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促行给力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 惠州市城市管理研讨班、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研讨班课题调研报告摘要

惠州日报 2017-05-23 04:43

图①②③④⑤:学员正在参加培训或调研。

编者按 按照省、市部署,惠州市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掀起全市学习贯彻的热潮。各级党委(党组)通过领导带头学、集中组织学、专家辅导学、联系实际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贯彻活动,将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到重要批示精神和推动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上来,为惠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正确引领和强大动力。

为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入心入脑、学深悟透、以学促行,市委组织部将学习贯彻重要批示精神方案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市主体班次学习,让学员在重要批示精神的引领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未来工作。4月以来,市委组织部结合全市重点工作,联合市委党校、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分别举办了“惠州市城市管理专题研讨班”和“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专题研讨班”。本次培训突出问题导向,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入手,通过调查研究,引导学员在学习培训中寻找对策。本版今日刊登的是研讨班学员在培训期间围绕城市建设和管理主题撰写的调研报告摘要。敬请垂注。

■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专题研讨班第一组

更加注重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是惠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如何把这个目标定位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宜居性,突出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定位,抓紧开展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一市六组团”发展格局,推动惠州由“临湖沿江城市”向“沿江滨海城市”发展。三是以“两港三网”为重点加快构建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更具综合实力的区域枢纽。四是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围绕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五是进一步深化完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六是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建设更具幸福感的惠民之州。

■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专题研讨班第二组

以“三个打造”统筹绿色化发展

惠州市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经济增长极和优质生活圈的要求,要以生态、生活、生产 “三生空间”与打造智造高地、门户枢纽、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一是打造区域智造高地。创新产业发展壮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地位更加突出,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园区强势崛起,“2+2+N”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二是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依托山、河、湖、海、泉等生态旅游资源和 “文、商”等人文资源基础,重点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集合滨海旅游、生态森林度假、科技旅游、乡村休闲、城市人文旅游、户外运动、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三是打造湾区枢纽城市。“两港三网”建设全面提速,陆海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更趋完善,智慧城市基本建成,全面融入广州、深圳、香港特大城市“30分钟生活圈”,区域枢纽地位更加凸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东及赣闽的门户作用充分发挥。四是创建绿色生态名城。遵循规律、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建设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的典范。

■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专题研讨班第三组

建设特色小镇推进绿色化发展

“一镇一主业、一镇一风貌”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重要抓手。如何加大惠州的特色小镇建设力度?首先,要重点突出产业特色。立足惠州各县区实际,因地制宜,聚焦发展文化创意、智能制造、信息经济、健康、旅游、时尚、金融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兼顾传统工艺、民族文化等历史经典产业。强化与旅游、文化功能嫁接融合,着力延伸产业链,形成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附加值。其次,要坚持“一镇一主业、一镇一风貌”,防止千镇一面。在惠城、惠阳、大亚湾、仲恺等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科技小镇、金融小镇、蓝色智慧小镇、“文化+农业+旅游”型特色小镇、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互联网+商创”小镇等专业镇,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惠东、博罗、龙门等地,可重点依托本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等,打造一批文化创意小镇、旅游休闲小镇、时尚小镇、红色旅游小镇等。

■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专题研讨班第四组

采取“微循环渐进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当前,惠州市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文物建筑老化、保护资金不足、产权不明、基础设施落后等,如何才能尽早全面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工程?我们建议以“微循环渐进”的方式展开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这里以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启动公产房和国企房屋改造。水东街核心保护区现有房屋建筑面积约9.6万平方米,其中公产房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占水东街改造规模的四分之一。我们建议用约一年时间完成公产房的改造修缮和招商并投入运营,力图通过这部分公产房的改造和商业运营,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带动剩余私产房的征迁安置及改造运营。其次,对私产房进行分类管理和改造。对有征收意向的房屋,由政府统一征收,按规划实施统一改造,并统一招商运营;对不愿被征收的房屋,由政府按照相关规划要求制定修缮补贴政策进行整治。如上塘街3号愿自行出资改造的小业主,政府在修缮补贴和政策等方面应予以政策扶持。“微循环渐进式”改造方案可以马上启动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工程,一次性投入资金量不会很大,并能在最短时间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专题研讨班第五组

依托“互联网+”开启治水新篇章

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过程中,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河涌整治中,我们应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全面执行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河长体系。同时,我们可以学习杭州优秀经验,践行4.0版河长制,建设由县(区)级河长、乡镇(街道)河长、社区(村)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和河道保洁员、河道观察员组成的“5+2”团队,协调各方力量,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层层推进的工作格局。此外,还应创新治水新模式,依托“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建立“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及河道水质APP,向社会全面公开河道信息和各级河长的信息,让百姓广泛参与到河涌监督管理中来,通过信息共享、快速沟通,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理,让治水更加高效。同时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逐步形成“5+X”的河涌整治管理新模式,为惠州市水环境整治作出新的贡献。

■城市管理专题研讨班第一组

用“疏堵打导”根治“两违”顽疾

加强“两违”源头治理是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依法治市的现实要求。根治“两违”顽疾,需在“疏、堵、打、导”相结合上下功夫,在完善机制上做文章。一是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对 “一户一宅”的规定,引导村民走正规报建手续,并且简化报建程序、疏通报建渠道,解决村民报建难问题。二是对超出“一户一宅”农村不合法建房,或非本村户籍在集体土地已建成且使用入住的非法建筑,在征收时按不高于成本标准补偿,降低获利空间。三是适当提高近郊和城中村集体土地征地补偿标准,增加农民失地后的收入,让失地农民就近买得起楼,住得起房。四是清晰界定征地补偿的时间界限和赔偿基准,坚决执行对违法建设一律不给予任何补偿和安置的拆迁政策,杜绝违建者以违建谋私利的行为。五是在征地拆迁项目实施前,提前建设一定数量的安置房,供被征收户选择,从而有效满足其居住需求,避免违建产生。六是严格审定商业房产的设计标准,设定门槛,减少加建偷建空间,加大处罚力度,对有意违法、违建的开发商列入黑名单,禁止举牌拿地、报建。

■城市管理专题研讨班第二组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大城管格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文明城市创建管理常态化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通过强化法制建设构建大城管格局,建立起精细化的城市管理长效联动机制。首先要理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根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形成大城管格局。其次要加快城市化管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工作。加快制定惠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范围、程序等内容。尤其要紧扣执法体制改革的步骤,重点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条例》地方立法工作,确保立法工作与体制改革工作同步,避免出现改革后执法无据的局面。同时要加快查处违法建设和市容市貌管理办法的专项立规立章工作。要全面清理本地区现行规范性文件与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按程序提请修订或废止。

■城市管理专题研讨班第三组

构建城市治理“和美”网格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必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效果。我们以惠州“和美”网格为例,认为可以以“网格化”为依托,实现城市治理的智慧化。一是以惠州各社区为网格,按照“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与街道社区管理网格、公安社区治安网格及司法、工商、安监、环卫、园林、文化、公用事业等部门管理网格最大化重合,构建信息互通、多元共治、联动迅速的城市治理“和美”网格。二是管服并进,实行精细化与常态化管理。惠州各社区网格员按照信息类别,逐人、逐事、逐地,定岗定责,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工作零缝隙、服务零距离,做到每一件事物都有精细管理,确保网格化管理。三是依托科技,实现城市治理的智慧化。依托科技信息技术平台,对城市资源系统进行整合,完善城市事、部、件数据,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惠民城管通”应用手段不断完善升级,开发“和美”网格智能终端,为网格化管理提供数据技术支撑。做到对内强化沟通管理、对外提升服务共建,执法注重监管取证,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

■城市管理专题研讨班第四组

顶层设计先行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在“互联网+”“大数据”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科学、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除了要求技术层面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支持外,坚持顶层设计先行,科学规划数字化城市管理则是重中之重。首先,完善市、县(区)、镇(街)三级运作架构势在必行。市级层面须建立数字城管监督指挥机构,代表市政府履行对各个城管部门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和监督考评等职能。同时力争在2017年底推动县(区)级指挥平台和镇(街道)级处置网格的建设,逐步建立“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处置”的联动联通工作架构。其次,建立城市管理责任制,努力实现责任考评制度化。一是成立高规格的考评委员会。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作用,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考评委员会。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则配合考评委员会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管理、调度和综合考评。二是有效运用考评结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对考评单位每月进行考评排名,年终成绩纳入市政府综合绩效考核成绩,以提高各级各部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城市管理专题研讨班第五组

多措并举推进“蓝天保卫”行动

治理市区空气污染是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基础,我们要多措并举,推进市区“蓝天保卫”行动。要紧紧抓住城市执法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之机,在工地扬尘、“泥头车”及烧烤、饮食门店油烟排放和露天焚烧等场所,构建精细可行的管理机制,把控治理污染源头。要着力加快市区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建筑工地扬尘噪音自动监控系统、环保烧烤炉具和油烟净化装置等技术防治手段,推动解决市区停车难、垃圾处理难、执法监管难等问题。要重点治理建筑工地及裸露地面扬尘、散装物料车辆超限超排、烧烤摊档及饮食门店油烟污染、机动三轮车非法行驶等现象,提高空气污染违法成本。同时,我们还要在空气监测及设施准入、流动摊贩相对集中的经营地、停车场地等方面科学规划,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实现业态兴城。要健全空气环境污染治理监察网格化管理机制,打造“和美”网格、智慧城管及考评机制三大工作平台,建设一支有情怀、敢担当、善履行的城市执法队伍,精细地监管和治理市区空气质量。

本 版 文 字本报记者潘高耸整理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潘高耸摄

新闻推荐

打造中国最佳储能电池供应商 王燕率博士及博士后团队进驻大亚湾攻坚新能源技术 省党代表风采 3

人物名片王燕,惠州博磊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发表有关论文13篇,受到学界高度评价。她在电池及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