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窗初习格律诗 □李锦仪

惠州日报 2017-06-17 03:32

父亲写诗多年,去年底,我和父母亲应父亲诗友曹新频伯伯等邀约,到曹伯伯家乡采风,晚上和妈妈于安墩宾馆沐温泉,以及后来又随父亲与惠、港、莞、深的诗友们同去小桂村观海,即兴写下两首小诗,使我愈发爱上古典诗词,并且培养起了学习格律诗的浓厚兴趣。

父亲在书店淘书,唯独一本王力著的《格律诗词》的书同时被父亲和一位老先生拾起,老先生得知我父亲是替女儿购买时,甚为高兴,勉励年轻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欣然把书让给了我。

喜得这书,我如获至宝,马上便与母亲共同研习起来。我们一起看书,仔细翻阅查找、思考、讨论、做笔记,一块儿总结、札记出格律诗平仄、声韵、对仗等诸多规律……掌握一定方法后,我和母亲开始逐步由学写五绝、七绝,发展至现今七律的练习。我们深谙,对于格律诗,我们往后仍有许多功课需要学习。

若无特殊情况,我与母亲都坚持每日研读、背诵一首格律诗。我们相信,坚持数年,必有收益。至少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每天都能了解一个典故。我们承认,读诗确实是一种通过研习使自身变得雅致的方法了。学习格律诗,让我可以寄托心思,抒发情感,诗意地栖居。只要捧起诗卷,在浮躁、琐碎的生活里,总能心静安祥,通体舒泰。也令初学格律诗的我,能够学以致用,提高欣赏和研习中华古典文学的水平。

五月晴明,闲坐芸窗,欣赏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恩师曾几的诗篇《三衢道中》,顿感清风徐来,竟也这般幽雅:“梅子黄时,夏日晴空,小溪泛舟,山路步行,绿树浓荫,爽净宜人,黄鹂鸣声,幽韵悦耳。”这首诗引言不仅描叙了初夏的风光,而且诗人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充满欢乐气氛。张演《社日》里,聚宴尽兴的场景,让我颇能联想到数年前参加惠州小金口麒麟节聚餐时欢闹非凡的盛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使我们通过《绝句》,看到一位别有生活情趣的诗僧。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勾起了母亲对青春时期的回忆。我依照母亲当时独自在永州工作、思念长沙亲人们的苦闷心境,落笔写下:“对岸炊烟袅袅柔,家家盼得晚归舟。只身日暮回何处,浩渺江波使母忧。”

初学格律诗,我乐在其中。同样表达惜春之情,杨万里《伤春》诗中的“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和贾岛《三月晦日送春》诗中的“共君今夜不须睡,不到晓钟犹是春”,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截然不同的 “画风”。细细品读,我们总能在诗文中发掘不少奇妙、有趣的现象,平素亦为我们津津乐道。

自己尝试格律诗创作后,会请父亲稍作点评,我再加以认真体悟,反复修改。后来,慢慢便发觉有了些许进步,也被诗友们拉入若干诗群交流、学习,同时见证了自身的成长。丰湖诗社在诗人节前夕雅集,好几位师长鼓励我,说我的诗越写越好了,更增强了我学习格律诗的信心。诗心犹彩锦,辞海乐游鱼。学写格律诗,令我即使没有富足的生活,仍有丰盈的灵魂。

新闻推荐

借鉴医疗卫生经验加快健康惠州建设 麦教猛率团赴古巴考察医疗卫生建设

麦教猛与古巴哈瓦那市政府、人大国际关系合作司司长菲利克斯(右二)进行深入交流。本报特派记者曾兴华摄本报古巴专电(特派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