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君兮君知否 清明节,市民怀念故人寄托哀思
今日,清明。清明节,为春之昂扬生长的季节,我们到野外踏青,感受生命的绿意;我们也在这个时节拜山祭祖,纪念远去的亲人。生与死似乎在这里交错,对于亡者,我们告别、回忆、缅怀,逝者已逝,生者坚强。昨日,几位市民述说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以及怀念。
追思人:萍妈、何叔
想再给孩子做一顿饭,去他去过的地方感受他的存在
人生之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今年清明,是步入花甲之年的夫妇俩——— 何叔和萍妈第10年祭奠惟一的儿子何奕(化名)。2007年,何奕在一场车祸事故中丧生,从三口之家变为二人相依为命,何家成了“失独家庭”。每年,萍妈和何叔都会买一束素色鲜花和孩子爱吃的食物带到坟前寄托哀思,今年也不例外。
10年来,每年清明都和儿子坟前“团聚”
今年,萍妈为儿子带去的除了鲜花,还有蛋挞,这是何奕生前喜欢的零嘴。何奕葬在墓园第33层。墓园每一层都有三四个阶梯,今年,萍妈登上33层,明显感觉到身体大不如前,步伐和气息都比以往粗重了许多。“不知道我还能来这墓园看我儿子多少次。”她轻声说。
墓碑前,萍妈站了很久。照片上何奕的模样停留在2007年,那时候,他只有24岁。萍妈把脸贴到墓碑上片刻说:“儿子,妈老了。”身穿黑衣的她缓慢地俯下身,摆好供品:白百合和黄菊花,还有水果和蛋挞。随后,她默默地看着,良久没有说话。而何叔则想单独和儿子“聊聊天”,支开了萍妈。萍妈心里清楚,10年来,丈夫憋了太多的苦闷。“他总是不轻易流泪,但每每清明到儿子坟前,他是要宣泄的。”何叔65岁了,两鬓花白。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正是萍妈和何叔心境的写照。对于他俩来说,10年,3000多个日夜的魂牵梦绕,终归盼不回来一个已逝之人。在何奕墓碑旁边,还有两块空的墓地,这是萍妈和何叔为自己准备的。
“我多想再给他做顿饭,做他爱吃的”
2007年夏天,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何奕出差时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留给萍妈和何叔的,是长达后半生的痛苦。何奕是他们惟一的孩子,20多年来,一家三口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看着何奕穿着学士服大学毕业,找到如意的工作,正盼望着何奕成家他们抱孙时,一场意外夺走了何奕年轻的生命。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萍妈绝望。儿子过世后,她从不穿亮色系的衣服,她手腕上至今还留有几年前割腕的刀痕。
从前,萍妈很爱唠叨儿子“开车慢一些”、“要小心”、“回到家了给我电话”……她多希望还能像以前一样,一抬头就看见儿子站在她面前,对她说一句:“妈,我回来了”。“我多想再给他做顿饭,做他爱吃的。”萍妈回忆起那天,上午还给儿子通了电话嘱咐小心开车,下午便阴阳两隔。如今,萍妈常寄语为人子女的年轻人,应当爱惜自己的身体,在外注意人身安全。
睹物思人,儿子遗物放床头
何奕出事前,曾到香港出差,买的一瓶香水至今未开封。萍妈把那瓶香水放在自己床头。10年时间,50毫升的香水已经挥发了不少。萍妈说,放在床头,若隐若现的香气萦绕,能感觉儿子还在身边。
失去儿子的这些年,萍妈不只一次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有一次,她一个人走到桥上,也想纵身一跃抛却痛苦。在最后一刻,她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善待自己”。她想,往后的岁月,儿子是希望看到她开开心心的。
现在,萍妈不会再如几年前那般无助了。3年前,萍妈和何叔迁居惠州,在加入业主微信群时,不少邻里知晓了他们的情况。邻里间时常走动,相互关照和帮忙,让萍妈渐渐从绝望、麻木里走出来。除此之外,她和何叔还加入多个失独者微信群。除了和邻居唠嗑来往,她还喜欢每天和失独者QQ群里有相同遭遇的人聊聊天,相互鼓励走出阴霾。
重走儿子旅游过的城市,在同一个景点留影
自从加入了大大小小的“失独者”QQ群、微信群,这个群体经常邀约相聚旅游。2016年,萍妈和何叔特意重走儿子旅游过的城市,在同一个景点拍下照片。萍妈说,何奕一直想去九寨沟看看,为了帮助实现儿子未完成的心愿,夫妇俩一起走进四川。“手机里存了很多儿子的照片,但每到这些地方我一次也不敢掏出来,我怕自己承受不了。”萍妈说,每到一处风景名胜,只要面对山川湖海,她都会在空旷的地方大喊:“儿子,回来。”她觉得,自己的回声可以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儿子一定能听得见。
无论是睹物思人,还是触景伤情,夫妇俩人对儿子的思念一刻也没停止过。“每一次的回忆不晓得是好还是不好?回忆孩子的成长经历时,感觉都是甜蜜的,但一想到他不在了,又痛苦万分。”不过,随着年岁增长,萍妈也想通了不少:“生活大抵如此,喜忧参半。”
追思人:张锐
他们给母亲一场特殊的送行
至亲离世,往往给整个家庭笼罩上一抹悲伤的气氛,未及言语便已肝肠寸断。悲伤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当,会给生者留下久久不能抚平的伤痛。市民张锐,在经历了59年的人生曲折之后,体悟到对于亲人的离世,或许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担心老父亲悲伤过度,决定换一种方式送别母亲
2016年,张锐的母亲因病逝世,享年86岁。面对亲人患病的痛苦,却无法挽留她的生命,这种无力感令家人都感到锥心,无可避免地,家人们脸上都带着悲泣。尤其是比母亲年纪更大的父亲,相伴大半辈子的老伴去世了,这对父亲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一旦处理不好,悲伤过度,恐将伤及父亲身体;还有从小依恋着奶奶的女儿,学习任务繁重,他担心她过于沉溺在悲伤中。
张锐的女儿与奶奶有着极深的感情,因为在她小时侯父母调到惠州工作,她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大的。她高考志愿选择学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多病的奶奶。在奶奶弥留之际,学医的孙女无力挽回奶奶的生命,她的内心极其痛楚。但在奶奶临终时刻,学医的孙女从医学角度作出了最专业也是最痛苦的决定:没有给奶奶做各种插管措施以维持生命。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女儿说,因为学医所以明白临终关怀的重要。
在藏区的濒死体验,让他体悟了生与死
张锐是个摄影爱好者,有过多次进藏经历。一次进藏,心脏突发不适,一度有濒死体验。他面临抉择,是第二天继续深入藏区拍摄,以生命的代价换取追求自己的爱好,还是打道回府保全生命?对于当时的张锐来说,这真是个生与死的抉择!第二天,如奇迹般,张锐的身体恢复常态。再度进行身体检查后,他毅然深入藏区,完成了此行目的。
张锐自喻是名自然主义者,对于生死的本质上,可以看得坦然。生命的离去,于亡者,或许为一种解脱。张锐一直相信,母亲去往的另一个世界定是无痛苦无疾病而美好的。她在这个世界的消失,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重生。想到这里,他觉得,母亲的离去是即将开启她的新生命,既然如此,家人们为什么要悲泣而不以欢送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情呢?
生命的来到与离去都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张锐认为,生命是永恒的,就如同宇宙是永恒的一样。一个生命的离去,就是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因此每个生命都是轮回的。母亲在经历她这个轮回的生命最后阶段的阵痛之后,在另一个轮回中获得了重生。“她的离开其实并不是和亲人们的永别,只是以一个新的方式去一个新的地方旅行而已,其实她和我们始终在一起。”
像平时聊天一样,在温馨氛围中为母亲送行
关于母亲的告别仪式,作为长子,张锐婉言谢绝了来自各地亲朋好友所提出的各种传统习俗,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这个仪式。基于对生命的理解,他认为这不应该是一个告别,而是一个送行,所以不需要戴孝,不需要各种仪式,更不需要哀乐。张锐为母亲策划了一场特殊的送行仪式。张锐要求殡仪馆配合不要播放哀曲,取而代之是轻柔的音乐,也未有其他仪式安排。而是一家人围坐在鲜花环抱的母亲周围,就像平时聊天一样,伴随着优雅的乐曲,由张锐回顾母亲的一生,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在温馨的氛围中,张锐说:“此刻,母亲已经历巨大的阵痛而获得了重生,我们一家人在这为她祝福,为她送行,她并没有离开我们。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为亡者送行,让生者坚强。这是张锐策划这场送行仪式的目的,也是与家人一同上一堂学习课,学会更坦然地面对生死。通过这场特殊的仪式,张锐觉得,母亲在家人相伴下平静安详地结束这个轮回,而家人们也自然地过渡到正常生活中。
追思人:小黄
姥姥走了20年,她教的一辈子都忘不了
“虽然过了那么多年,但总感觉姥姥还在看着我。偶尔有些不太淑女的行为,就有些心虚,感觉会被她念叨。”市民小黄的姥姥在她11岁时就走了。一转眼就过了20年,姥姥生活的痕迹渐渐找不到了,她也已在外结婚生子。回姥爷家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一回去,他们在闲聊时总会有意无意提到姥姥,就连她当时才两岁的小弟说起姥姥,也不是完全陌生。
姥姥的严格,让她改掉恃宠生骄的毛病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姥姥,因为她很严肃,没有姥爷慈祥,也不像小姨和舅舅一样会带着我玩。在她面前,我总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对。”在小黄记忆中,姥姥坚强、严格,还有一些固执。小时候,小黄因为爸妈都要工作,从小就在姥姥家长大。在她5岁前,家里就她一个孩子,大家都宠着她,也养出她有些娇纵的小脾气。小表弟的出生,让家里更热闹了,大家都很开心,除了小黄。她变得更加黏人更加娇气。家里人知道她可能是心理上接受不了,也都顺着她。但姥姥不,在她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照样骂她;在她无理取闹的时候,直接走开。这让小黄更不开心,总躲着姥姥。
没过多久,小黄因为感冒生病了,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只有姥姥在家照顾。或许是生病了,小黄那天的任性要求,姥姥都没有拒绝。但等妈妈回家,姥姥当着她的面说:“都上小学了,还和小孩子一样撒娇,你们就天天宠着,以后怎么办?”当时小黄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懂事了,感觉自己的小心思被大人发现了,脸一下就红了,特别不好意思。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在姥姥家恃宠生骄了。
姥姥的坚强,至今记忆深刻
20年过去了,姥姥说的很多话,小黄都不记得了,但有一句话记忆深刻:“哭,有点事情就哭,哭能解决问题吗?”姥姥不仅要求别人不能哭,自己也很少哭。在小黄印象中,就没有姥姥流泪的记忆。姥姥是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走的,在她生前最后一年,她都在病床上度过。因为心脏病的原因,姥姥就连睡觉都不能躺下,一躺下她就会呼吸不上来,只能靠在床上,睡觉也是坐着打盹。因为生病,姥姥消瘦得很厉害,到最后都瘦得皮包骨头了。但即使这样,直到去世前,姥姥都没流过眼泪、怨天尤人、邋邋遢遢的,反而在临终前一一交待好后事。
追思人:姚先生
回忆母亲辛劳的一生,激励我们积极生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说这两天并没下雨,但每当我想起已经逝去的爸爸、妈妈,我的眼睛就会湿润,心里是无限的思念。
妈妈一辈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记得小时候,我们不懂得什么叫死亡,什么叫消逝。甚至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还会在心里抱怨:“这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可是,当面对父母生命逝去,就像天崩地裂,痛断肝肠。
妈妈一辈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我还是幼儿时,正赶上了3年自然灾害,当时爸爸在县供销社上班,妈妈一个人在家种地。村内集体吃大食堂,每天妈妈就从食堂领回一些米粥,总是把粥里的米粒捞出来分给我和妹妹,自己再把米汤加一些野菜(或米糠)煮一下,吃完就得到生产队上工,我和妹妹由太婆照看。妈妈每天早上6点钟左右起床到山上挖一些野菜,以补粮食的不足,然后到生产队上工。中午将一大盆衣服端到水塘边洗好,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纺线、织布、做鞋到深夜。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回乡劳动的十几年间,妈妈每年为我们兄妹7个用自己织的布为每人做几套衣服,几双布鞋。
1977年恢复高考,我幸运地考上了武汉一所大学,当我接到通知书时,我终于看到妈妈苍老的脸上展露出一丝笑容。妈妈经常跟弟弟妹妹说,努力学习,向哥哥学习,家里再困难,也要让你们读好书,上好学。
在怀念亲人的同时,也懂得了珍惜
兄弟姐妹一天天长大,妈妈比以前更加拼命干活了。我家到中学有约4公里的路程,弟弟妹妹每天7点要到校上课,妈妈5点起床做好早饭。为了不影响他们按时上学,她每天都是和衣而卧,睡一觉就起来看一下天是否亮了,起早了就回去再睡一会儿,起来合适就开始做饭给他们吃,从未耽误他们的学习。在生活上,妈妈无微不至关心;在学习上,妈妈也是鼓励的多,批评的少,考试失误也是安慰的多。
在生活上,妈妈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儿女们为难,每年辛勤劳动的果实(农产品)都送给子女们,家里有一点收入也要用于子女成家立业。直到老了,照样自己种菜自给自足。平时子女们给的钱,放在衣服口袋里,从不为自己买点什么吃的穿的,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等妈妈逝世后,在整理她的衣物时,我们发现她的衣物中有几千元钱。
其实,当我忆起母亲时,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想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一件件小事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激励着我们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态度。现在想想,似乎自己欠母亲的很多。我应该感谢有清明这个节日,清明,不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怀念那些逝去的亲人,更是为了让奔波劳碌了一年的我们能停一停,让我们在怀念亲人的同时,也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珍惜身边还健在的人。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陈澄 黄桃 姚亚超统筹
本报记者黄桃本版图片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新闻推荐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惠州东江菜系,日前,惠州市厨师协会名誉会长高燕来到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为烹饪艺术系的学生传授厨艺,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