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书院书声朗 □王启鹏

惠州日报 2017-05-20 04:53

书院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虽然她在民国时期已经改为学校了,但她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培养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优秀人物。因此,一提到书院,人们就会对她肃然起敬。惠州也有一座颇有名气的书院,叫做丰湖书院,明代以后就一直坐落在西湖黄塘之中,可惜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毁掉了,2012年得以重建。重建后的书院,古色古香,环境优美,是游人休闲和观光的好地方。

我住在丰湖书院附近,每天都要出来散散步,自然对书院比较了解。近几年来,丰湖书院的书声有了,大型的文化活动也有了,书卷气散发出来了,书院的味道浓了。

最先给丰湖书院带来书声的是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和惠城区小小说学会,最早在丰湖书院开办成果展览室,把会员的创作成果陈列于一室,琳琅满目,这是一种无声的书声。紧接着,他们又在书院的乐群堂先后举办了十场小小说创作大讲堂,或请名家来讲学,或请有创作成就的会员来谈创作体会,或是会员们分组讨论研究创作问题,或是研讨某个会员的作品。作家们欢聚一堂,气氛热烈,不禁令人想起古代书院讲学的盛况,怪不得作家们都说,把小小说大课堂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

惠州市的小小说创作,是惠州市文化的一大亮点。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主编杨晓敏说:“惠州有个闻名全国的小小说学会,这个学会有优秀的组织者和聚集了一群热爱文学创作的作家们,长期以来,他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逐渐营造出令人关注的惠州小小说现象。可以说,小小说为文化惠州增添了一抹靓丽的光彩。”毫无疑问,小小说大讲堂的进入,也令丰湖书院的文化品位立即提升了很多,讲学者的声音再次令人回忆起昔日的书院讲读之声,十分亲切。

能给丰湖书院带来书声的还有,活跃在西湖大学堂中的一群小学生。他们在这里或是学文,或是习武。学文者,有的学国学,有的学美术,有的学围棋。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基础学起,学美术者从素描学起。他们以西湖山水为写生对象,让山水去陶冶他们的心灵。学国学的,则聆听四书五经的精华。当“子曰”的声音从幼稚的口腔中发出时,让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听到后会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这样的声音已经久违多年了。

习武的少年,更是令人敬佩。在节假日的早晚,我们都可以看见二三十个少年,身穿浅红色的武术服饰,在丰湖书院的广场上训练。别看他们年纪小,可学起来挺认真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练习每一个动作,即使是汗流浃背,也绝不马虎。他们或前后翻滚,或舞剑弄枪。最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呼起口号来整齐洪亮,这是一种特殊的书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结合,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到藏书楼看书、找资料的读者多起来了,这是一种无声的书声。有一个星期天,我到藏书楼去转了一下,发现坐满了人,有的人还做起了读书笔记。我曾与一个做笔记的读者交谈过,他说,他从外地来到惠州后,发现惠州的风土人情很淳朴,因而很想深入研究一下惠州的人文历史。这样,他就要广泛地收集资料了。而丰湖书院的环境那么优美,又有藏书,的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2015年12月,由惠州市政府主办、由黄州、惠州、儋州、眉州共同举办的东坡文化节的开幕式,也在丰湖书院广场举行;两届西湖读书节也在这里举行;一些小型的学术研讨活动也在这里举行。这些活动毫无疑问都极大地提升了丰湖书院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她的知名度,为西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秉承着“开放、包容、创新”的书院精神,丰湖书院将以其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业绩,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其特色: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愿丰湖书院的书声不断,“学而时习之”之声不绝于耳,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弘扬。

新闻推荐

对3200余户纳税人进行业务培训 惠城区国税局三大举措助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专题纳税辅导例会。本组图片均为本报采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税务机关的一项重点工作,为进一步提高2016年度企业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