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客家创作山歌百余首 廖强免费收徒教唱山歌,期盼惠阳皆歌永久传唱

惠州日报 2017-04-12 07:02

▲廖强期盼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客家山歌传唱下去。(翻拍)

▲廖强把客家山歌带上舞台。(翻拍)

在惠州,会说客家话的人不少,但会用客家话唱皆歌的人却不多。曾经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根据日常生活习俗、男女情感等信手拈来、即兴发挥的惠阳皆歌,现在传唱的人越来越少,能听懂并喜欢的人就更少了。惠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惠风客家艺术团团长廖强,从小就对皆歌情有独钟。他不仅能唱皆歌,还能创作,专心传承、创新、挖掘。现在他不仅创作了很多首皆歌,还创作了百余首客家山歌,并将客家山歌运用到自己拍摄的电影、微电影、小品中,期望更多人能够听到并喜欢上这传统音乐。

兄弟姐妹多,从小就闯荡社会

惠阳基本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爱唱山歌。数百年来,唱山歌、对山歌就是惠阳客家人常见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而在惠阳所有客家山歌中,淡水客家山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1965年1月由惠阳县文化馆和惠州市文化馆合编出版的《山歌选》中,收集了流行于东江流域的各种山歌及曲调153首之多,其中就有惠阳的淡水山歌。

作为土生土长的淡水人,廖强从小就听着婆婆、妈妈唱山歌,劳作时会唱,祈福时会唱,就连聊天时也哼上几句。在她们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对这种琅琅上口的歌曲感兴趣,时常哼上两句。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又比较多,所以廖强很小就要自己想办法赚钱补贴家用。小时候在家附近挖野菜、编竹篮、抓鱼、割草拿出去卖,10岁时就跟着爸爸给别人剪头发、走南闯北,卖豆腐、劏猪、修理汽车、当大厨开酒楼、对外承包水电安装装饰等,这些人生经验成为他日后歌曲创作的源泉。

工余休息顺口哼出的山歌,被工友传唱

“惠阳皆歌很自由,什么都可以唱。曲调也没有很多限制,随口就可以唱。”廖强介绍,惠阳皆歌内容题材丰富、涉及广泛,常以描述日常生活、农耕劳作、风土人情、情歌、赞扬党和政府政策好等为题材。歌者可根据主题和场景自行发挥,歌词多使用当地客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言简意赅,朴实无华,表达生动、形象、风趣,往往以物抒怀、真情实景、寓情于景,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受家人的影响,他干活或者走街串巷时,也爱唱上几句。虽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但是本着对音乐的热爱,他也能将生活中的事情编进歌里,在走街串巷的时候唱出来,自己高兴也能帮忙招揽些顾客。

“沥翻歌沥翻歌,沥翻兜凳沥翻坐,兜梯下井取雕仔,闭梯上树涟滑哥……”这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传的《沥翻歌》,就是廖强当汽车修理工时工余休息顺口哼出来的。当时就因为有趣,他就将生活中的事情颠倒过来唱,唱着唱着工友们也挺喜欢的,就流传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早在我都不懂什么叫做创作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创作了。”据他回忆,在其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自编过一首皆歌《大种反修蔗,不吃进口糖》,“这也和当时的环境有关。”

借助电影微电影等艺术形式传播山歌

起初对于廖强来说,唱歌只是生活的调剂品,是业余的兴趣爱好。但渐渐地他却发现,身边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曾经是生活中随口传唱的歌曲,却已难觅踪迹,这让他感觉很惋惜。“客家山歌男女老少皆宜,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怎么能就这样断了呢?”于是,他开始将唱歌作为事业,四处演唱,还创作了百余首歌曲,录制发行了多张专辑。“我创作速度很快,有一个念头后再哼几次就可以了。”廖强创作客家山歌的时间不会太长,多则一个小时。“我都是在生活中找灵感,《山歌皆歌一家亲》是写客家山歌和惠阳皆歌;《请到惠州来》是歌唱美丽惠州;《我的梦》创意来自于中国梦。”在生活中有灵感的时候,他会马上拿起纸笔,写下调子、歌词。

除了创作演唱,他还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惠风客家艺术团,一起下乡表演,一起创作,一起教授他人演唱山歌。这些年来,他招收了100名学员,免费教他们唱山歌。还组织团友到海内外宣传客家山歌和皆歌,进行多场演出活动。近两年来,他还将客家山歌嵌入电影、微电影、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中,电影《村梦》《梦之春》的主题曲和背景音乐,多是廖强原创客家山歌曲调。他期盼着,借助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人喜欢和了解客家山歌。

文/图 本报记者姚亚超

新闻推荐

改种特色水果 试种水稻新品 发展乡村游,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惠阳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惠阳不少种植大户改种特色作物,发力乡村游。▲紫色叶子的水稻秧苗颇引人注目。▲平潭引入种植台湾凤梨,今年可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