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镇拍地名专辑传承地名文化 市民政局将发挥底线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职能作用推进创文工作

东江时报 2017-05-31 23:32

刘巧慧畅谈文明创建。《东江时报》记者王照冰摄

东江时报讯 记者王照冰 通讯员卢志焕 日前,东时记者走进惠州市民政局,就“文明创建大家谈”话题专访了惠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巧慧。刘巧慧表示,市民政局将 “充分发挥民政底线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儿童福利、社会养老服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地名管理等方面工作,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谈民生保障今年底线民生保障标准有望提高

刘巧慧介绍,目前,惠州市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差、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孤儿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水平均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而2017年,这些底线民生保障标准将进一步提升。2017年,惠州市城乡低保标准(参照省二类地区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40元,比2016年的每人每月610元提高130元;农村五保救助供养标准从2016年的不低于每人每月102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184元;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从不低于每人每月15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620元;孤儿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139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500元。这4项保障标准将经市政府同意后颁布实行,并确保在今年7月底全面完成提标和补发工作。

刘巧慧介绍,目前惠州市还率先在全省设立五保照料护理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失能重病五保对象照料难题。2017年1月1日起,城乡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已从80%提高到100%。同时惠州市还将进一步大幅提高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为困难群众购买医疗救助保险服务项目,实施二次医疗救助 (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外医疗费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并逐步推行低收入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防止困难群众“因病返贫”。

谈福利工作推动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

刘巧慧表示,惠州市一直重视儿童福利工作,去年全市共发放孤儿最低生活养育金1020万元,惠及612名孤儿,并建立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据统计,惠州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共397名,按照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保障金,共计发放238.2万元。“惠州市将争取在2017年底前在全市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刘巧慧说。

刘巧慧表示惠州市将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持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惠城区综合福利院已投入使用,各县(区)养老福利中心今年将逐步投入使用。2017年惠州市将新建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计划 “颐养居”项目建设,修订完善《惠州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资助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谈基层社会治理落实今年新建2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截至2016年底,惠州市1275个村 (社区)公共服务站全部建成,为村(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居民不出社区、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33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刘巧慧介绍,惠州市加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区文明程度,2017年新建2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争取到年底全市共建成10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站),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同时开展“专业社工、全民义工”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年的试点工作。

为加强地名管理,提升文明城市形象。刘巧慧告诉记者说:“惠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各个乡镇地名由来,都有一段故事。接下来计划全市所有乡镇拍一集地名专辑,讲好地名故事,传承地名文化,留下地名足印,为文明城市加分,也为老百姓心中留下一份记忆。”

新闻推荐

选地方建新骑楼 让人们记住乡愁 市住建局局长甘少权: “一把手”访谈

甘少权日前接受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时表示,将鼓励开发商建设“新骑楼”,让市民“记得住乡愁”。《东江时报》记者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