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也共享 借书不限时 “借书人”上线一年拥有用户2万,以80后、90后居多
借书者约三分之二是女性。
几乎在一夜之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其实,共享图书比共享单车行动得更早,其中有一个“借书人”的图书共享平台已运营一年。人们更关心的是,单车可以共享,但图书靠共享获得商业回报的路途还很远,这成为图书界一个热议话题。
最初大家都担心被骗
“借书人”平台创始人是个书痴,他叫陈东赞。2007年陈东赞狠下一条心,在哈尔滨开了一家书店,谁知风云突变,网上书店横空出世,让他的书店梦破碎。但他和书的缘分永远在,即便在国外做生意,他在国内的朋友也会寄来成箱的书让他过瘾。
时隔近10年,陈东赞对书的痴迷再次找到了突破口。他琢磨,在图书馆借书、还书,路途奔波不说,还得受借书数量、借阅时间限制,如果这些限制都不存在,让人痛痛快快借书看该有多好,“我想来想去,自己该干点什么了!”
朋友间凑了50万元,一个叫“借书人”的微信公众号诞生,在历经3个多月的技术开发后,借书平台于去年3月破土而出。在这个“云端图书馆”借书,不仅要缴纳和图书定价等值的押金,还要支付快递费、包装费(计算方式为起始价+押金金额×2%),等书借阅归还后,押金全额退还。有读者计算,一本书的阅读成本约有三四元左右,比图书馆的借书成本要高。但“借书人”又另出一招,如果觉得不划算,借来的书可以转借他人,让他人代还,就省去自己寄回去的费用。
陈东赞回忆,最初一个月,他接到订单后亲自担当快递小哥,从早到晚坐着公交车飞奔在城市各个角落,一天算下来能跑十几个单。很多人下第一个单都是抱着冒险心态,反正也就20多元钱,被骗了也就骗了。但此后当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就会大起了胆子,多借起来。陈东赞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心宣布,现在借书最多的已借到了64本,支付押金3000多元,“我们现在有七八千本书,在外跑着的书有5000多本呢。”
借书者大多数为女性
上线一年来,“借书人”已拥有两万多用户,借书者已近3000人,以80后、90后居多,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借阅率最高。
广东惠州的文员汪加加说,她无意中在豆瓣看见有人推荐“借书人”,觉得挺新颖,就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尽管心存担心,她第一次还是借阅了 《诊疗上的谎言》、《觉醒与超越》、《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等几本书。
来自长春的李颖是位工程师,“借书人”最吸引他的是不限时。他诉苦说,长春的图书馆一是书量有限,二是他看书慢,一超期限就得交滞纳金。“借书人”帮他实现了“慢”阅读。
“总想着是借来的书,所以看得比较快,也比较爱惜。”汪加加的说法,和陈东赞的发现是一致的。“所有流转出去的书,即便经过了五六个人之手,也跟新的一样。”陈东赞透露说,其实每本借阅的书,都包有书膜,但很多拿到书的人都是洗了手再翻阅。
根据借阅规则,图书破损要自愿支付一定数额的破损费,截至目前已有400多笔支付记录。陈东赞说:“只有两位用户将书损坏,但不愿意支付破损费。不支付我们也不扣押金,但他们被拉入了黑名单,永远不能再借了。”
至于借阅榜上的热门图书,借阅率最高的当属 《解忧杂货店》,目前采购了100多本,都在外面流转。定价高的书也很受欢迎,比如1298元的艺术类图书《神圣艺术》,一位用户借阅了半年之久。
难以弥补图书馆不足
陈东赞透露,尽管“借书人”目前尚未盈利,但他坚信,只要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盈利不是梦想。
不过,业内人士依然对“借书人”的前景持谨慎态度。北京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肖佐刚直言,这一模式几乎看不到什么盈利点,首先购书就是最大的负担,而且图书押金只是一种信用支撑,按照国家规定是不能作为盈利方式的。
百道网CEO程三国也认为,这种模式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不足,让读者可以看最新的图书,可以无时间限制。但单靠云端图书馆借书还不够,将公共空间建起来才更现实,“比如建设更多的社区图书馆,在书店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还书功能等。”在他看来,公益性图书借阅服务越发达,类似 “借书人”的共享图书商业模式就越难以生存。(路艳霞)
新闻推荐
年前,大舅哥两口子从北方来,要在广州这边的女儿家猫冬过年。元旦期间,他们来探望弟妹,在惠州小住了几天。为尽地主之谊,我们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