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小区免费教书法 郑惠庄带领小区老人一起练书法,还办培训班教孩子
郑惠庄(左)为小区居民写春联。
“知足常乐”是郑惠庄写书法时最爱写的几个字,这几个字他不仅爱写,也是他生活的写照,经常乐呵呵的。退休后一下从忙碌的工作中放松下来,并跟着儿子来到惠州生活,他没有太多的抱怨,而是练起了书法。他不仅自己练,还带着社区的老人小孩一起练。
他在社区找了一间闲置活动室,从家里搬来桌椅板凳、水壶、纸墨,在社工进驻社区之前的几年里,这里就是社区老人小孩的活动中心。每天早上他早早到来,打开门、烧好水,等待居民的到来;下午,老人小孩都回家后,他再打扫卫生,收拾好一切,锁门回家。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他乐呵呵地说:“不仅要自己快乐,还要大家都快乐。”
儿时就对艺术感兴趣,曾在宣传队拉二胡
郑惠庄是梅州人,1955年出生,2009年随儿子一起来到惠州。年少时,他就对艺术有强烈的兴趣。“那时学习环境简陋,生活条件艰苦,可我还是喜欢文艺,拉拉琴、唱唱歌成了我少年生活中很开心的事。”郑惠庄说,40年前他曾在家乡的宣传队呆过,负责拉二胡。“读中学时,我还负责过学校的宣传栏。”说起曾经与艺术相伴的生活,他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长大后郑惠庄成为一名医生,在那个年代,他什么都要看,什么都要管,一个卫生站,全由他负责,看病、开药、收钱都是他的活。忙碌的工作,外加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无暇追求自己的艺术梦。他经常帮助别人,有时候看到一些穷苦的患者,他会主动帮其垫付医药费。“我们都是饿过肚子的,能帮一点是一点。”
将小区闲置活动室变成老年活动中心,大家一起练书法
2009年,儿子在惠州定居了,郑惠庄和老伴跟着来惠州养老。闲在家的他忆起儿时的梦想。到了一定年龄,唱歌跳舞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他就开始练起了书法,从书店买来书帖,自己在家琢磨练习,后来又到老年大学专门学习过一个学期。从楷体到草书到隶体,为了写好字,他每天最少练习两个小时。“在家只要有时间,我就照着字帖练,研究字帖,虽说写得不是多好,但我写得很认真。”开始练书法后,郑惠庄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看书写字上。
他在家自己练不过瘾,还想着带动一群老人一起练。在练书法时,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有不少老年朋友想学习书法,但当他们想找个地方一起活动时却发现小区没有老年活动中心。后来他在小区发现一间闲置的活动室,和社区协商沟通后,他领来了钥匙。活动室本来就有几张乒乓球台,他再从家里搬了些桌椅板凳、茶壶水杯、纸张墨水,就开始招呼小区的老人们来活动了,大家一起练书法,还免费教感兴趣的老人练书法。
为了方便老人活动,他每天早早就去把门打开,晚上等所有人都走了才回家。对于他热衷书法,老伴就没那么高兴了,因为儿子儿媳工作忙,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她在忙。但看到他的热乎劲,也就偶尔发点牢骚,没有阻止过他。
看到孩子们假期没地方去,免费教他们练书法
老人们的活动场地解决了,郑惠庄又发现,到了寒暑假,小区里一些孩子没地方去,于是他和活动中心的老人们商量,打算开个免费培训班,教小孩子们练书法。消息一传出去,就来了三四十个孩子报名。活动中心设施有限,他又把家里的桌椅搬了一些出来,才安顿好这些学生。
去年专业社工进驻小区,郑惠庄这个临时老年活动中心的管理员终于可以卸任了,刚好家里小孙子出生了,他把更多时间放在家里。但只要小区有活动,需要他,给他打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就来了。
今年过年前,社区举办活动给小区居民免费写春联,郑惠庄本想着抽空去帮帮忙就回家带孙子,可这一去,一下午家里就没有见他人影。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为了满足大家的需要,他一下午都在忙活着,不停地写春联。
文/图 本报记者姚亚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邱若蓉)今后,惠州市建筑工人在惠州就能学塔吊等起重机类机械操作。日前,市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