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裕·岭南院子:新中式院落典范 金裕·惠博新城首期三区新品 蓄势待发

惠州日报 2017-03-31 07:43

效果图。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效果图。

效果图。

效果图。

效果图。

效果图。

从威仪恢弘的紫禁城,大气雍容的恭王府,到质朴恬淡的四合院,从苏州的园林、西北的 “窑院”,到岭南的围屋。在东北,在西南,在苏浙,在粤桂,总之,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院大院小,贫富繁简,还是几进几出,院子始终是中国人家庭的重要承载空间。院子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居住形态,是中国人居文化的代表,亦是中国家庭的象征。

有庭有院才有家

中国人之所以把“家”叫“家庭”,就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人家中,有家必有庭院。中式的院落情结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自古以来,“院落”就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住宅中,院落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符号。

中国的家庭,首先一个功能要“和天和地”。在中国,天、地、人是三个生命要素,中国人笃信地下有一个人,天上就有对应的一颗星,我们从都是有星宿的。在中国人的庭院里,如果看不到天空,那就跟宇宙和星辰隔断了;如果触摸不到土地,房那就没有了地气,人就没有了根。通过家庭来和天和地,庭院就要有天井、有院子、有园子,人与天地同在,与花鸟共居。

对于中国人来说,庭院既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比室内空间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家有庭院,可以静思独处、凝神阅读、品茗小憩、会客派对,甚至晾晒衣物、玩耍嬉戏……在这片不被打扰的私人空间里,人们可以对面品酒,与友聊天,还可以满足人们莳花弄草的爱好,承载一家人在沐浴着阳光的美好时光。庭院既是家一个物质空间,更是家的一个精神空间。

事情总是在失去了才感到珍贵。上楼之后,院里人才开始怀念起院子。许多都市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搬进了新的商品房,却找不回以往生活的乐趣。隔窗相望,时空转换,儿时庭院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随着庭院的缺失,家也变得不那么完整。

中国院子文化,源远流长

庭院对于家的重要性,古人就早已参透。中国的庭院文化最早应该可以追寻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己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到了明清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庭院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院子,融汇了传统文学、楹联、叠石、绘画、雕塑等艺术精华,把建筑、园林、楹联、绿化融为一体,围绕“天人合一”的主题,营造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创造了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中国“庭院文化”。

院子,名人雅士的最爱

从春秋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到唐朝刘禹锡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路沿袭下来的仁山乐水,蕴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意。而庭院,恰恰提供了一个寓情于景,寓义于物的私人场所。建筑为实,庭院为虚。

不论是文艺皇帝李煜的 “秋风庭院藓侵阶”,还是诗魔白居易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亦或者诗神苏轼的“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散落于唐诗宋词中零零落落的“庭院”,无不记录了各个朝代文人墨客一致钟爱的生活形态——— 庭院。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庭院式生活怀有深深眷恋,不论闲雅富贵,不论奢华别致,但求筑一小窠,得一方天地。诚如余秋雨所说:“就中国文化而言,院落是安顿生命、安顿家属和安顿精神的场所。一道墙把一个家庭围起来以后,里面是个独立的世界,院落是他们的天地。与西方相比,中国的院落是内向性的,不是外向性的,而且有家庭的伦理秩序。”

西方人的庭院,始终撞不进中国人心里

西方庭院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用之于庭院设计,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庭院文化的兴盛,古希腊造园就如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庭院因素,发展成了大规模庭院。至此,西方庭院雏形基本上形成了。

虽然中西方庭院文化都由来已久,但因为中西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对待自然环境的不同态度,也造就不同的庭院文化及庭院形态。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讲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对外讲究含蓄收敛。中国庭院文化就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的,顺其自然,师法自然,表现在庭院上文化则讲究含蓄、深沉意境,“庭院深深深几许”“一支红杏出墙来”也许就是中国古代私家庭院的最直接写照。

西方文化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讲究人类应该征服自然,探索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的“外化”,讲究理性,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体现在西方庭院文化中,则是讲究次序,讲究轴线,提倡逻辑性和精确性。所以西方庭院一般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欧美国家的庭院,美则美矣,却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也缺失文化上的呼应。中国的院子作为国人生活方式的载体,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着家,象征着家族记忆,是中国人生命体验中最温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而言,自古有着别样的院子情结,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更是家里趣味的延伸,有院子的地方,就有我们最真实纯朴的情感与记忆。

意境是院子设计的最高境界。与西方庭院比起来,中式的院子特别之处在于更具有表象之外的意境之美,不仅看着漂亮,住着舒服,更胜一筹的是,有了与心的交融。

中国文化复兴,豪宅进入新中式院落时代

中式院落很美,是中国人的理想居所,然而曾几何时,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逐渐把院落文化逼到了人们的视野之外,那些传承着和谐雅致的中国文化价值精髓的院落建筑,离人们的生活也渐行渐远。留给人们的,只有对庭院深深的渴望。

有幸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中国文化强势回归,在这股时代大潮中,对于国家重要支柱产的房地产来说,感知更为强烈。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豪宅项目,纷纷转向新中式风格。

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心强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房地产的初期阶段,我们就是机械模仿,比如托斯卡纳、地中海、西班牙、南加州、欧式、英式、法式、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便开始追求精神的回归,文化寻根,回归中国精神,所以才有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中国精神结合产生的新中式风格。新中式的流行并不是人们追捧,而是自己内心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向往追求。

中式庭院,现代中国的奢侈品

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在压力超载的状态中生活,自然向往慢生活、绿色生活,而院子正好代表了这种所向往的恬适生活。吾心安处,即为家。院子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着家,象征着家族记忆,是中国人生命体验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中式庭院,是每个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居所。对于院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然而,在当代中国想要拥有一所院子却并非易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日益稀缺。即使像联排别墅、低密度花园等类别墅项目也已经成为稀缺品。中式院落由于传统工艺失传、匠人断代等因素更是成为稀缺中的稀缺。从价格门槛来看,中式院子一般总价较高,从居住体验来看,中式院子一般空间宽裕,且有天有地,毫无疑问是住宅中的奢侈品。

唤醒岭南院居之美

生活需要现代化,情感表达却需要中国化,作为中国居住文化的精髓,“院落”这个传统文化符号应该被重新被唤醒,更不应该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

岭南院落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幸的是,这岭南文化的瑰宝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一座岭南风格的新中式院落———金裕·岭南院子,让传统岭南院落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何谓岭南风格的新中式?金裕·岭南院子的设计师——— 穆志洵介绍到:我们对它的定义是现代生活与岭南传统院落文化的有机结合。

每个细节后,都是一个岭南文化的故事

在建筑上,金裕·岭南院子运用了大量的岭南建筑元素,比如采用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特点的梳式布局,使得整个建筑通风、排湿更加优异。充分运用岭南木雕、砖雕、石雕、陶塑和灰塑工艺,打造以福、禄、寿,梅、兰、竹、松为主题元素的精美小品,让整个院子充满岭南风韵。

金裕·岭南院子不仅对房屋的布局和设计极其讲究,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上也十分重视。整体空间规划布局与园林景观设计理念,遵循造园即造境的宗旨,抽取古典园林元素运用现代语言结构和重组,融入中式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营造宁静幽雅的意境,充分融合岭南私家庭院与传统街巷文化,营筑一环、一院、两街、两巷、八节点的公共庭院空间。园林规划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八大主题空间,可视、可游、可玩、可居。是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场所”,使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

“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赋予传统岭南院落新的含义,”金裕集团肖总这样介绍。也许这就是传承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新中式传统院落的回归,不是拒绝优秀的设计理念及新技术新材料的成果,而是一种开放、平和的心态,在诠释中国优秀的建筑传统的同时汲取西方的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居住起来非常实用,既能满足现代生活要求,亦蕴含岭南传统情愫。

金裕·岭南院子是金裕惠博新城一期三区产品。金裕·惠博新城毗邻珠三角温泉度假胜地——— 惠州汤泉度假村,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近距对望。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珠三角罕见的超大型别墅城邦。其三区岭南院子将传统院落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去,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金裕·岭南院子的到来,也许为岭南院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式。

新中式院落典范——— 岭南院子,即将呈现!

咨询热线0752-2689999

地址:惠州市惠州大道138号金裕惠博新城(汤泉高尔夫球场旁)

本版文字 ·广 文

新闻推荐

惠州组团赴西藏朗县考察对口支援

本报讯(记者戴建通讯员张力科)副市长余金富日前率市政府考察团赴西藏林芝市朗县,慰问惠州市对口支援朗县工作组,调研援朗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