其中的意义远远大于做题本身。文/图 本报记者张培 通讯员罗丽红
新闻推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净整洁的内街小巷,是文明美丽城市的传神写照。据7月28日《惠州日报》报道,惠州市创文主战场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