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裁缝裁钢缝铁屡夺金奖 中建钢构阳光惠州公司顾帅真爱铆工
铆工,是钢铁制造业一个特殊工种,是把板材、型材、线材、管材等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加工方法制作成钢结构的一种制作工艺。按照业内的说法,铆工素有“铁裁缝”之称,这是一个既需要技术,又需要专心、耐心、恒心的工种,而且还要长年累月在闷热、嘈杂的钢构车间工作。
不过,对铆工怀着“真爱”的顾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自2001年进入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厂”)以来,顾帅从最基层的铆工工人做起,坚持以质量赢口碑,向创新要效益,一步步成长为车间副主任,还曾荣获2011年度惠州市首届金牌工人、2015年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由他参与设计、打造的钢构产品,已经登上广州东塔、深圳京基100、深圳机场T3航站楼、迪拜双子塔等国内外多个著名建筑。
16年未出一宗重大质量事故
在钢构这样一个要求极其严格的行业里,要使产品达到高品质,只有不断学习和反复磨练。阳光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开拓创新,是顾帅真实的工作写照。在公司的16年里,顾帅从最基层的铆工工人成长为车间副主任,他除了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工作之余还勤于学习铆工知识,钻研铆工工艺,并将所学的焊接理论运用到各种生产过程,结合各类工程实际需要寻求最优装配工艺。
经过多年坚守一线的实践操作,顾帅熟练掌握了各种复杂结构的装配工作,并及时总结常见的装配技术失误经验,形成整改措施、常见装配问题等方案。据介绍,自2002年1月主持装配班组工作以来,顾帅通过装配技术交底、质量意识宣贯等措施,装配班组工序一次性交验合格率均在98%以上,且未出现一宗重大质量事故。同时,他先后担任多个钢结构项目制作负责人,有效保障了工程质量与进度,为企业顺利履约打下坚实基础。其中,由他担任钢结构制作负责人的深圳大梅沙喜来登酒店、深长城金融中心项目分别获得广东钢结构金奖 “粤钢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由他担任钢结构现场安装负责人的空中华西村钢结构项目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
勇夺香港国际机场钢构工程
±3毫米、±1毫米、±0.5毫米……这是顾帅向记者展示的几个在钢构行业有关误差的国标值,它们可能代表钢构件之间的缝隙,也可能是外围尺寸偏差。可钢铁毕竟是又粗又硬的材料,尺寸要如此精确,还真是挺考验这些“裁缝”的手艺。顾帅却对自己和团队提出要求,做产品不能仅仅以国标为目标,而应该超越国标,这不仅使产品质量更好,还为企业带来好口碑,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什么顾帅敢提出这样的质量要求?因为他们除了有精湛的工艺,还敢于创新。
记者了解到,在阳光厂的这十多年里,顾帅一直是企业的“创新模范”,多年来他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与设备工艺改造,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其中一项工艺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许多传统操作方法,经顾帅创新后均实现改良,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比如铆工师傅在进行传统的划线操作时,多为双人操作,1人拉尺、1人划线,工作效率受合作对象的配合程度影响较大。顾帅通过摸索尝试,发现只要运用磁铁吸住尺子的一端,单人就能完成划线操作,且操作灵活、效率较高。该方法一经提出,马上在车间广泛推广,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除了节约成本,创新还给企业带来了更优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社会效益。顾帅告诉记者,数年前,香港国际机场的一项工程招标时,因为机场方面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较高,部分同行只能无奈放弃,比如某项钢构工程,国标要求是误差±3毫米,机场方面的要求则是±1毫米。坚持以超越国标作为产品要求的中建钢构,最终成功拿下该项工程,顾帅和他的团队前瞻性的严格质量意识,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本报记者刘炜炜
新闻推荐
“理工男”扎根基层勤思考善分析 专访龙门供电局蓝田供电所优秀青年员工王锐东
“数据不会骗人,先分析再决策,才能事半功倍。”眼前这位逻辑清晰、慢条斯理的“理工男”是龙门供电局蓝田供电所的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