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两鬓花白我才懂您的爱 70后80后聊他们心中的父爱
父亲(右一)的爱很含蓄,王雪林默默记在心里。
▲周旻感谢父亲对她的支持鼓励。
英子的父母总会做一桌美味佳肴等孩子们回家。
王爸爸不善言辞,教育方法却让孩子印象深刻。本报记者姚亚超 摄
在每个人的心中,父爱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包容、深沉、含蓄、严肃、担当、默默付出……今天是父亲节,记者采访了惠州市几位70后80后,他们的父亲均已步入花甲之年。印象中高大威猛的父亲,如今已两鬓花白;曾经健步如飞的脚步,如今也步履渐缓;过去不苟言笑,如今随年龄增长多了一份柔和。一起来看看,他们心中的父爱是怎么样的。
女儿:英子 父亲:李亚荣
最想对父亲说:“最好的老爸,就是最好的朋友!”
父亲是大玩伴,给孩子包容
“在我小时候,我从来不记得我爸以父亲的身份自居过。”在英子的印象中,爸爸李亚荣是孩子王,是她的大玩伴。从小在华侨农场长大的她,由于条件有限,玩具都是爸爸做的,小手枪、小板凳、小木马……这些木制玩具是她儿时的最爱;挖战壕、荡秋千、抓青蛙……这些美好的记忆都有父亲的身影。
1948年,李亚荣出生于印尼一个华裔家庭,11岁时,随父亲回国到海南华侨农场,在农场小学里半工半读。约4年后,父亲去世,李亚荣与仍在印尼的母亲失去联系。他成了没人管的孩子,在农场吃着百家饭长大。
“或许是他儿时的经历,让他对我们更包容。”英子说,父亲从来没有要求过她和哥哥的成绩,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喜欢读书。“作业太多,李毅做不完,爸爸帮忙做。”这是父亲曾写在英子哥哥作业本上的一句话,这种情况很常见。平时只要孩子写作业,父亲就会在一旁看书等待。一到晚上10时,睡觉时间到了,父亲就会让兄妹俩去睡觉,他把作业写完,并签上自己的姓名。
在英子的记忆中,父亲虽然对孩子包容,但如果他们犯了错,他也有发怒的一面。有一次,哥哥带着英子去鱼塘捉鱼,玩得忘了时间,回来就被父亲吊打。打完后,父亲抱着他们痛哭。“因为当时在农场,每年都有不少孩子溺亡,而且其中就有哥哥的好伙伴。我爸打我们,是想让我们狠狠记住。”英子说。
对英子来说,父亲只是一个称呼,而不是一种身份。从小,父亲没有以此身份来要求他们做什么事情。等他们兄妹满16岁以后,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自己做决定。
在英子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在香港做了一次大手术,好几个月都没有回来。无奈之下,英子兄妹俩由伯父照顾,并转到离家很远的中心小学。等爸爸身体稍好回来后,兄妹俩每周末都要骑三四个小时的车回来。“我爸妈当时在农场的工作挺好,住得挺不错,而且再等一年,我就可以上初中住校了,所以我们并不想回农场读书。”因此,全家召开了家庭会议,父母第一次很认真地询问了兄妹俩的意见。后来,李亚荣夫妻俩辞去农场的工作,全家搬到离学校较近的地方。为了维持生计,他曾一度同时做3份工。
几年后,英子考上了海口的高中。而在她高中生活3年里,父亲一次家长会都没有参加,只是第一次把英子送去学校。“他认为我们有自己的思维,要自己解决问题。”大学时,英子从海南考到西安这座陌生的城市,父亲也就是帮女儿买了车票,把她送上车。而每次英子和哥哥回家,爸爸都会提前买好菜,做好糯米糕、椰子糕、咖喱等他们爱吃的食物,在家等着他们回来。
儿子:王雪林 父亲:王若云
最想对父亲说:“有什么事不要一个人硬扛,我们可以为您分担。”
自己不舍得吃好用好,把好的都留给儿女
面对含蓄而深厚的父爱,王雪林一开始回应比较平淡。1998年起,王雪林就离家到外打拼,常年在外而较少和父亲交流沟通。然而,回忆起一些成长细节,他如突然打开了温情的阀门。
王雪林的老家在湖南益阳一较为偏僻的农村,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每次临近开学,父亲王若云就发愁着要为孩子准备学费。在王雪林记忆中,父亲是位茶农,是位手艺人,除了种茶为生,还经常到别人家做木匠,偶尔做些小家具卖给别人。凑不够钱的时候,经常到山里砍柴来为他筹学费。为了孩子的生活费、学杂费,粗活重活父亲都揽下来。在王雪林眼中,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如今已66岁的他仍坚持耕种着一亩半分地,平时舍不得吃好的,舍不得穿好的,舍不得孩子为他花钱。
如今已经定居惠州的王雪林每每过年回家,总能发现父亲给他留了好吃的。“我们喜欢吃什么,他就准备什么,其实很多东西我们在城市里都司空见惯,但父亲觉得那是宝贝,不舍得吃。一听说孩子要回来,再晚也要等着我们,把好吃的留给我们吃。”900多公里的路程,让他在这个节日更是思念父亲。
女儿:周旻 父亲:周义元
最想对父亲说:“希望您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和我站在一起
“教育我的过程中,母亲严厉有加,父亲总是包容我的缺点,支持我的决定。”周旻是独生女,父亲周义元是当之无愧的“红脸”角色。
周旻是位高中老师,但在她成长过程中,学习成绩是最令爸妈头疼的事儿。每回考试,只要是80分以下,她都瞒着母亲让父亲在卷子上签名。从小对地理学科不感冒的她,潦草应付作业。母亲发现后生气地把作业练习册撕了,而父亲则是这场烂摊子的补救者。“半夜醒来,我发现我爸拿着透明胶给我的练习册一块块拼接粘贴。”
难忘的事情有很多。一天早晨下起了暴雨,从家里到上车地点原本只有10分钟的路程,周义元固执地要把女儿送到上车地点。“我爸骑自行车送我,当时我力气小,没办法完全撑伞挡住雨,他就一直提醒我不用给他遮伞。”周旻至今都还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才几分钟时间,父亲上身已经湿透。上车后,她原以为已经回家的父亲却出现在了车窗外。拉开车窗,父亲拎了两个热包子让她带去学校。“他总是这样关注着我的每一个细节,在意着我的每一分感受。总是在紧急、关键的时刻,和我站在一起,把担当体现得淋漓尽致。”周旻说。
大学毕业前夕,周旻决定考研。然而,当其他人都不那么支持她这个决定的时候,父亲站出来说:“去试一试,不尝试怎么就知道自己不会成功呢?”周旻至今仍感谢父亲的那句话,让她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天地。
儿子:钱晓平 父亲:钱先生
最想对父亲说:“谢谢您,爸爸!”
自己为人父后,理解了父亲的“安排”
在70后钱晓平的眼中,每一个成长阶段,父亲的形象都有不同的模样。儿时,父亲是个高大、无所不能的人。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似乎无所不能,父亲可以为家里遮风挡雨。直到1998年,父亲的形象在他眼里发生了转变。
那一年,钱晓平的母亲去世,原本和父亲甚少交流的钱晓平,和父亲之间产生了隔阂。“那时的父亲是严肃的,我和他几乎没有过一次谈心,我们的交流仅限于他对我日常生活的照料。”钱晓平认为,或许是因为父子俩都不善于表达情感,或许是因为年少的他因失去母亲性情变得较为孤僻,双方也都缺少找对方谈心的勇气。
矛盾的是,在生活上父亲却是个爱唠叨的人。“平时要多注意身体,不要老是熬夜”“从家楼下坐车到你要去的地方很方便,我来教你。”在父亲眼中,钱晓平仍然是个孩子。虽然钱晓常在父亲面前强调“我已经长大了”,但还是没有办法停止父亲对他生活上的“安排”。直到两年前,钱晓平的女儿出世,他才重新一次理解父爱的含义。
“在过去的日子里,爸爸大体是想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让我少走些弯路,少碰壁。那时还嫌他唠叨,后来就理解了。”如今已身为人父的钱晓平,同样想把自己的所有毫无保留地给孩子。
在钱晓平眼中,19年来,父亲又当爹又当娘,一面是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严肃的形象,另一面是比一般家庭的父亲更为操心的慈父形象。在父亲节,钱晓平表达爱意始终是含蓄的,他想对父亲说一声:“谢谢您,爸爸。”
儿子:王汉泽 父亲:王有展
最想对父亲说:“希望您和妈妈把身体养好,平时不要吃那么多高油、高脂肪的东西。”
不过多干预,却让孩子明白如何选择
在王汉泽眼里,父亲是个矛盾的人。如生活上,一方面他会节省到衣服一定要穿到破破烂烂才舍得扔;但另一方面即使买了新衣服,他也没有多爱惜。为了节约,剩菜剩饭都要吃完;但即使上了年纪也不忌口,红烧肉的汤汁都不放过。
父亲不善表达情感,和父亲亲近的印象,王汉泽说多是在童年里。父亲是可亲的,也是严厉的。从他有印象开始,每年父亲都会带他和哥哥外出旅游一次,平时还会骑自行车载着他们到处玩。因为只相差一岁,王汉泽和哥哥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打架,每次打架后都会遭到父亲的狠揍。“我们自己打得都没有他打我们的疼。”虽然对父亲的管教方式并不认同,但他发现这种方式会让他们记忆深刻。“在我们读小学时,很流行玩扑克。我和我哥一度很沉迷,但在被我爸狠揍过一次后,我们到现在都不参赌。”
读书时,王汉泽很贪玩,并不爱学习,父亲对此没有过多干预。读高中时,王汉泽每学期都有家长会,但他从来不通知家里。直到高三上学期,老师直接通知家长,王爸爸才第一次参加家长会。会上,老师点名批评了王汉泽。这件事情一直让王汉泽惴惴不安,但父亲并没有教训他,只是说了一句话:“路是自己选的,成绩不好就要做好成绩不好的打算,能不能上大学是自己的福气。”这件事情让王汉泽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
在高考前100多天,王汉泽因为失眠而休学,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带着他去骑自行车和去果园劳动。在经过四五天每天八九个小时的高强度“操练”后,王汉泽选择自己回到学校。“我发现相比之下读书不太累。这就是我爸,这就是他表达父爱的方式。”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陈 澄 姚亚超 通讯员郑瑞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剑辉通讯员孙青青黄广生)昨日下午,市工商联召开会员企业代表座谈会,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黄树正参加活动。黄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