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瘦身塑形”办事公开透明 惠州市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和公开《权责清单》
日前,前往为企业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惠州市投资者张先生欣喜地发现,办理职工招聘等行政许可如今已取消,其他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流程和承诺时限清晰地写在《权责清单》上。“对照清单办事,公开透明、省心省力。”他感慨道。
规范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是惠州市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惠州市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和公开《权责清单》,以“敬民”之心,大行“简政”之道。既放权,又晒权,放管结合,让权力在阳光下明明白白地运行;先“瘦身”,后“塑形”,在压减、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审批流程,优化市场环境,让依法行政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准和考量。
2016年版《权责清单》晒出56部门5182项权责
“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曾经是“办事难”的真实写照。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行政审批事项过多,另一方面则是权力运行不够公开透明。于是,《权责清单》在惠州应运而生,旨在清晰界定政府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3年,惠州首次公布权责清单,同时压减行政审批事项224项;2015年,惠州市再次公布权责清单,共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74项,与2013年晒出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相比,压减率达43%。在此基础上,2016年,惠州第三次对市直部门行政职权进行全面梳理,公布2016年版的《权责清单》,晒出56个市直部门的5182项权责目录。
新版《权责清单》除了公布实施部门、职权名称、职权依据、法定时限、承诺办理时限等内容外,还新增职权赋码、实施对象、涉及层级、本级具体职责权限、对应责任事项、监督部门和方式等内容。
市编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市通过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内容,细化板块,既晒出了行政部门的权力范围,又明确了其所承担的责任,真正体现“清单之外无职权,法定职责必须为”和“有权必有责、权责受监督”,让权力在老百姓的监督下明明白白运行,让政府部门“有权也不任性”。在编制新版《权责清单》过程中,惠州市本着便民利民、就地管理的原则,通过取消、下放、合并、调转等方式,再次大力压减688项行政职权事项,特别是对行政许可事项有较大幅度压减。对于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期限压缩幅度很大,平均审批期限缩短70%左右。
清理规范“兜底条款”“模糊条款”239项
以前盖一个公章,很可能要往返好几趟;一个看似简单的审批,往往要连着跑几个部门;更有类似于“证明你妈是你妈”之类的奇葩证明,让人哭笑不得。于是有人感慨,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为啥事儿还是难办?究其原因,审批标准不够统一规范。如何让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让群众不再重复 “跑窗口”?对此,惠州市在推进《权责清单》的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何为行政审批标准化?“简言之,就是在压减事项、压缩时限等"瘦身"措施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进一步"塑形",明确审批要求和条件,方便群众办事。”市编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惠州市各级各部门对正在实施的每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梳理,编制了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列明办理依据、受理范围、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事时限等要素。办事指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述。业务手册以规范行政审批权运行为出发点,明确具体,量化清晰。办事群众依据办事指南即可准确、直观地理解审批流程,工作人员依据业务手册即可正确、全面地履行审批职责。
惠州市还严格实施 “一次告知制”和受理单制度,对全市283个事项的849个审批流程图进行了优化和再造,明确了每个办理环节的合理时限和岗位人员,对职能部门的受理、审批、决定等环节时限进行调整和压缩。同时,减少和规范了申请材料,杜绝“兜底条款”、“模糊条款”以及与审批无关的材料,对多重证明材料进行整合。据统计,本次清理和规范“兜底条款”和“模糊条款”239项,减少与审批无关的材料涉及事项51项。
“以前办事,最怕不明不白,蒙在鼓里。现在,跟行政部门打交道,对方有哪些职权,清单里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办事更有底气了。在惠州投资扩大生产也更有信心了。”张先生说。
本报记者潘高耸 通讯员高俊杰祁宇翔
新闻推荐
退休老民警为新警学员代表授旗。本报记者付巨晗通讯员向宇鸣摄本报讯(记者付巨晗通讯员向宇鸣)惠州公安再添新生力量。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