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留用”激活人才“惠聚”强磁场 惠州完善政策打造平台优化服务营造良好人才生态

惠州日报 2017-06-22 03:17

潼湖生态智慧区快速聚集高端创新要素和资源,将建设成为“广东硅谷”。 (资料图片)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聂建国正式被聘为惠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及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顾问。

去年,惠州市委、市政府联合惠州学院举行特聘教授聘任仪式,夏佳文、王复明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式受聘惠州市。

今天在惠州开幕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将吸引约20位院士参会,其中9位将参加“蓝火大讲堂”院士专场报告会等交流活动。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教授也将出席,并有望成立惠州市首个诺贝尔奖得主工作站……

视人才为发展第一要素的惠州,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近年来,惠州深入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不断完善引才、育才体系,优化留才、用才环境,营造出了良好的人才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结缘惠州、扎根惠州。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培养国内外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名,全市人才总量近百万,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8.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55.3万人。他们在惠州安居乐业,将自己的智慧融入惠州发展之中,为惠州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智慧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政策引领

打造人才工作十大品牌

全市财政每年将投入10亿元用于人才工作;对引进来惠的顶尖人才奖励别墅一套;设立“惠州双创突出贡献奖”,千万重奖在创新创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重点培养企业经理人,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

2013年以来,惠州通过开展“人才双高计划”,实施“天鹅计划”等八大人才工程(计划),“引育留用”并重,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团队汇聚鹅城、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2016年年初,惠州进一步深化“人才双高计划”,重磅推出“人才双十行动”,延伸发展目标,提升政策内涵,通过实施人才工作的“十大工程”,打造“十大品牌”。

根据“人才双十行动”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惠州将引进10名以上院士进站工作、引进培养20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50个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引进20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才、引进1500名以上创新创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06万人,人才工作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根据“人才双十行动”的部署,惠州市每年用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载体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将达10亿元,约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这一比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惠州市还会根据人才工作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建立人才投入逐年增长机制。

“十大工程”“十大品牌”中,对人才有着“强吸引力”的政策比比皆是。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作为“十大工程”的重头戏之一,“梧桐引凤工程”提出,对引进的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奖励别墅一套,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资助100万元,每月给予10000元的津贴补助;对“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杰出人才奖励高级公寓一套,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资助50万元,每月给予5000元的津贴补助。奖励的住房先免费居住,服务期满5年后可办理房产过户手续。目前已经有多套人才别墅和高级公寓“名花有主”。

在原有“天鹅计划”的基础上,“人才双十行动”提出实施 “天鹅惠聚工程”,千万重金引团队。入选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个人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和10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

注重面向全球招才引智,也注重面向本土培育人才。惠州继续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树立本土人才标杆。截至目前,已成功培养8批181人次。同时,进一步深化这项政策,优中选精、精中选尖,在全市拔尖人才中选出9名佼佼者并授予“东江学者”称号,每年给予10万元的科研工作经费支持。拔尖人才在培养期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多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奖项。

搭建平台

让人才大展拳脚大有可为

“惠州将成为我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落脚点,我团队的重离子事业也将在惠州迈上新台阶。”在受聘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表示。

重离子医用治疗装置,可以利用重离子穿透人体健康组织将癌细胞杀死,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我国第一台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就是夏佳文设计建造的。在他的筹划下,该设备有望4年后在惠州建成使用,惠州有望作为南方的产业基地辐射全国。

包括重离子医用治疗装置在内的国家两套重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夏佳文认为,这两大科学工程建成后,将聚集世界顶级科学家在惠工作。

与夏佳文类似,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也在惠州筹建独具特色的创新产业版图。其团队将在惠州创建一个国际化的非开挖技术研发中心、材料装备产业培育基地、原型试验基地、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打造基础工程设施的“工程医院”。目前,研究院已经挂牌成立,产业化培育基地和试验场的建设基地也在顺利推进。

近年来,惠州大力推进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建设,打造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蓝色引擎”和“绿色引擎”,努力把环大亚湾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努力汇聚顶尖石化、海洋经济人才。充分利用仲恺高新区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包含中韩(惠州)产业园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的“四区叠加”优势,大力推进“四区联动”,打造创新示范新高地。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海绵行动”,更多创新平台正在惠州建立。占地128平方公里的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华大基因与惠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确定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共同打造华大基因惠州基地,组建华大基因研究院惠州分院;全球网络设备巨头思科公司将在惠州建设潼湖科学城,世界级研发机构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也将在惠州建广东IMEC研究中心。

抓住国家 “两所两装置”、广东IMEC研究中心落户的机遇,惠州集聚包括院士在内的科学家2000多名,带动高端制造技术等一批新型企业发展。这些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的落户,正在吸引更多省级、国家级人才不断涌入。

“广东特支计划”专家、金百泽科技集团总裁武守坤将他的企业从深圳整体搬迁到惠州后,短短几年,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从来当初的1亿多元增长到了现在的近6亿元。武守坤说,正是惠州的区位优势和平台建设,给了创业创新者以大展拳脚的机会。

而针对小微企业创业者,惠州实施“科技孵化器倍增计划”,打造100万平方米 “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探索“异地孵化、惠州加速”新模式,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年实现孵化面积增长80%。

优化服务

当好“保姆”让人才安居乐业

吸引人才靠硬政策,留住人才靠软环境。惠州在完善人才政策的同时,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在全市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创新人才服务理念,以“双创助理”“金融天使”“生活保姆”的身份,为人才创造安居乐业的软环境,受到人才广泛赞誉。

在考察国内诸多城市的创业创新环境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弭永利最终选择来惠州,把自己的科研项目——— “离子液体的开发与生产项目”落户大亚湾区进行研发孵化及产业化。弭永利告诉记者,惠州和大亚湾区最吸引他的,就是贴心的人才服务和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到惠州后,贴心的保姆式服务让弭永利倍感温暖。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仅仅一个工作日,他就办好了公司注册的手续。一年后,他们试验的第一瓶离子液体问世。

效率就是生命,对于创业者来说,尤为如此。近年来,惠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甘为人才当 “助理”,提供“极简审批”“时间倍减”等优质服务,依托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派遣专人为人才创办企业提供服务,全面提升人才创新创业效率。

同时,惠州不断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在高新企业密集的仲恺高新区成立企业化运作的科技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金融、科技、公共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惠州还不断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将创业者和团队 “扶上马,送一程”。据统计,惠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139.52亿元,设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挥了金融为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惠州还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通过落户奖励、投资奖励、信息共享、加强项目对接等措施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落户惠州、投资惠州企业。目前全市设有政府引导基金、科技银行、风投基金等金融机构18家,风投基金总规模达18亿元,其中政府参股的基金有10支,地方财政出资5.28亿元,累计投资逾80个项目,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

人才投身创新创业,艰苦和风险的背后,需要安定的生活环境作保障。惠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乐为人才当“保姆”,不断提高各类生活服务水平。除了积极主动兑现各项人才奖励政策之外,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保障问题,以及人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市场拓展难等问题,让人才安居乐业在惠州,大展拳脚无后顾之忧。

目前,惠州还在市中心区筹建7000多平方米的人才服务大楼,致力打造一个集人才引进、培训、交流、服务、成果展示等于一体的立体式人才服务场所,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专家点赞

创业沃土政策完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

以前只知道惠州环境优美,到这才知道这里也是创业的沃土。惠州吸引人才、重视科技创新的政策强烈吸引了我,我决定在惠州创业,这不是一时冲动。

■国家 “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惠州皓赛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家孙敬玺:

一直以来,惠州的人才政策都凸显两大特点。一是覆盖面广、考虑长远,打造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人才的支持不仅仅是“扶上马送一程”,更关注人才的成长与长期的发展,这一点对于人才来说很有吸引力。二是惠州的人才政策具备“成长完善”的机制,会根据全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目标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使之时刻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广东特支计划”专家、金百泽科技集团总裁武守坤:

惠州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发展态势还将继续,甚至进一步加快。惠州最大的发展优势之一是区位优势。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将是一颗闪耀的明珠。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邓庆宁:

“人才双十行动”是一项全方位的政策,涵盖各层次、各行业的人才,贯穿人才工作的全链条,系统而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名为“行动”,体现了执行力、行动力,体现了提高效率、狠抓落实的作风。“人才双十行动”充分体现了惠州市委、市政府“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这对全市的人才、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来说,既是重大利好消息,也是鞭策和鼓励。

■TCL集团质量工程师、惠州市首批“首席技师”王敏:

从“人才双高计划”到“人才双十行动”,惠州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力度也随之升级。“人才双十行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政策,可以在技能型人群中形成“集聚效应”,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让周边城市乃至省外城市的技能型人才都向往惠州、来到惠州。

本组文字 统筹 本报记者潘高耸采写 本报记者潘高耸 傅晨雨 通讯员吕川抒 胡中胜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 当好东道主打响科交会“第一炮”

惠州论坛六月的惠州,盛会相继,精彩纷呈,城市美名不断远扬。今天,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展览和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