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生冲突家长该不该插手? 心理咨询师:应给孩子足够空间自己处理问题,成人迫切的干涉会让孩子失去思考和成长空间

惠州日报 2017-04-17 06:46

近日,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热传一个视频,内容是在杭州一家商场的游乐场内,因为一名小女孩踩到一名小男孩,导致男孩的母亲失控咆哮、仪态尽失,男孩吓得哇哇大哭。有人认为这位妈妈的行为可以理解,也有人觉得她反应太过激。对此,网友们怎么看?教育工作者怎么说?孩子之间的打闹纠纷,家长到底该不该插手?如何介入?

事件回放

儿子被踩,母亲失控咆哮狂拽女童

近日,一个视频在微博上热传:4月11日,在浙江杭州一商场内,因一名女童玩滑梯时踩到一名男孩的身体,导致男孩母亲失控咆哮。

在这段长达一分多钟的视频中,女孩的妈妈一直在道歉,而男孩的妈妈则显得不依不饶。在看到女孩不愿道歉还继续推儿子时,她变得歇斯底里,甚至与周围的人发生肢体冲突,全然不顾老公在身边劝慰和已被吓哭的儿子。

事后,据有关媒体透露,此次事件中的两名小主角分别是刚满月时腹部做过手术的1周岁男童,以及一名3周岁女童。据报道,事发当天,双方当事人在杭州某家游乐场玩耍,两个孩子都在滑滑梯。在滑滑梯过程中,女童多次推搡男童,导致刚会走路的男童多次跌倒。女童母亲只是说说,并没有出面制止女童。男童母亲担心孩子受伤,把孩子抱到滑滑梯外面爬行。女童也随之下来,抬脚要踩男童。男童母亲说:“小弟弟还小,不要踩着小弟弟。”女童停顿片刻后趁男童母亲没注意,直接从爬行的男童腰部踩过,男童顿时嚎啕大哭。男童父母怕孩子再次受到伤害,带孩子离开。10多分钟后,孩子仍然痛哭不止,腰部红肿,男童父母折返游乐场,就发生了大家视频中看到的一幕。

网友回应

男孩母亲反应过激,女孩妈妈做法也欠妥

视频被热转,立即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不管怎么样,男孩妈妈在孩子一直哭的情况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失控骂人,无视自己的孩子还处于惊吓当中,这样真不可取。”网友“夏婉秋8606”说。网友“小阿哥li”则认为:“本来就是小事,孩子们又不是故意的,女孩的妈妈道歉了应该可以算完事了。如果的确伤到男孩,应该去看医生再解决,何必呢?谁没有小孩?谁又能保证孩子们之间不发生误伤?”“如果说小男孩被踩红肿了,我只能说小男孩的妈妈发飙,其实是在孩子伤口上撒了把盐而已。”网友“唔小念”回复道。

除了对男孩妈妈的过激态度表示排斥,也有不少网友指出,视频中女孩妈妈的做法也不可取。“看这个女孩应该有四五岁了,应该也懂道理了。我觉得如果每次都是家长说对不起,小朋友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很有可能变成"熊孩子"。”网友“凌蓝溪123”说。“视频里就能看到女孩儿是有多霸道,男孩妈妈说了一句 "我不受这个气"可以说明,女孩儿欺负了不是一个两个。有的家长现在就是护子心切,光拉着孩子有什么用,既然做错了事儿就要勇于承担,是不是要当面问问孩子?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以后自己道歉!能理解当事人妈妈。”网友“苏打水的味道Y”跟帖说。

心理咨询师

护子心切可理解,但失控情绪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对于父母关注孩子被踩踏这件事是很正常的,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怎么关注才是关键。”惠州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主任刘夏表示,父母应该着重关注孩子发生这件事后的感受和心情,给孩子一个表达内心情绪的机会。如果孩子心情比较低落难受,父母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安慰和拥抱,并引导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要怎样保护自己。

“但是,视频中的母亲第一反应是在指责对方孩子,看似是在帮孩子,实际上是满足自己的自尊和面子,维护自己的不甘心。这位母亲甚至不断重复这件事,放大了孩子的痛苦,忽略了孩子内心需求。也许孩子只是希望母亲多关注自己,问问自己哪里痛,而这位母亲没注意到一旁的孩子已被她的行为吓哭。”刘夏表示,实际上这位母亲歇斯底里的做法给孩子带来的惊恐和伤害,大于被误踩的这件事情,会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家长该怎么做?

问题1

面对孩子间的矛盾,父母该介入吗?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圈子,有自己的好朋友。然而,孩子在嬉戏时难免发生矛盾和摩擦。市区江北某幼儿园张老师说,在幼儿园这样的事不时发生。前几天,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因为和同学抢玩具玩,在争夺过程中玩具不小心把同学的脸划破了。放学后,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妈妈,孩子妈妈就去给同学的奶奶道歉,并教育孩子下次要避免这样危险的动作。结果同学的奶奶听见了,大着嗓门说:“还有下一次啊?!”这位妈妈听了这话认为是挑衅,结果双方家长争执了起来,闹得很不愉快。

●支招 孩子一些行为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时,家长才需要介入

在生活中确实常常遇到孩子之间玩耍时出现打架、争执、被欺负这样的事,大人到底要不要出面去解决呢?

“大人越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有可能越激烈。大人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相信孩子们自己会找到相处的平衡点。”刘夏指出,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的是,孩子之间还没起冲突或矛盾还没很剧烈的时候,成年人可能就已经焦虑了,怕自己孩子吃亏,忍不住要插一手或插一嘴,去干涉孩子之间的相处。实际上,成年人这种迫切的干涉往往使得孩子的社会功能被剥夺,比如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思考和成长的空间。

“3岁前,和父母的互动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但3岁之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就会逐渐形成,这种交往有助于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和个人能力,这是和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很难获得的经验。在这样的交往中,孩子会学会理解对方的观点、相互协商、妥协、合作。”刘夏说,所以家长对于孩子之间的冲突不用太紧张太计较得失,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把孩子的世界复杂化。除非是孩子的一些行为过度了,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家长才需要介入。

“如果介入,也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或处罚孩子。首先是要观察情绪,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然后再提出适当的建议。”她举例,比如家长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想过用什么方法解决?需不需要爸爸妈妈协助?在问孩子过程中,孩子在面对这个冲突和矛盾时,也会冷静下来,不被当时情绪影响自己的思维,也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如果家长是冷静的,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独立解决问题比较好的方法。

问题2

父母该不该教孩子“该还手时就还手”?

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摩擦,是常见现象。网友“丸子妈妈”回帖说,之前女儿说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几下,她检查后发现女儿身上没有伤痕,但怕这件事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便安抚女儿对待同学要宽容,不要因此记恨小朋友,更不能跟他学。可公公却认为孩子受了委屈就该打回去,否则会常被欺负,性子也会越来越懦弱。“我到底该不该教她还手?”“丸子妈妈”的帖子引来不少家长的共鸣。

网友“西西妈妈”跟帖说,她儿子上幼儿园后常因抢玩具跟小朋友起争执,打过别人也被打过,她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但不还手显然会吃亏。

●支招 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很重要

“如果是一些小冲突,比如在孩子们合作游戏过程中因观念不统一产生的一些习惯性 "打"、"推"行为,这时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如果对方有恶意攻击的行为,会对身体造成一定伤害,家长就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自我保护。”刘夏建议,比如说对方用棍子或其他坚硬物品来攻击的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如何保护自己,同时要教孩子学会适当还击,怎么还击可以看场合而定。如果是在学校,就可以第一时间寻求老师的帮助,在面对危险时不要硬碰硬,在气势上要拿出一种保护自己的姿态。“现在不乏看到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如果真的受到严重伤害了,不应该再保持沉默,可以寻求方法适当反击,一定要学会自我保护。”

问题3

平时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帮助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问题时的表现肯定是比较直接和随性的。像我的孩子每次和小伙伴之间产生矛盾时,第一反应就是哭,然后回家闷闷不乐的。”市民黄女士说,女儿今年4岁,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她都有些手足无措,她希望孩子可以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可又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

●支招 通过日常点滴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孩子的情商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灌输给孩子的。”刘夏表示,比如看到一个故事、一本书或关注到身边发生一些事时,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去面对或解决?”听了孩子的想法后,家长可以适当给出一点自己的意见,引导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父母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随时灌输教导孩子面对危险时应该怎么办。

温馨提醒

成人沟通时孩子不要在场

当然,并非所有冲突都让孩子自己来解决,如果有的孩子长期受“小霸王”欺负,就需要家长的介入。“如果孩子受欺负,这时候靠孩子一个人解决有困难,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和老师去沟通,必要时可以和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但一定要慎重。”

刘夏提醒,家长、老师沟通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毕竟有时候情绪是很难控制的,有的谈话内容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想孩子遇到一些矛盾、冲突时,家长也要反思自身。”惠州市某幼儿园杨老师说,父母榜样作用是第一位的,父母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对孩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是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其父母往往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平时家长就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该有的一些行为规范、礼貌用语要教孩子,让孩子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延伸阅读

孩子总被欺负怎么办?

通常在幼儿园自理能力、运动能力表现比较弱的孩子,可能在冲突中占下风。这时候重点是帮助孩子锻炼不足的方面,让孩子在群体中自信起来。

在家里大人包办比较多的孩子,独立意识都会弱一些,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不太有主见,也容易在交往中处于弱势。这样的孩子大人要多放手,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强大的内心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是不是和父母沟通得比较好,平时父母是不是尊重孩子,是否允许孩子犯错等。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费燕

新闻推荐

着迷上灯风俗乡间追拍已10年 林志华常年游走各镇村,拍摄惠州乡村上灯风俗活动

林志华。林志华拍摄的上灯图。“这盏花灯,与普通花灯不一样。它被称为"公灯",是博罗县柏塘镇柏市村茜塘围朱、林、谢三姓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