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古村走古村笔墨记录古村 市民王宇文通过素描写生和中国画形式,展现惠州古村落风貌
王宇文(右)画的古村风貌作品。
传统古村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市民王宇文热爱惠州风物,特别喜欢古村的古味,他从2008年开始画惠州古村落,不仅画素描写生,还以中国画形式进行系列创作。5年来,他创作了惠州市20个古村落的画作。王宇文说,一些小村往往很容易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消失,将村子画下来,是一种对中国古村落的记录和补充。
在村里兜兜转转仔细观察,用手机记录便于创作
“祠堂前的风水塘边有一棵柿子树,很漂亮,我特意把它画进画里。”王宇文打开一卷中国画作,一幅《龙门麻榨下南山村》散发出朴实墨韵。画面里,树林、古祠堂、稻田、石阶、牲畜、村民、晒谷场等,勾画出一幅美好和谐的乡村景象。
“真美啊!”当众人感叹时,王宇文却笑道:“这幅画有瑕疵,要再画一幅。”前段时间,他在一个古村爱好者的微信群里,发了一些自己画的古村画,刚好被在外工作的下南山村游子看见了。家乡承载着游子的童年记忆,为解乡愁,游子想请王宇文帮忙画一幅家乡的画。于是,两人相约到下南山村采风。王宇文说,他初次来下南山村时,祠堂前杂草丛生,为了在画面中再现古村原有风貌,王宇文在祠堂前空地上,描绘了一个村民戴着斗笠晒谷的画面。然而,当他完成画作时,才发现,这块空地的用途并非晒谷,而是祭祖用的地方。
“总共要画3幅。”这一趟,王宇文在古村里兜兜转转,仔细观察,发现古村之美,不停用手机拍摄记录,生怕错过每一个值得记录的细节。
这只是王宇文创作中国画古村系列的其中一个篇章。在王宇文的画室里,还有许多他走过的古村、见过的风貌:惠东溢尾村、龙门鹤湖围村、龙门马图岗村,惠东田坑古村、惠阳大山下村崇林世居、博罗莲湖古宅……走古村给王宇文带来的不仅是乐趣,还有身心的洗礼。“崇林世居我很喜欢,去过很多次。崇林世居的牌匾写着"为善最乐"、"树德务滋",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
打算办展览集中展示惠州古村风貌
王宇文生于1972年,增城人,小时候经常到工人文化宫学书法。工人文化宫常有书画展,王宇文渐渐地对画画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开始学画画,后来考上了广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专业学校(现为郭兰英艺术学院)。
1994年,王宇文来到惠州,从事装修设计工作。2006年,生活渐入正轨,他闲来无事,便重拾画笔,画花鸟山水。2011年,他加入市民协,常参加协会的活动,到各乡镇采风、画画,但他更偏好去一些小村走走、画画。有时候,他会上网查找一些小村资料,循迹而去。有时候,他则漫无目的地往一些小村跑。
王宇文用中国画形式进行系列创作始于2012年,第一张中国画画的是龙门县永汉镇王屋村。在画王屋村时,王宇文将文笔塔精心入画。“耗资修建文笔塔在乡村较少见,将文笔塔入画,是为了表现这个村对文化的重视。”
“要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很难,得抓住每条村的特点来作画,例如古树、旗杆石、门前的小溪等等,尽量使画面不雷同。”例如在创作龙门永汉鹤湖围村时,王宇文特意将老屋里所见的旧物画进去,使画面更加丰富。
“每创作一幅画都很难。”王宇文说,古人的画法与现代人不同,古人讲究散点透视,而现代人则运用焦点透视,画古村落,前人并没有什么经验留下来,只能靠自己不断摸索。不过,画古村总能给王宇文带来许多乐趣。
王宇文至今创作了惠州市20个古村落的画作。他说,画古村需要花很多心思,因此,一年也画不了几幅古村画。“我打算不断画下去,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办个展览,集中展示惠州古村风貌。”王宇文说。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新闻推荐
深夜街头“医生”为城市水网听诊 《惠州日报》记者揭开城市水网测漏工神秘面纱
调试设备。夜幕下的身影。打开沙井盖检查。用仪器给自来水管道“把脉”。钻地探测。正在“听诊”的廖维康。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