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街头“医生”为城市水网听诊 《惠州日报》记者揭开城市水网测漏工神秘面纱

惠州日报 2017-04-06 07:22

调试设备。

夜幕下的身影。

打开沙井盖检查。

用仪器给自来水管道“把脉”。

钻地探测。

正在“听诊”的廖维康。

日常生活中,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需要用水时,拧开水龙头,就会有白花花的水涌出。对这种便利,人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不曾想每一滴自来水的背后,都经历了很多个生产环节,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其中,就包括为城市水网“听诊”的测漏工。日前,记者探访了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深夜

人们进入梦乡,他们结队出发

近日一个天气晴朗的夜晚,当路上的车流逐渐稀疏,当人们陆续进入梦乡,当喧闹的城市变得安静,这时候,一支小分队踏着夜色出发了。他们正是市供水有限公司的管线测漏工,此行目的地为江北金石一路光正实验学校门前路段。

“我们白天巡街时,发现这里路边有水渍冒出,怀疑是有地下水管漏水,所以特意过来仔细检查,做个确诊。”测漏队队长廖维康说,他们深夜作业,不是要故作神秘,实在是晚上才方便。因为白天路上车多人多,测漏既不安全,杂音又太大干扰严重。

一行4人到达预定地点后,立即忙活起来:用电子仪器扫描地面,确定了地下水管的走向位置后,测漏人员掏出根一端细长如针管、一端有听筒的工具,贴着耳朵细细听。撬开井盖,把探针放阀门上测,又在地面来回反复测。

“仪器并不多,就探管仪、听音棒、电钻等几样。这个针管状的东西,就是听音棒,它是自来水测漏作业的一个基本工具,我们平常用得最多的。”测漏员钟富棋说。

过了好一阵,他们才停下来,一起碰头商量一番,各自讲述了听到的情况,还有自己的判断,最后认为还需要有更确定的信号来判断。测漏员房玄荣于是从车上搬来发电机,启动马达钻地探测。

前后忙活了近两个小时,对测漏结果大家意见形成一致,觉得有把握了,几个人这时才松了口气。把情况详细记录下来,现场做好标记,并报送给维修部门,总算可以收工回家了。

本领

人人练就灵通耳,对水流格外敏感

测漏工作看上去挺简单,主要动作就是用耳朵听。殊不知,这简单的动作背后其实有很多门道。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拿起听音棒现场体验了一下。但不管是探水管阀门还是地面,耳朵里只听到“嘶嘶沙沙”的杂乱模糊的声音,听了老半天还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原来,水管测漏这行里有句老话,叫七分靠经验,三分靠仪器。尽管现在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电子化、智能化了,但关键还是靠人耳来听。而怎么听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就像人人都能感知到脉搏跳动,但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把脉诊病。

测漏员杨启宏做自来水管测漏3年了,他说自己刚接触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听得到声音但弄不清意思。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摸索,同时在前辈的悉心指点下,才慢慢上手。

水管测漏,遵循的是音色原理。而音色的类别,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平常人听着差不多的声音,细微之处其实千差万别。不同的管道材质、不同的口径、不同的部位,以及漏点的大小,声音都会不一样。加上水管本身有水压声,还有车辆、行人等发出的干扰声,要从中分辨细微的准确的信号,并非易事。

经过长时间反复磨练,水管测漏工们都练就了一双灵通耳,尤其是对水流、电流等细微的声音格外敏感。而靠耳朵吃饭的职业特点,也让他们形成了特别重视耳朵的习惯。跟歌手爱护嗓子一样,他们也过敏般地保护耳朵,总是尽量避开有刺耳声音的地方,绝不会把戴耳塞听音乐当成一种时尚享受。

职责

护航供水保安全,管护水管千公里

关于自来水生产供应,人们熟悉的是抢修施工和走街串巷抄表的场景,人们敬佩的是365天坚守岗位的制水工和勘察设计的技术人员。至于测漏工的身影,则由于被浓浓的夜幕掩盖而很少受到关注。

其实,水管测漏工与自来水生产是相伴而生的,也是一个古老的工种。自来水管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及时而准确地发现漏水点,就是测漏工的职责。

目前,负责水管测漏的市供水有限公司管网管理部阀门组共有8个人,组长廖维康今年47岁,从事测漏工作已16年,是队里的老大哥。这样“黑白不分”的生活能坚持那么久,同事们都称赞他不容易,他也颇受80后90后队友的敬重,大家都尊他为师傅。

“干我们这活,就一个标准:精确、精确再精确!”廖维康说,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密布,一旦搞错了,抢修施工时挖到了燃气管和电缆线,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而实现精准探测的办法,关键也就一个词:专注、专注更专注。所以,在测漏作业过程中,他们彼此之间连话都不说的,有什么事要交待,也是等停下来再说。专注的具体内涵,则包括细心和耐心。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反正就用心听、反复听。

据了解,目前惠城区、仲恺高新区及周边村镇仅DN100以上供水管道就已达1200多公里,其它小口径管道更是星罗棋布,如同城市的血管,输送着自来水至城乡各个角落。一些供水管道由于年深日久自然老化破损,加上过去制造工艺和材料的局限,在高水压负荷下容易发生泄漏。

阀门组8人分成两班,平时做日常的分片巡查,哪里发现有疑似漏水点,或者哪里街坊反映供水有异常,则针对该区域进行重点排查。这一班队员晚上熬夜了,第二天白天日常事务就由另一班人顶。

“别以为测漏事小,其实非常重要。”市供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说,测漏队平均每月要找出漏水隐患点10多宗,如果任由漏下去,不但影响用户正常用水,而且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没有他们及时发现处理,小漏就会变成大漏,更是会危害到至关重要的供水安全。

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张燕明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新闻推荐

春雨助春耕

①②③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前天上午,惠州市就下了一场及时雨。在市农科所的试验田里,人们冒雨春耕,翻地(见图②)、育苗(见图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