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汤粉的饮食江湖
横沥金华汤粉店的掌柜李子玉夫妇偶尔亲自掌勺,为食客制作横沥汤粉。
好味来横沥正宗老粉店 由翟英群(左)与儿子成春明(右)共同经营。
好味来横沥正宗老粉店和横沥金华汤粉店是横沥汤粉的缩影,见证了其发展。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惠城区横沥镇紧紧挨着东江,船运年代非常繁荣,成就了横沥汤粉的美名。
在惠州大街小巷,横沥汤粉店星罗棋布,到处能闻到这一碗粉的香味。向它的原产地进发,也是这样的景况。从惠城区水口街道沿着省道120向横沥镇进发,沿途会看见不少横沥汤粉的小食店,有些“横沥汤粉”的柱式招牌甚至立在路旁以招徕食客。
到了东江之畔的横沥,圩镇虽不大,却有6家横沥汤粉店在经营,特别是靠近东江码头的解放路一段,连续挨着4家横沥汤粉店,食客如云。这是一个被汤粉染香了的东江小镇。
汤粉的传统
东江兴旺圩镇催生汤粉
横沥和仍图,两个隔着东江守望的地方,都与如今在惠州大地遍地开花的横沥汤粉招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横沥和东江对岸的仍图,历来就有做汤粉的传统,且各有千秋。
100多年前的船运年代,横沥作为东江岸边的繁华码头之一,商贸也很发达,每逢农历二、五、八日,附近镇圩的人,仍图、水口、梁化、矮陂等地居民,都会来横沥赶集,人流、物流很畅旺。“在惠阳,关于圩镇的兴旺,民谚有云"头平(山)二淡(水)三多祝",横沥可以排到第四。”对过往的兴盛繁荣,横沥人很是留恋。
人口流动大了,就会有好生意,餐饮业就是其一,和横沥相隔不远的仍图人见这里繁荣,把那边的汤粉生意也带过来,逐渐演变融合后成就了今天横沥汤粉的美名。
与东江流域比较流行的猪脚粉不同的是,横沥汤粉的汤底是用左口鱼与猪骨熬出来的,同时配菜除猪脚外还有卤蛋和牛腩等。通观横沥汤粉的制作过程和成品,它其实就是一道营养全面的食物。
在横沥当地,吃汤粉不仅仅是早餐,它还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日常饮食。横沥汤粉非常巧妙地适应了时代的节奏,不像广东早茶那般精致且花样多,也不像北方的白粥咸菜豆腐脑来得简单,而是为无暇喝早茶消遣的现代人提供精巧美味的早餐。上班、赶集的路人,吃上一碗横沥汤粉,既填饱了肚子营养也到位。
老店的坚守
家族式汤粉店传承近70年
解放初期,横沥汤粉是摆摊卖还是由店家出售,目前谁也说不清楚。目前,历史最古老的横沥汤粉店,为横沥镇解放路的横沥正宗老粉店,这是一家家族式汤粉店,与共和国同龄。
目前,横沥正宗老粉店已经传到第三代人,掌门人为80后成春明。成春明称,早在1949年解放初期,这家汤粉店就存在,名叫横沥汤粉店,是当时横沥街上唯一一家汤粉店。当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汤粉店归国家所有,受横沥供销社管辖。当时,负责经营该店的是他的爷爷成国忠,土生土长的横沥人。
1979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大地,汤粉店改制。成国忠的儿女都长大了,出于对横沥汤粉的热爱,成国忠的女儿成锦群将其承包下来,她的哥哥成锦来、嫂子翟英群在店里当伙计帮忙。
后来,成锦群在惠阳淡水开分店,将在横沥的汤粉店留给哥哥成锦来经营。在此期间,横沥街面上,汤粉店的数量多了起来。
前些年,在浙江杭州做餐饮的成春明回到故里,帮父母经营这间祖业。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成春明为这家老店添加了很多新鲜元素。重新装修、改善点餐区的卫生状况、装贴汤粉每一味食材的介绍……他还给汤粉店改名,改为横沥正宗老粉店,还美其名曰“好味来”。
他还向顾客承诺,“好味来汤粉中的每一样配方都是自己亲手秘制,结合大众口味,为汤粉挂出了猪脚、肉丸、酿猪皮、卤蛋、卤肠等配菜任君选择。”
“最开始一碗汤粉只卖几分钱,如今,从2元到5元、10元不等,不论哪一个时代,横沥汤粉都是平民价。”成春明说。
价格的变化背后,是悠悠岁月的变迁。一碗汤粉,从几分钱卖到几元钱,养活了成家几代人,也见证了横沥汤粉店在建国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老粉店一名,名副其实。
粉店的竞争
仍图人来横沥开金华汤粉店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横沥汤粉店犹如雨后春笋,一副遍地开花的节奏。横沥金华汤粉店就是在此期间发展壮大的,其店主是李子玉。
李子玉,惠城区汝湖仍图沙洲尾村人,1954年出生,惠州横沥金华汤粉店老掌柜。“我从小就喜欢做菜,现在家里一日三餐都是我负责。”如今,年过花甲的李子玉已经不用亲自上阵制作汤粉,成了专职家庭煮夫,享受着创造美食的过程。
高中毕业后,他一直在家乡沙洲尾村村委做会计。30岁时,他第一次走出沙洲尾村,去了高中同学在深圳开的房地产公司,担任公司食堂的厨房师傅,大家都很喜欢吃他做的家乡菜。他还自学各种菜式,爱琢磨的性子让他无师自通。
1989年,也就是李子玉外出打工第6年,一直在农村种地的妻子打算开一间汤粉店。当时,祖辈在横沥镇买下的小店面一直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别人。妻子觉得既然租金那么便宜,倒不如自己来做。李子玉也赞成妻子的想法,便向开房地产公司的同学借了2万元,开了“横沥金华汤粉店”。
刚开始,汤粉店只有30平方米,摆上三四张桌子,请了3名员工。“以前真是太辛苦了。”每天凌晨3时半,夫妻俩就得起床干活。石磨磨粉、柴火蒸粉、手工打肉丸、熬汤,每个环节都要人工,费时费力,一直忙活到晚上七八时。
沙洲尾村和横沥镇被东江所隔,回家不方便。于是,这对忙碌的夫妇就住在店铺的阁楼间。阁楼正下方就是蒸粉的炉灶,每到夏天,热得两个人睡不着。看到父母工作辛苦,上初中的大女儿放学就会到店里帮忙,傍晚时分,才搭乘轮渡回家。
工艺的改良
精心改良汤粉配方成事业
刚开始金华横沥汤粉店的生意并不好,只能勉强维持。1993年,李子玉从深圳辞职回家专心做汤粉,对汤粉的配方进行改良:传统的横沥汤粉,猪脚用来煮,现在用来卤;选用冬米做汤粉,左口鱼熬汤。他还下重金采购优质原料。姐夫骂他,这样就没什么钱赚了。“保证质量,不怕没人来吃,薄利多销。”李子玉这样回应姐夫。经过学习和长期实践,“李氏”汤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8年前,30平方米的店面扩大到180平方米,还进行了高档装修。镇上其他汤粉店的老板笑他傻,“卖几块钱的汤粉还要装修那么好干嘛?”可是,李子玉认为,现今,人们不仅要求汤粉好吃,就餐环境也得舒适。他觉得在深圳工作的几年,让他长了不少见识。
汤粉店的生意渐渐好起来,每天都有各地食客寻访,食客不仅来自惠州,还有来自深圳、东莞、广州等地,横沥汤粉于是渐渐成为惠州饮食文化中的品牌。在2004年惠州首届生态悠闲旅游节中,横沥汤粉便获得“惠州十大名点 (小吃)”称号,在2006年第三届惠州美食嘉年华中,金华汤粉又荣获“金牌美点”。
成名后的李子玉受到追捧,他的汤粉店前每天食客如云。就目前的规模和人手,李子玉一天能卖出1600市斤粉约4000多碗汤粉,从早上经营到下午6时,到了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为了让外地食客能如愿尝到汤粉,我通常会留两三个工人开店至晚上八九时。”李子玉说,他在节假日遇到过从深圳、东莞、广州等地的食客因路上堵车来得很晚,当时他的店都关门了,食客于是失望而归。李子玉于是将电话留给他们,称下次来时先打电话过来,无论等到多晚,他都留一碗汤粉给他们。
技艺的传承
学徒让横沥汤粉花开各地
横沥汤粉在惠州遍地开花,没有人去统计过它的数量,正不正宗,食客心中有杆秤。在这过程中,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横沥汤粉的发展,无疑历经了家族式的传承以及师徒式的发扬。
横沥最老的汤粉店,好味来横沥正宗老粉店,已经传到第三代人,每日,成春明和母亲翟英群,都在进行制作横沥汤粉的每一道食材,为顾客奉献老味道。
这么多年来,翟英群还收了一些学徒,有惠州本地的,也有外省的,徒弟学成后,都在外开了横沥汤粉店。
而横沥金华汤粉店在博罗、惠城区桥东有两家分店。桥东的分店由他的大女儿掌勺,博罗的店主是他的侄子。很快,他在横沥镇上第二家门店即将开张。不过,李子玉已经“退休”,安享晚年,粉店由李子玉的儿子和儿媳妇打理。除了汤粉店,李子玉还开了一间肉丸厂,专制横沥汤粉的配料肉丸,也是交给儿子管理。制作肉丸的秘方,至今不外传。除了李子玉夫妇,就只有儿子知晓。每天,两部车将肉丸运往徒弟们的店铺,一天能卖出七八百斤。
李子玉曾计划到广州上下九开店铺,让横沥汤粉冲出惠州。然而,高昂的租金和人手稀缺让他最终放弃。前些年,有一天突然来了一批香港人,带着摄像机到横沥呆了好几天,把李子玉怎么做汤粉的过程全部拍下来。“他们说,是李嘉诚派他们过来的,李嘉诚请我到香港开横沥汤粉店,保证有市场。开始我很兴奋,后来想,到香港开店,要人手,要精力,人不要太贪心,要实实在在做,所以,我拒绝了。”
李子玉的事业,于是留在的惠州。他认为,开分店实在不易,他情愿教徒弟做汤粉,让徒弟们将横沥汤粉发扬光大。
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李子玉也如自己的师傅一样倾囊相授。他说,横沥汤粉的制作过程繁琐,收徒弟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吃苦。这些年,李子玉教了不下60多个徒弟,不仅有惠州的,外地包括外省的都有,几乎一个徒弟就派生出一间横沥汤粉店。他说,如果做汤粉的师傅不是亲属,别人学会怎么做,便会离开另起炉灶,这是这一行的特性。徒弟们也凭借这门手艺,买房买车。
不过,因为惠州市场趋于饱和,为了保证每个徒弟都有生意,李子玉现在已经不收惠州籍的徒弟,只考虑接收广州、深圳等其他城市的学徒。
前两年,惠州雄记猪肉汤上市,创造业界神话。有人称,横沥汤粉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可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传奇。李子玉不以为然,如今,李子玉没有太多雄心壮志,只希望儿子勤奋吃苦,守好家业,让正宗的李氏汤粉和秘制肉丸流传下去。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游客在体验激情漂流。图片由商家提供“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