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中心打造永不落幕科交会 为高校和企业“做媒”,搭起科技成果供需“鹊桥”

惠州日报 2017-06-20 03:24

大图、小图:科交会项目预对接活动日前在华南中心举行。本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惠科宣 摄

走进仲恺高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几栋蓝白橙三色相间的大楼映入眼帘。随着脚步的移动,记者步入园内1栋三楼,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下简称“华南中心”)前台挂着的6块招牌颇引人注目,招牌上分别写着“科交会组委会”、“中国高校技术转移联盟”、“中国技术供需在线”、“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处理中心”、“高校联合创新研究院”、“大学联合科技园”。大厅里一面白色的墙上贴着一行字,正在为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倒计时,办公区域的工作人员忙碌着。

“我们已经连续很多天熬夜"作战"到凌晨一两点了,就是为了做好科交会各项筹备工作。”华南中心工作人员何艳芬介绍道。

华南中心承担着首届科交会的许多具体日常工作,也是科交会常态性展示对接中心。华南中心缘何落户惠州?它有哪些职能?目前首届科交会的筹备进展情况如何?如何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科交会?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该中心执行主任卢晓晨。

华南中心

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华南中心是《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十三五”产学研合作协议》中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承担着教育部“蓝火计划”在惠州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

■缘何落户惠州

惠州非常适合高校和创新资源落地

卢晓晨告诉记者,华南中心落户惠州是经过充分论证和周全考虑的。“首先是因为潼湖生态智慧区的规划、规模和定位十分吸引我们。潼湖生态智慧区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其发展都是按照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生态宜居这些关键词来定位和规划的。”

说起华南中心落户惠州的过程,卢晓晨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去年8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协议,标志着华南中心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当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教育部 "蓝火计划",建设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建设华南中心和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处理中心。”卢晓晨说。

华南中心落户惠州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不少人也发出疑问,华南中心为何不选广深佛莞,而选择落户惠州?选择惠州是看重了惠州哪些优势?

客观来说,就高校资源而言,惠州目前仅有全日制本科及高职院校5所,分别是惠州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民办)和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民办)。从层次结构看,5所院校只有1所本科院校;从科类结构看,有综合性大学、医学类大学、经济类大学,但没有理工科类大学,高校创新资源相对较少。

“就珠三角区域来说,惠州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也不是GDP规模最大的城市。而华南中心的落户,最看中的不是GDP,而是考虑落户后有无发展空间,能否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能否真正让科技成果项目落地等因素。”卢晓晨说。

卢晓晨告诉记者,华南中心落户惠州是经过充分论证和周全考虑的。“首先是因为潼湖生态智慧区的规划、规模和定位十分吸引我们。潼湖生态智慧区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其发展都是按照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生态宜居这些关键词来定位和规划的。”他告诉记者,他本人虽然不是惠州人,但对潼湖生态智慧区有着较深的感情。

卢晓晨分析说,惠州毗邻深圳,距离广州不远,加之深莞惠融合力度逐步加大,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通过跟惠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接触和沟通,我们感受到这里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作风务实,做事扎实,开放包容。综合上述,就是华南中心最终选址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的主要因素吧。”卢晓晨说。

从全国的大背景看,“十一五”期间,高校承担了50%以上的“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年均保持在80%以上;截至2015年,高校授权专利达到59万件。高校发表论文约占全国总数的70%,高校产生的国际高水平论文更是占到全国的80%以上,全世界八篇论文中就有一篇出自高校。“虽然每年高校的科研成果很丰富,但是客观分析,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之间仍存在鸿沟。”卢晓晨说,华南中心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发展技术需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高校与企业“联姻”搭建“鹊桥”。

■有何职责

吸引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聚集落地

华南中心将建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集成服务体系,促进产学交流与合作、科技与金融互动发展。

记者在华南中心看到,该中心一期共35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被分为两大功能区。据介绍,外部区域主要用于高校科技成果的对接、展示、交流和洽谈,包括展览展示厅和两个路演大厅,并设置了国内、国外两个视频对接洽谈室,用于远程对接洽谈。内部区域主要用于办公及技术培训等。

据介绍,华南中心是公益二类单位,其主要职责包括实施“蓝火计划”相关人才智力服务项目,吸引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聚集落地。此外,华南中心还将承担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建设 “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卢晓晨告诉记者,该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惠州、面向珠三角”,其服务范围不仅面向惠州,更面向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深度服务当地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华南中心是一个公益组织,我们所做的事情都不是商业化的。但同时我们又特别希望引进社会各类组织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以开放的胸怀、灵活的手段与社会各类机构合作,推进高校成果的转移转化,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卢晓晨说,华南中心将建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集成服务体系,促进产学交流与合作、科技与金融互动发展。

■将做哪些事

20名博士生将到惠企提供驻厂服务

今年7月份,将在惠州开展首次“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工作,推介20名来自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的工科在读博士生,到惠州相关企业提供为期一个月的驻厂服务。

卢晓晨透露,今年7月份,将在惠州开展首次“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工作,推介20名来自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的工科在读博士生,到惠州相关企业提供为期一个月的驻厂服务。“这些企业都是提出了技术需求的,有意愿与高校达成合作。”届时,20名博士生将利用暑假时间,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华南中心协助科交会十大协办高校专家组的成员,从今年4月份至今,已到惠州6个县(区)和广东省10个地市进行科交会宣讲及推介,发动各地创新企业参加科交会,并与高校专家、科技成果持有人进行对接。据不完全统计,经过两个月时间,已产生对接项目达数百项。

卢晓晨说,近期华南中心将与沈阳理工大学原校长贾春德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设立华南中心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院,使该研究院逐步走向大规模产业化。

■科交会筹备进展如何

高校和企业报名情况超出预期

目前,科交会组委会已征集到高校科技成果项目近万项,经筛选后,计划在大会活动现场重点展示项目1500项,重点推介项目近1000项,其中重点发布路演项目100项。

谈起科交会的筹备情况,卢晓晨直呼“超乎想象”“压力很大”。“最近我们在做统计汇总工作,随着统计工作进入尾声,我们发现,无论是参会人员的层次、规模,还是高校和企业报名的情况,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卢晓晨说,这将是2000年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和最集中的一次展示和交易。

根据目前统计,届时科交会将有近300所海内外高校参会,其中参展高校达到200余所,高校参会代表1600余人,其中包括近百位大学领导、十多位两院院士及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教授等重要嘉宾。目前,科交会组委会已征集到高校科技成果项目近万项,经筛选后,计划在大会活动现场重点展示项目1500项,重点推介项目近1000项,其中重点发布路演项目100项。

■如何打造永不落幕的科交会

线上线下长期对接技术供需信息

华南中心负责教育部 “蓝火计划”在惠州的具体实施工作,中国技术供需在线则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具体承建,以网络为纽带、以线下服务体系为支撑,开展高校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发布工作,以方便供需双向交流。

首届科交会为期三天,三天后,科交会如何发挥它的后续效应?卢晓晨告诉记者,华南中心负责教育部“蓝火计划”在惠州的具体实施工作,中国技术供需在线则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具体承建,以网络为纽带、以线下服务体系为支撑,开展高校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发布工作,以方便供需双向交流。不光是科交会上展出的成果,今后高校的科研成果都可以通过这两个平台,从线上到线下,开展常态化的对接,促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科交会虽然只有三天,但是"永不落幕"的科交会将长期在线上线下举行。华南中心便是科交会常态展示对接中心,可谓科交会的 "常设会址"。我们希望,科交会能促进更多企业和高校结成长期的联系和合作关系,而不是停留在一次展会上。”卢晓晨说。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游璇钰

新闻推荐

智能机器人交易会期间“迎宾” 首届科交会布展现场亮点纷呈

参展科交会的各大学展区基本完成布展。本报记者王建桥摄科交会二维码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简称“科交会”)已进入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