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编发惠州首套金融教材 市金消保联合会致力健全青少年金融教育长效机制
学生对金融教材爱不释手。
惠州市首套金融教材。
自惠州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于2015年在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四年级开展金融课堂以来,惠州市青少年金融教育试点工作开展已有一年半时间,累计授课67课时,受益人次达3000多人次,受到《惠州日报》等媒体的多次报道,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为健全青少年金融教育长效机制,2016年10月联合会组织成立教材编印小组,历时半年成功编发惠州市首套金融教材 《我是小小金融家》(小学版)和《我的金融之旅》(初中版)。
结合身边的金融生活精心编写趣味教材
笔者留意到,教材中巧妙地融入了金融故事,配以精心制作的上百幅卡通插图,极大地增强了教材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据悉,为了编好孩子们的“第一本金融书”,联合会在组织编写过程中,召开会议总结前期教学经验并向金融机构讲师征集意见,根据教学效果多次改进课件,以课件为基础并借鉴上海市金融教材模式进行教材编写。
同时该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力与知识结构,从教材形式的呈现到金融知识点的涉及,从知识的延伸到课后的思考,都紧密结合孩子们的“身边的金融生活”,由浅至深的教学思路设计了科学的课程表,将钱的前世今生、识别人民币真伪、正确认识银行卡、推开保险之门和理财好习惯等金融知识,以头脑风暴、知识百科、出谋划策、思考一下和小试身手的形式予以呈现。
教材将实现金融教育受众群体叠加效应
小学教材和中学教材分别于2017年3月份和5月份投入使用,来自光正实验学校四年级和惠州市第一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对金融教材爱不释手,家长表示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金融课堂的兴趣,学校老师则认为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知识。
业内人士表示,青少年金融教材的出现,是青少年金融教育学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之一。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效果,让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能学习金融知识,有助于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金融实践练习,提高家长对金融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实现金融教育受众群体叠加效应,从而有力地推进全民金融素养的提升。
文/图 周婷婷 ·广 文
新闻推荐
有一种作业,叫微信作业 孩子微信打卡交作业,有家长点赞,也有家长吐槽盯得比上班还累
本组图片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如今,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被一些老师用作提交作业的平台,让学生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