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风雨不改 投身公益事业 惠城区马安镇龙塘村75岁文光亮忙个不停
在惠城区马安镇龙塘村,75岁的老人文光亮十分热心老人公益事业。他从2005年开始做老年人工作,每年春节慰问高龄老人、慰问去世老人的家属、祭祖时负责联系忙前忙后……目前还忙着统计老年人花名册,方便为老年人谋福利。文光亮爱好书法,最近他还打算办份手抄报,宣传农村好风气。
从小练毛笔字,村民办喜事找他写对联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走进龙塘村的一间不起眼小店,墙上贴着一幅书法作品。“我喜欢写书法,特别喜欢毛泽东的书法,一有空我就仿着练。”文光亮还有一本《毛主席诗词诵读》,他经常读毛主席的诗、看毛主席的字,仿写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我喜欢写字,纯粹自娱自乐。”文光亮说。
文光亮从小学开始练毛笔字,因为字写得好,村里有人结婚、办喜事还会找他帮忙写对联。他准备在清明节前出个手抄报专栏,抄写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村好风气。此前,同村少年文志豪在路边捡到一个钱包,并交到文光亮的店里,大家立刻打电话通知失主来认领。“我准备将这件事写到手抄报的学雷锋好榜样专栏上,宣传好人好事。”
慰问村里老寿星,每年重阳为村里老人操办隆重庆祝活动
文光亮的一手好字让人称赞,而更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多位老人牵头创办的白龙塘老年人活动中心,并成立了一个理事会。
据了解,白龙塘原来是一个自然村,村里人家基本上姓文,是文天祥弟弟文天球的后人。受历史传统影响,白龙塘村一直重视教育,他们缅怀先祖,传承后人,直至今天还发扬尊师重教和忠孝的优良传统。
10多年前,文光亮在报纸上得知,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九定为老人节,于是萌生了想为老年人做些什么的想法。2005年,白龙塘老年人活动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每年重阳节为村里几百位老人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10多年来从未间断。每年的重阳节活动,人数、钱财等数据统计和大小事都由文光亮操持。
春节前,文光亮带着几个老人慰问村里4个百岁老寿星,给他们送春甜桔,将热心人士捐赠的红包送到他们手上,这是文光亮多年以来的“标准动作”。
对于热心老年人公益事业的老人,他们去世后,文光亮都会送去花圈,至今他已送别过10多位老人。他还为他们写悼词、在追悼会上读悼词,让老人的家属十分感动。
操心困难学子,统计老年人花名册
除了关爱村里老年人外,活动中心的老人还惦记着年轻一代,思量着要为年轻人做一些事。村里有一些学子家里较困难,中心的老人就想着给他们一些帮助。就这样,惠州白龙塘奖学基金会开始运作了。2012年经惠州市民政部门审批,“惠州白龙塘奖学基金会”正式成为公益性民间组织,注册更名为“惠州市天祥助学促进会”。
文光亮担任惠州市天祥助学促进会的副会长,为困难学子操心。他表示,自从村里奖学以来,白龙塘的学风更好了,成年人尊师重教,热情鼓励小孩读书,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多年来,筹得善款超过400万元,累计奖励资助大学生500多人次。
除此以外,从今年1月7日开始,文光亮还忙着统计村里60岁以上老年人的花名册,一一登记住址、联系电话。“工作很繁琐,但也是为了做好老年人材料,方便为老年人开展活动、谋福利,统计好数据,到了重阳节发红包时就心中有数了。”
目前,文光亮正忙着筹备文氏祭祖事宜,负责电话联系、通知年轻一代回乡。“尊重老年人,不忘祖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新闻推荐
大亚湾红树林公园一角。本报采集惠州产业转移园内珠宝加工企业车间。本报记者王建桥摄示范课。本报采集莞惠城轨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