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别求量 汗流满身并不好 如果疲劳在第二天不能消除,则运动已超出身体承受范围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是一个很好的保健方式,运动使身体机能代谢加快,让人精神焕发。散步是很多老人喜欢的一种运动,但只有健康合理的散步方式,才会起到锻炼效果。怎样才是科学的散步方式?冠心病、糖尿病及体虚者散步又有哪些讲究?对此,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巫洪波给出了以下意见,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找到最合适的散步方式。
散步一小时,身体有变化
不少人认为散步是简单的运动,身体不会有太多变化。而据美国《预防》杂志网站报道,当你开始迈开腿,散步1小时以内,身体便会发生一系列积极的生理变化。
散步1~5分钟:人体每分钟燃烧5千卡的热量,是坐着等静止状态下的5倍。第6~10分钟:随着步速的加快,人体每分钟燃烧的热量达到6千卡。第11~20分钟:体温不断上升,靠近皮肤的血管扩张以释放热量,会开始出汗。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以便为肌肉输送能量。第21~45分钟:由于有更多的脂肪得到了燃烧,胰岛素分泌量开始下降。第46~60分钟:散步近1个小时,你的肌肉可能会感觉疲劳,因为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储量减少了。当你逐渐平静下来时,心率和呼吸都会放缓,尽管之后燃烧的热量有所减少,但依然多于锻炼前热量的燃烧。
每分钟走80米左右,防病健身效果最明显
“散步要遵循 "三五七"原则。"三"指每次散步30分钟,行程3公里;"五"指每周运动5次;"七"指运动时心率加年龄为170次∕分钟。”巫洪波提醒,散步虽然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但是老年人在运动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盲目追求步数,以免带来反效果。
至于如何判断是否过量,中、高龄的人应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来定。散步不宜汗流满身拼命走路,微汗即可。此外,运动产生的疲劳是否能在第二天消除,也是衡量是否过量的一个标准:运动后都会疲劳,但如果第二天即能恢复,则属于正常现象;如果疲劳在第二天不能消除,则说明运动过量了,已超出身体承受范围。
此外,散步时一定要有正确姿势。要做到头要正,目要平,躯干自然伸直。步行时身体重心前移,呼气时稍用力,吸气时要自然。步行的速度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每分钟走80米左右,防病健身的效果最明显。”
早晨氧气不太足,不要快步走
散步时,应尽量避免登楼梯、爬山、下坡等,因为这样容易损伤关节软骨,加速骨关节炎进程。而湿滑、不平的路面,容易造成摔倒,老人年龄较大,一旦摔倒对身体的损伤很大,所以老人在散步时,尽量不要选择这样的路况。如果在下雨天、雾霾天散步时,老人还需防跌倒。在新鲜空气中、斜阳下和植物旁健步走为最佳。散步形式不必拘泥,单纯走路未免枯燥,可结伴散步、逛花园等。
针对不少老人喜欢早起锻炼的习惯,巫洪波说,不建议老人在早晨快步走。因为夜间植物进行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早晨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
巫洪波还提醒,不少老年人有慢性疾病,在散步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高血压患者要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否则会使大脑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一过性头晕。冠心病患者要在餐后1小时慢步走,以免诱发心绞痛,长期坚持能改善心肌代谢,减轻血管硬化。本报记者姚亚超
新闻推荐
小刘在惠州市一所高中上一年级,数理化成绩较差,父母很着急,于是花钱为他报补习班,逼着他学习。最后,小刘的成绩不但不见提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