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吃盆菜挂香包做好事 惠州市各地群众以不同方式迎接端午节
大亚湾澳头街道大涌村村民开开心心吃盆菜迎端午。 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摄
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村民裹粽子送亲友。 本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陈全华 摄
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假期,惠州市各地群众以不同方式迎接传统佳节,有的包粽子,有的吃大盆菜,有的挂香包,还有的选择志愿服务,各有各精彩。
村民连夜裹粽子送亲友
5月28日是端午假期首日,天刚蒙蒙亮,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的村民便早早起来,淘米斩肉裹粽子。
“吃粽子咯,刚蒸好,趁热吃。”当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上围村村民陈秀莲家中,年届80岁的她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一边忙着包粽子,一边招呼客人品尝刚蒸好的灰水粽。
陈秀莲的孙媳妇罗奕惠今年28岁,是阳江人,嫁到上围村七八年了。在陈秀莲的多年指导下,她包起粽子来不亚于本村妇女。“那些一口就能吃完的小粽子,五六秒就可以裹一个。”罗奕惠一天可以裹3000多个小粽子,每个卖1元,因她裹的灰水粽糯香可口,经常在集市上供不应求。
隔壁村民陈小红和家婆陈秀兰也在忙着包粽子。“村里一直都有端午给亲朋好友送粽子的传统。这几天,很多人连夜包粽子。”陈小红为了让亲朋好友吃上好粽子,好几天前就到象头山摘好了粽叶。
500村民吃盆菜分粽子
5月27日,大亚湾澳头街道大涌村彩旗招展、热闹非凡,该村近500名村民齐聚一堂,一起吃大盆菜、分粽子,喜迎端午节。
当日下午4时,村民早早来到村委会院子,大家主动帮忙洗菜、炒菜、搬桌子、摆碗筷,忙得不亦乐乎。村民李叔告诉记者,为了组织好此次聚会,大家准备了好几天,就是为了活跃节日气氛,让大家过一个热闹的端午节。
高难度的醒狮表演后,饭菜陆续上桌,大盆菜里有鸡、鸭、鱼、虾、粉丝、青菜。近500名村民聚在一起,吃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孩子们更像过大年一样兴奋。“今天吃饭是免费的,明天还有粽子送,这个端午节过得太幸福了。”村民李水彪笑呵呵地说,“如今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村容村貌越来越靓,还被评为生态文明村。”
挂香包炒茶叶祈安康
“挂上香包,健康成长。”昨日,博罗县城居民陈女士把买来的香包挂在孩子身上,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据悉,端午节前,博罗一些地方的群众会给孩子挂上香包,祈愿一切都好。在端午节当天,有些地方还会采摘茶叶,炒制“五时茶”。
昨日,陈女士在罗阳中心市场选购了香包。这些香包利用艾叶、艾草或者棉花等作为填充物,用布料缝好制作成菱形、心形等各种形状。“小时候都是妈妈做给我的。”陈女士说,如今大部分人到市场上买。
在博罗县湖镇镇石芽坝片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茶叶。端午节当天清晨,每家都会去茶园摘些茶叶炒“五时茶”。相传,端午节这天的“五时茶”可作药用,用于缓解肚子痛、轻微中暑等。
志愿者慰问困难家庭
昨日,市惠豫青年综合服务中心、惠豫志愿者服务队的党员志愿者,看望慰问部分在惠河南籍贫困务工人员。端午小长假,志愿者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过着不一样的节日,收获着别样的快乐。
“老乡,过端午节了,我们来看看你们。”昨日,志愿者手提粽子、大米、面粉、油、牛奶等走进惠城区水口街道河南籍贫困务工人员张玉芳家中。张玉芳在惠务工已有七八年,一家六口仅靠夫妻俩每月2000多元收入度日,家庭生活困难。
在惠城区马安镇困难群众张开学家,志愿者送上粽子、米、油、面粉和慰问金。张开学因车祸瘫痪在家,欠下大笔医药费,家庭十分困难。
本报记者袁 畅 谢菁菁 欧阳德辉 李燕文通讯员陈全华
新闻推荐
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专家评审工作会及项目预对接活动在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