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团队入选天鹅聚惠工程创新团队 大亚湾将创新发展作为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重要引擎

惠州日报 2017-05-05 05:40

博磊达的全自动生产线。

中大惠院专家在做实验。

在日前召开的2017年惠州创新发展大会上,第三批“天鹅聚惠工程”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获得表彰。来自大亚湾区的离子液体开发团队、高速光通信光器件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团队等5个科技创新团队入选,数量占到全市入选名单的一半,入选的创新领军人才数居全市各县(区)第二。

当前,大亚湾已将创新发展作为实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创新发展带来的是经济发展更有后劲、更有质量。据统计,第一季度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增加值24.1亿元,增长6.6%,成为拉动全区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投资50.5亿元,总量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7.1亿元,增长66.7%。

概况

入选团队研发内容紧扣产业发展主题

“此批入选的科技创新团队,其研发内容紧扣产业发展主题,涵盖石油化工、石墨烯储能、光通信器件等领域,入选团队的带头人均是拥有核心技术和产业化能力的高端人才。”大亚湾区工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入选第二类团队的“离子液体开发团队”带头人弭永利,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学署理系主任,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重要论文并拥有多项国际国内技术专利,曾获香港政府科学研究基金10余项。

同样入选第二类团队的 “高速光通信光器件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团队”带头人孙敬玺博士,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世界上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氮化镓大功率LED发光芯片研制开发和产业化的主要专家之一。而入选领军人才的邵玉昌、晏金灿、王燕,也是大亚湾近年来引入的创新创业团队的领军人才。

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20个

“大亚湾是人才聚集、投资创业、创新发展的风水宝地,我们为选择在大亚湾这片乐土生根发芽、二次创业、建功立业感到荣幸、自豪。”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惠州博磊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领军人、南开大学博士王燕坦言,近年来,大亚湾区实施“海纳英才”计划,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厚植创新土壤,汇聚创新资源,有力推动了产业和人才“双螺旋”上升。而她带领的团队在大亚湾不足两年,技术和产品方案获得业界广泛关注,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培育和扶持创新创业企业和领军人才长出更为强劲的“翅膀”,大亚湾可谓不遗余力。据统计,2016年,区财政安排111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2名等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及其项目落户,3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在该区创办公司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新培育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入选 “天鹅惠聚工程”创新团队6个、领军人才9人,占全市比重达37.5%、34%;搭建区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20个,成功将大亚湾科技创新园升格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级精细化工专业孵化器。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获国家CNAS检测资质认证,金百泽“云创工场”获评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国家千人计划(惠州大亚湾)化工研究院签约。

措施

规划建设临深片区“1+N”产业聚集区

如今在大亚湾,创新发展也成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大计。科莱恩惠州公司凭借公司研发的核心产品和生产工艺,获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这标志着科莱恩惠州公司从传统的精细化工企业,昂首迈进了“高精尖”的药品生产领域。

科莱恩是大亚湾区众多企业的缩影。2016年,荷兰皇家壳牌和中国海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扩建双方在大亚湾区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有限公司,壳牌公司不仅新增投资参与总投资266亿元的炼化二期120万吨乙烯项目,双方还将新建一套总投资60亿元、国内目前最大的SMPO/POD(苯乙烯、环氧丙烷和环氧丙烷衍生物)生产装置,该装置属壳牌专有且不对外转让的技术。据业内人士分析,两个项目壳牌将增加投资163亿元。

依托比邻深圳的区位优势,大亚湾对标深圳出台“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规划建设约10平方公里的对接深圳载体——— 临深片区“1+N”产业集聚区。去年,临深片区“1+N”产业集聚区新引进创新型企业5宗,总投资约24.5亿元;意向投资优质项目25宗,总投资约206.3亿元。

今年内力争新增1家新型研发机构

当前,大亚湾正以打造承接深圳创新辐射高地、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创新创业生态高地等“三个高地”为目标,主动承接深圳“东进战略”,大力实施惠州“海绵行动”,积极参与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积极融入深圳东部创新产业带。

今年,在完善“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基础上,出台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力争引进创新团队3个、领军人才5名,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准对接。

同时,打造与产业相配套的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5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围绕产业链创新,重点加强石化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北化工惠州产学研基地建设,做好港科大重点项目服务工作,推动国家千人计划化工(惠州大亚湾)研究院建设,力争新增新型研发机构1家;加强技术公共服务、成果转化服务、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完善孵化体系建设,力争在孵企业达110家,当年毕业企业23家,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推进更多高端创新成果在该区产业化,力争发明专利申请696件、拥有量263件。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新闻推荐

近期天气多变 强降雨常串门 惠州市进入强降雨和强对流多发季节

本报讯(记者袁畅)昨晚,一场强降雨来袭,期间还伴有强雷电、8级左右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惠州市发布了暴雨黄色和雷雨大风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