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迷退休后为古村落奔忙 凌樵亮常走村串巷,关注古村古建筑
凌樵亮(右)向村民了解村里建筑物的情况。
“这座祠堂的前墙比较特别,但墙顶有屋顶,还有龙船脊,所以是墙壁,不是照壁,但有照壁的作用。”今年63岁的凌樵亮,退休前在惠城区文化部门工作,是惠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的负责人,对古建筑颇有研究。退休后,他常喜欢到乡间走走,参与古村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他说,自己就这么一点爱好,希望能发挥一下余热。
冒着酷暑在古村查看建筑物
前两天,当了解到惠东县平海镇碧甲村有一个始建于元末的古村,凌樵亮兴致勃勃来到了这个古村。村里一些用粗大花岗岩石条当墙基,青砖、泥砖砌建的低矮房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他在村里四处查看。“这座建筑有特色,类似潮式下山虎格局民居。”凌樵亮解释说,所谓下山虎格局民居,就是前面一个门,两侧有比较矮的厢房,类似一只趴着老虎的两只爪子,中间是天井,天井后是厅堂和住房。
为何村里的房子比较矮,凌樵亮说,这与当地靠近海,常受台风侵袭有关。低矮建筑有助于减少风力的影响。用花岗岩条石做墙基比较牢固,能经受起强台风侵袭。
对于村里重修的祠堂,凌樵亮问得更仔细了。祠堂的始建时间,在村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问了个遍。他还查看当地族谱,以及建村传说等。“村民能筹款重修祠堂,是对古建筑物的保护,但最好是修旧如旧。”凌樵亮对当地村民说。
为古村落写申报材料
凌樵亮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古建筑的,半路出家的他,除了认真自学考古方面的知识,还常请教专家。到了后来,凌樵亮自己也成了这方面的里手。2008年底至2010年,他担任了惠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负责人。当年做文物普查非常辛苦,几乎天天下乡。那些年,他踏遍了惠城区的所有乡镇,晒得又黑又瘦的他,外人还以为他得了什么病。
当年,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展时,凌樵亮利用自己的专长,参与到这项抢救工作中。他走访惠州古村落超过20个,写了不少古村落申报“广东省古村落”的材料。虽然每次到古村落走访、测量古建筑很辛苦,一些古村落的建筑许久没有人居住,既脏又乱。有的古建筑摇摇欲坠,但他从不怕脏,也不怕危险,只要觉得有当地特点、需要认真查看和测量的建筑,再脏再乱他也会走进去查看、拍照、测量。
凌樵亮说,能出一点力,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保护工作,也是一种责任。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通讯员林丽华
新闻推荐
①②③更多内容请关注惠报民声公众号。昨日,记者在惠东县多祝镇等地看到,风雨过后,许多农民在地里抢收蔬菜。菜农小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