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味道舌尖上的爱 市民讲述爸爸拿手菜的那些温馨故事
红烧大肠本报采集
晓雾和父亲于伯。
麻辣鱼本报采集
老田和一双儿女。
牛肉面本报采集
燕子爸爸是潮汕人,在家有空就琢磨饭菜汤补。
说起母爱,很多人会想起“妈妈的味道”。而说起“爸爸的味道”,或许不少人心里“凉了半截”:爸爸连菜都认不齐全。但是,无论爸爸做得一手好菜,还是只会白水煮面条,里面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父爱如山,巍然屹立;父爱如海,静水深流。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嘘寒问暖碎碎念,但总是会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父亲节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说说关于“爸爸拿手菜”的那些温暖故事。
故事 1
人物:晓雾和父亲于伯爸爸的拿手菜:红烧大肠
女儿怀孕吃不下老父立刻从老家赶来做饭
32岁的晓雾说她性格像爸爸,双面性:陌生人群中安静,熟悉圈子里活泼。爸爸的拿手菜可多了,以前在老家红白喜事,流水席满桌子菜爸爸都能烹饪好。而她的最爱,是爸爸做的红烧大肠。
爸爸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孕吐厉害的她被养胖了
2007年大学毕业后,为了爱情,晓雾一路向南,从安徽来到惠州,与爱的人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一起打拼。这十年,他们找工作、结婚、买房、生娃、买车……生活走向稳定。但是,家里最小的女儿要离开父母兄长去遥远的南方工作,当时父亲于伯是强烈反对的。
可是,谁叫她小女儿跟他性格最像,他拗不过这个小女儿。2011年,晓雾怀孕了,前3个月孕吐让她难受极了,瘦了近8公斤。一方面自己身体不适,另一方面担心腹中胎儿的营养,晓雾在电话中跟远在老家的妈妈哭诉。当电话挂断后,妈妈把情况转述给爸爸,爸爸只说了一句话:“她最爱吃我做的菜,我去给她做点可口的饭菜。”
就这样,于伯起身来到惠州。“小龙虾我怕那边不好买,我给买了做好带上火车。”一心想着女儿的胃,于伯忘记了长达18个小时的火车旅途。等到了惠州,做好的小龙虾已馊掉了。“爸,你快给我做红烧大肠吧!”晓雾最想吃这道菜,她说从高中到大学,过的都是住校集体生活,再来到惠州工作生活,吃父亲做的红烧大肠的机会屈指可数。
爸爸袖子一撸,去逛菜市场挑选大肠,回到家里一头扎进厨房洗刷刷。先把大肠上的肥油剔下来,再用从老家带来的碱粉浸泡搓洗,无数遍搓揉淘洗,等到干净后切段备好。油锅中滋溜一声响,他放下辣椒、花椒等大料和蒜苗,炸香后与大肠一起爆炒。这顿饭,是晓雾怀孕以来吃得最开胃的一次。接下来,在爸爸变着花样的烹饪下,晓雾被养胖了。等4公斤重的女儿降临时,老公说,这是外公的功劳。
拥抱父亲肩膀说声“爸爸辛苦了”
“我是一个不太会去表达爱的人,几乎没对父母说过"我爱你"。”晓雾说,很多人说,3个孩子的家庭,老二最受冷落。我觉得不是,我从小就觉得自己不是父母喜欢的孩子。哥哥作为家中长子,妈妈自然骄傲;老二是女孩,爸爸的第一个“小棉袄”,疼爱有加。而作为最小的女儿,晓雾从小就觉得自己跟父母没有哥哥和姐姐那样亲热,无形中有点距离。爸爸爱抽烟,小时候,姐姐就可以一把上前从爸爸嘴里或手里夺走烟踩在脚底碾碎,吼爸爸不要抽烟,爱惜身体。“有一次姐姐没在场,我想学姐姐。”晓雾记得,当她怯生生地把爸爸的烟夺过来的时候,爸爸用双手去拦了她的肩膀,又像是打,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想夺回烟继续抽,但晓雾却伤心了。“这件事让我肯定了我的感觉:爸爸爱的是姐姐,不是我。”为此,晓雾在意了好多年,到底该怎样跟父母亲近,一直是她的心病。
大约在七八年前,她有意去参加一场“勇敢发现父母的爱”心灵培训讲座,这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对父母表达爱。讲座给学员留下一个任务:拥抱父母。晓雾觉得有点难为情,记事开始就没有和父母有过肢体接触。这些年,爸爸一直帮她带女儿,偶尔老家有事才回去处理。“人们往往对亲人苛刻一些。”回想这几年,他们夫妻俩上班,爸爸一个人带娃。娃儿上了幼儿园,爸爸一个人在家做饭……因为育儿观念不同,她还曾对爸爸发火。“我爸爸身高1米75,这些年他老了,动作慢了,个子缩了,我1米65穿上高跟鞋1米7,居然都比他高了。”晓雾说到这里已泪流满面。看到父亲被岁月改变了这么多,心里生疼,她很自然地拥抱了父亲的肩膀说了声:“爸爸辛苦了。”
这些年,父亲在身边,只要有机会,晓雾就想带爸爸出去看看。可爸爸心疼钱,外出聚餐都说不去,自己在家里扒几口。每年的父亲节,晓雾都要给爸爸送礼物,爸爸推辞了好几次。等晓雾把衣服买回来,老人却在房间叠放整齐,如数家珍:这是大女儿买的,这是二女儿买的,这件唐装我最喜欢,这件皮衣过年带回老家穿……“时光你慢些走吧,趁我还能好好陪伴。”晓雾说。
故事2
人物:老田和一双儿女爸爸的拿手菜:麻辣鱼
为陪伴孩子成长辞掉稳定工作当奶爸
很多70后、80后感慨:在自己成长的年代,父母不爱表达,家庭教育也很少谈爱,更难有赏识教育。于是,当他们为人父母时,则有意识地进行改变,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不惑之年的老田就是这样,他说,孩子们的童年也就是那几年,最依赖父母的时光就是两岁前。为此,他牺牲了稳定的工作,摸索出边带娃边赚钱的道路:开私房菜馆。而他做的菜,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当父亲后,做菜先考虑孩子
老田叫田丰,两个娃的爸爸,其实不老,平时玩耍的小伙伴都是80后,他最长,于是大家戏称他“老田”。大家最爱聚在老田家里吃饭,因为老田烹饪技术一流。老田说,参加工作后来到广东,长期吃食堂、叫快餐不是办法,他买来厨具开始摸索。“爱吃的人,就很会做。”自诩吃货的他笑着说,很快他就掌握了做饭的基本功。
有了孩子之后,给孩子做什么,不仅是妈妈发愁,老田作为圈里的奶爸,也非常用心。儿子乐乐今年6岁,最喜欢吃他做的麻辣鱼。女儿萌萌刚过两岁,也被爸爸做的可口饭菜“圈粉”。他说有了孩子,做菜先考虑孩子。普通的水蒸蛋,他在里面加了少量虾米,既补钙又有营养;花菜炒肉,他尽量让花菜更加软糯好嚼。“麻辣鱼之前是红烧鱼,孩子渐渐口味重了点,我才改良成麻辣鱼。”老田说,从乐乐开始吃饭起,他就做红烧肉、可乐鸡翅、红烧鱼等孩子喜欢的菜。红烧鱼一开始选用鲤鱼,但惠州这边鲤鱼少,后来他换用大草鱼。草鱼买回来后,切段选肚背这一段做给孩子吃,因为鱼刺少,肉薄嫩。改良后的麻辣鱼,老田特意用从四川买回的干椒,加上花椒、八角等大料来做,口味重,很下饭。乐乐一看爸爸做鱼就直嚷:“哇!爸爸又给我做鱼吃了!”然后蹦跳起来,吃饭特别乖,自己默默吃完一碗饭。萌萌还小,吃鱼时不给蘸盘底的汤汁,也不觉得辣,自己动手吃得快。
不会把爱挂嘴边,但孩子想做的基本都陪伴
从职场人士到专职奶爸,老田也经历了纠结的心路历程:男人要有事业,也要有人际圈,长期在家带娃毕竟会失去很多。“我做销售,每个月基本都要出差,一出差就是半个月。”老田说,孩子的童年就那么短暂,尤其是完全依赖父母的也就是两年时光。错过了孩子的童年陪伴,怎么也弥补不了。“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嘛!”他淡然一笑说,民以食为天,也许在职场中丧失的朋友、资源,在纯粹的吃喝中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
2015年,小女儿出生后,他更加坚决地辞职,放弃了稳定的工作,缓解妻子带娃压力。“父母把我们带大不易,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带。”这两个孩子都靠老田夫妻俩带大。除了专职带娃,家庭经济也有压力,老田的朋友建议:做得了一手好菜,可以考虑私房菜,这样时间也自由。老田想了想,不错。于是在市区江北开了一家私房菜馆,提前接受顾客预定点餐,现买现做,同时结合快递配送。从一开始朋友捧场到相互传播,越来越多人喜欢他精心打造的私房菜了。
“过去我们的父辈不会表达,只是默默地做事。现在我有所改善,但我还是更多的是做实事。”为人父的老田并不会把“爱你”挂在嘴边。但只要有空,带孩子踢球、出户外玩耍、海边旅行……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他基本都是陪伴参与。
故事 3
人物:燕子和父亲郑叔爸爸的拿手菜:牛肉面
雷打不动每天送餐直到女儿高考结束
有一种父女,无话不说,随时随地的体贴。讲起爸爸的拿手菜,燕子颇为自豪。
燕子父亲是潮汕男人,在外打拼养活一家老小,在家有空就琢磨饭菜汤补。“这个男人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爸爸。”燕子这样评价她的爸爸。
说起爸爸的拿手菜,就是燕子最爱的牛肉面。“那刀工,切的牛肉细如牙签。”燕子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只要隔段时间,妈妈就叮嘱他们5兄弟姐妹给爸爸打电话说“我想你”。爸爸出差回来,从没有空手过,燕子最爱的是他带回来天南地北的各地水果。只要听说爸爸出差回来,她无论多困、多晚都要等爸爸到家。她笑着说,在她的眼里,爸爸从小就和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些年,托付爸爸带的东西,小到几片香山红叶、丽江的水,爸爸都能记住并带回。
“我们的爸爸既能养家,又温情到可以非常细腻。”燕子说,对有血缘关系的亲友,爸爸几乎全盘托出,毫无保留。但爸爸做的菜,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得到,他只为家人做。有一段时间,妈妈身体不适,爸爸主动承担了做饭的任务。考虑到早餐吃得早,孩子们要去上班,大家说早餐爸爸不要做了,自己去外面解决。但爸爸执意说,自己早起也要做,外面吃的不如家里做的有营养。
作为长女,燕子觉得父亲疼爱自己多一点。记得高中时,她患慢性咽炎,食堂大锅饭都吃不了,上火嗓子疼。从高二开始,父亲就雷打不动给她每天送餐,直到高考结束。参加工作后,燕子偶尔在家加班。夜深人静时,爸爸看在眼里,默默端一杯茶放在旁边离去。燕子与他相视一笑,一切爱意尽在不言中。
记者手记
用心发现父母的爱
在采访中,市民讲述的故事,有的并没有轰轰烈烈泪流满面,仅是平平淡淡细水长流。有的说,爸爸从来没做过一顿饭,连蛋炒饭都炒糊了;有的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只要跟他见面,第一手准备的见面礼就是一瓶营养快线。也许爸爸觉得这个最有营养,不会做菜的他用这给孩子补补。
市民阿龙说,挺大男子主义的父亲没下过厨,他和父亲的关系,也有点剑拔弩张。“经历这么多争吵后我发现,再怎样也改变不了我是儿子、他是父亲的事实。”阿龙和父亲的关系,或许表明看起来平淡得就如一碗白饭,如一碗清汤。但是,当他自己也为人父后,也明白了父亲正是用他深沉的爱和自己的处事方式,为儿女着想,为家庭付出。这份父爱,浓得比任何佳肴的味道都重。
用心发现父母的爱,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任何时候都不迟。就从现在开始吧,在为数不多的10年、20年、30年……对爸爸妈妈好一点,再好一点。
本报记者李芳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铁皮石斛走入寻常百姓家 联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惠报电商平台,马安村民陈乃丁首试电商销售
陈乃丁介绍铁皮石斛的营养价值。扫扫二维码,即可买铁皮石斛。在惠城区马安镇木棉村,60岁的村民陈乃丁还在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