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高校3000企业“谈婚论嫁” 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昨日在惠州开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展示和交易
西北工业大学展示飞马双涵道无人机。
华南师范大学演示机器绣花。
西北大学展示油水过滤高效分离膜器。
介绍项目,讲解者听者都聚精会神。
可识别人脸的机器人“威尔”在科交会上迎宾。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王建桥 李松权 钟畅新 摄
本报讯 (记者孙晓说)有的高校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的企业遭遇技术创新瓶颈……如何破解大学科研与市场产业“两张皮”难题?昨日,以 “跨越产学鸿沟 携手创新共赢”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会展中心开幕。300所海内外高校齐聚惠州,携带近万项科技成果前来展示、交易,近3000家企业参会,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据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易。
小微型可穿戴设备可直接 “印刷”在人体皮肤上,柔性显示屏厚度仅0.1毫米、可以自由弯曲,通过脑电波控制无人机飞行……这些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走进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新技术,在科交会上亮相,让参展和体验的嘉宾大开眼界、大呼商机无限。
本届科交会为期3天,分为展览展示、论坛会议和推介交易三大版块,重点涉及智能装备、微电子、大数据与通讯、新材料、海洋科学与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精准医疗、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等十大行业领域。
本届科交会名校汇聚,科技成果荟萃;突出交易合作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参展参会,包括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外高校12所;在特装展位和标准展位展示的“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有80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安排100个重点项目进行路演,以促进更多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悉,科交会期间将有100多个投资机构聚集惠州,寻找优秀的项目投资。
本届科交会大咖云集,10多位院士前来参会,并作多场“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谈到首届科交会为何落户惠州,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首届科交会组委会秘书长李志民介绍,惠州产业基础好,毗邻广深,有海港、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综合考虑产业基础、空间范围、区位优势等因素,加上惠州市的积极争取,最终促成了首届科交会在惠州举办。
本届科交会由教育部和广东省政府作为指导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经信委及惠州市政府共同主办,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校与企业、金融机构全方位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大型产学研交流活动。
新闻推荐
首届科交会取得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是市民在科交会上体验新科技。本报记者李松权摄昨日是首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