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攻坚创建三甲一朝梦圆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昨日顺利通过三甲现场评审

惠州日报 2017-06-16 03:34

领导合照。

院长方永平发表感言。

医务人员在抢救一位被避雷针斜插贯穿身体多脏器的患者。

专家现场评审指导。

专家现场评审。

“我宣布,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现场评审。”昨日(6月15日)上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喜气洋洋,该院三甲评审反馈会顺利举行,随着广东省卫计委领导的隆重宣布,现场顿时掌声雷动。这支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经过6年凝心聚力的“创三甲”,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这也意味着:这所创建于2008年的医院,用不到十年的时间迅速成长为一颗璀璨的医疗新星。评审专家组历经3天的现场评审后,对该院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不已。

三级甲等医院是我国除国家特殊医院以外最高等级的医院,是对一家医院综合实力最权威的认证。自2011年6月起,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面启动“创三甲”工作,对于当时仅建立3年的该院来说,如何“软硬兼施”全面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6年来,该院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注重人才梯队搭建等“硬指标”的同时,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温馨候诊环境等“软实力”,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圆梦三甲。

持续提升综合实力赢专家好评

现行三甲评审的依据为2011年出台的等级医院评价新标准———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三甲”),涉及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堪称 “百科全书式”的管理规范。

与旧的评审标准相比,“新三甲”更加注重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服务的改善,社会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等方面的“软实力”。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于2008年,是市委、市政府根据“高规格、高标准、功能全”的要求,按照三级医院的规模和标准建设的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立医院。

在建院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该院已迅速成长为一所年轻而富有实力的三级综合医院。

自2011年6月该院全面启动“创三甲”工作后,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注重人才梯队搭建等“硬指标”的同时,6年来,该院亦牢牢结合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的相关要求,本着“把温馨和关爱带给每一位患者”的服务承诺,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温馨候诊环境等“软实力”。正是“双管齐下”打造出来坚实的综合实力,赢得评审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创三甲期间,该院自上而下成立了各级三甲评审专门机构,并抽调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将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做到“三甲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三甲化,三甲工作常态化、持续改进更优化”。

医院还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场次的自查自纠,确保科室各项整改措施得到落实与质量持续改进有成效。

该院还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持续改进活动,使得医院评审“重在内涵”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全院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成立品管圈(QCC)42个,完成改进案例65项,涵盖了医疗护理、药学、院感、医工、病案管理、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医疗、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急诊科QCC小组通过流程再造,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停留平均时间缩短在60分钟以内。

满意度跻身全省综合医院前30强

如何更为全面地提升市民的就医体验、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近年来,该院推出了“一揽子”举措,旨在让患者享受贴心的服务。

2015年2月,该院上线微信就诊服务平台,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使用手机享受微信预约挂号、支付挂号费用、诊疗费用、住院押金、查看检查和检验报告等服务。此外,患者还可使用微信、网页、电话、现场等多种形式享受门诊预约诊疗服务。

据统计,近年来预约诊疗比例逐年提高。为满足节假日群众看病需求,医院还鼓励增设周末专科门诊,奖励周末出专科,做到无节假日医院。

在院内的候诊环境和医院配套的便民设施上,该院也下足功夫。2012年8月,该院在惠州市率先成立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复印、打印、失物招领等10余项便民措施,还提供现场咨询、现场预约挂号、电话咨询、电话预约挂号及电话投诉服务。该院还开展了赠轮椅关爱患者的活动,短时间内募集轮椅132部,投放在各楼层的电梯口、路口、车库入口等数十个点,免费供需要的人取用,受到良好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希望被尊重的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对关爱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关心患者的就医感受。”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祝晓芬说,该院在制度和流程的制定之初,便从患者角度出发,致力于提供超出患者预想的服务。

在同年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委托第三方独立测评机构对全省13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第二期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该院亦获得综合医院满意度第22名的好成绩,是惠州唯一跻身全省前三十名的综合性医院。

在祝晓芬看来,技术的锤炼需要临床的积累,而服务却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们从建院起,就提出要将服务作为我们医院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多学科快速协作诊疗获国际关注

去年底,在惠州一在建工地作业的阿枫(化名)被一根突然坠落的2米长避雷针斜插贯穿身体多个脏器,斜插的位置影响手术施行的体位,非常危险,处理需极其谨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后,快速启动急诊绿色通道,派出麻醉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医务人员联合进行紧急救治,将阿枫从濒危中挽回。而其入院至手术结束仅耗时约2小时。此事不但引起了省媒、本地媒体的广泛关注,更传到了海外,得到国际媒体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

此次综合抢救检验了该院多学科抢救的水平以及急诊绿色通道的便捷性,这也与该院打造的顶级的急救创伤中心目标所契合。2016年3月,该院与南半球最大的创伤急救中心——— 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联合创伤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一个具有世界级高水平创伤研究中心。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平均出车时间最快,位居全市综合大医院第一。其中,多个重大交通事故成功救治的案例得到了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联合创伤研究中心专家们的称赞,他们充分认可该院的医疗水平和多学科快速协作救治的实力。

为此,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联合创伤研究中心将在创伤、神经外科、脊柱、重症监护和心脏病等领域为该院提供必要的临床技术和科技的培训,并协助该院在多方面开展联合研究项目。“预计可以在3年内实现严重创伤救治的残障率不增加且死亡率降低30%的目标。”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方永平介绍,与国际顶尖的创伤研究中心合作,正是该院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及残障率迈出的一大步。

2016年8月,创伤接收急救系统(TRR)正式落户惠州,对惠州市传统创伤急救体系进行升级优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惠州市的试点单位初步建立互联网+城乡交通创伤智能救治平台,结合建立创伤中心及升级硬件后,将大大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为惠州市加快建设卫生强市健康惠州贡献力量。

多学科能快速有效地协作,还得益于该院常年来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视,坚持不懈地进行重点专科培育,完善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遴选机制,通过树立典型和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专科全面发展。

目前,神经外科、麻醉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检验科、皮肤科等6个专科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建设临床专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被评为广东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病理科被评为广东医科大学重点扶持实验室;27个专科被评为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9个专科被评为惠州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并在惠州地区率先开展多项新技术。

疏通绿色通道为急诊抢救提质增速

急诊科改造项目中的急诊绿色通道是让阿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某些急诊病人来说,最大程度地缩短急诊病人入院到救治的时间,能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该院副院长孙春汉说。

根据相关指南和省知名急诊专家的指导意见,2016年,该院对急诊科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了进行调整。通过合理配置急诊抢救室、监护室、留观室,增置了呼吸机、监护仪等仪器设备;建立急诊ICU;建立专职院前急救队伍;自主研发急诊数据管理系统;制定《急诊绿色通道病种诊疗流程》《急救绿色通道制度》等举措,不断完善绿色通道的建设。

项目完成后,绿色通道顺畅度明显提高。根据该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急性复合伤在急诊科滞留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紧急抢救平均用血时间由120分钟缩短至30分钟。”孙春汉自豪地说。

对于急性脑梗死等脑卒中急诊患者,该院还开通了“脑卒中绿色通道”。

脑卒中又被称作“中风”,其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塞的10倍。今年4月,该院通过脑卒中绿色通道成功抢救了一名急危重症患者。该患者有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到院前时已昏迷不醒,伴有大小便失禁的现象。转送来的医院已下发病危通知单,随时有生命危险。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景英朝结合患者的紧急情况,随即申请为患者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血管内闭塞开通手术以挽救脑组织。这项技术仅有该院能在惠州地区内顺利开展。

作为卫生部在广东省粤东地区唯一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除了为脑卒中急诊患者开通专门的绿色通道外,该院还设立了脑卒中筛查门诊和长期义诊岗,为市民提供相关项目的免费初筛服务。分别在2012年和2015年获得由国家卫计委脑防委授予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荣誉称号。

仁心惠民各类公益活动受好评

从办院开始,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直本着救死扶伤、仁心惠民的宗旨,践行社会责任,并力求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领域,以让更多人群受益。

主动建立医联体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在基层医疗机构帮扶方面,该院定期派遣相关专业人员驻点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指导,通过推广诊疗技术、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各种带教形式,使其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大大缓解了基层医院看病难和发展难的问题,对惠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有病能就近看、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是不少基层群众的内心渴望。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动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走下去,真正"下沉"到基层。

而2016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已开始探路医联体,“组建医疗联合体是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和纵向流动,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为实现"双赢"打下重要基础。迄今为止,分别与多家基层医院签定医联体协议。”方永平说。

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惠及广大群众

作为政府公立医院,该院一直坚持医院公益性,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

近年来,该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医疗服务援助。派出干部人才援非、援疆、援藏,帮助援地医院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诊疗规范,在当地开展义诊及各种培训活动,与当地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友谊,并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称赞和评价。通过这些形式,该院把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服务送至帮扶援助地区,实现由“技术支持”向“内涵建设”,由“全面覆盖”向“重点提高”转变。

为积极响应医改新政,该院成立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通过多举措使全院医保住院费用得到明显的控制,年度考评连续5年为A级。同时,该院还是惠州市首个进入省异地医保联网结算平台的医疗机构。2016年12月,为进一步落实医改新政,该院取消药品加成,实现零差价收费。

近年来,该院将社会责任的触角向更深处延伸,通过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等方式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该院竭力推广的善终服务。

2013年至2014年,该院先后成立临终关怀室和临终关怀科。在这里,义工与家属一起日夜陪伴守护亡者,帮助临终患者获得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痛苦及死亡;通过让患者家属接受死亡教育,接受大善、大孝、大爱教育,减轻痛苦,更快地从离去亲人的阴影走出来,更好地生活工作。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先后有10多家医院前来参观学习,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白内障复明”免费行动、成立“地贫之家”、免费发放“黄手环”……该院所做的社会公益活动不胜枚举。该院还是惠州市首家引入医务社工服务的医疗机构。通过引入医务社工,更好地协助医务人员开展治疗工作,缓解患者沮丧低落的情绪,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地重返社会。同时,医院还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各类义诊、病友会或知识讲座,普及健康资讯及防病治病知识。3年来,该院共开展健康教育、义诊活动数百场次,派出医护志愿者1879人次,志愿服务时数2813小时,义诊服务受惠人群达2万多人次。

相关链接

粤东地区唯一一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期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位750张,开放床位820张。截至2016年底,在岗职工总人数1448人,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6个,广东医科大学重点学科2个,惠州市重点专科27个,惠州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9个。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惠州市拔尖人才3名,惠州市名医5名,南粤最美中医1名。目前,该院已正式启动改扩建工程建设,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建成后病床位可增至1500张。

该院2011年4月成为广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2013年成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惠州第一医院,2016年成为广东医科大学惠州第一临床医学院。

此外,该院还是全省粤东地区唯一一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医院。该院还是惠州市干部保健基地;惠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基地、惠州市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惠州市工伤康复协议医疗机构等,承担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康复职能。作为惠州市急救创伤中心及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所在地,该院还于2016年3月与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联合创伤研究中心正式签约合作。2016年7月又与北京医院合作建立北京医院(惠州)名医工作站。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郑海燕

新闻推荐

学生结伴自由行最好先买意外险 高考结束暑假将到,学生旅游市场渐升温 高考已考

本报采集完,考生们迎来了漫长暑假,而中小学生也很快要放暑假了,学生旅游市场逐渐升温。日前,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旅行社针对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