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更里有书声 ○惠州联话
摄于1948年的惠州中学老照片,大致还保留着清代丰湖书院的旧貌。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作者:吴定球
丰湖书院荟萃十郡人文,集学术、教育、风景名胜于一区,自然少不了要用诗歌和楹联来宣示办学宗旨,标举圣贤风范,陶写山川灵性,营造精致优雅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嘉庆年间两广总督阮元巡按惠州,有 《过丰湖书院》诗云:
行过丰湖上,如游处士乡。桥通钓鱼艇,山抱读书堂。竹影皆依水,蕉阴亦满墙。几人来寓此,足以散清狂。
这一首五律诗,“文笔清丽,自然如话,而书院的环境风景宛在眼前,诵读之下,使人向往。”(民国黄佐评语)联语是“无韵之诗,有律之文”,好的联语,同样可以如诗文一样记事述怀,写景抒情,生发议论,载道言志。道光年间,惠州知府杨希铨为书院的题联,就对书院清幽的环境和浓厚的学习风气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同样具有“诵读之下,使人向往”的艺术感染力:
五六月间无暑气;
二三更里有书声。
海南举人潘存是位有名的书法教育家,他与杨守敬合著的《楷法溯源》是近代一部重要的书学论著,对日本的影响尤其深广。光绪十三年(1887),他主讲丰湖书院,曾为讲堂书题一联:
学问无他,求益乎身心家国天下;
载籍极博,折中于易书诗礼春秋。
如果说,上引杨联是着重于描绘景象,这一副则是纯粹的议论说理,是学者语,对为什么读书以及如何读书的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潘存曾经说过:“读书先求做人为要。我不欲与今人争文章,而欲与古人争德行。”又说:“学者,宜以德行见长,莫徒以文辞见长。”这些言论,实可以借作此联的注脚,它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只要善加扬弃,对于当今的教育依然能释放出发人深省的 “正能量”。
丰湖书院还曾经悬挂过一副八言木刻联,联语为顾炎武 (亭林)所集,陈澧隶书:
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
陈澧 (1810-1882),字兰甫,番禺人,清代大儒,著有《东塾读书记》,世称东塾先生。道光三十年 (1850),获任惠州府河源县训导。到任仅两月余,因“盗贼遍地,不可一朝居,而当事者不问,遂告病而归”,中途登岸惠州城小住了一段时间。期间,他偕朋友专程拜谒白鹤峰东坡祠,寻找东坡诗中写到的钓石小潭,写下传诵一时的《摸鱼儿》。又独游丰湖,登孤山礼朝云墓,作《甘州》词,谓“朝云倘随坡公仙去,转不如死葬丰湖耳。”又过黄塘,访张园、黄塘古寺,作《高阳台》词记其事。丰湖书院就在黄塘寺旁边,而当时书院山长仇效忠亦番禺人,算是他的老乡,想当然亦是他要探访的地方。上述这副集句联,应该是题写于那个时候。
“博学于文”和 “行己有耻”,原是孔子在不同场合答复门人提问时所强调的两个儒家的重要主张。清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汲取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而将其集成一联,标举为学者治学做人的基本准则。在顾氏看来:“博学于文”,不仅是指文字、文章、文学,还包括关心天下大事,了解社会现实,掌握各种经世致用的知识,是要以“修己治人之实学”来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行己有耻”,是因为“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为官执政,做人行事,如果失去了道德底线,在权势利禄面前 “卑形态以取容悦,逊声色以媚世俗”,到了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必然是“乱天下而祸国家。”曾亲见此联的吴仕端先生说,联语的“词意和书迹均有敦重感,堪为学子座右铭。”
新闻推荐
临近高考,为了让高三学子走出课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以轻松的心情备战高考,日前,惠州综合高中组织了高三学生徒步拉练活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