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备稻草 待中秋扎草龙
祠堂的房梁下挂着做龙头的稻草。
春节前,各县镇村里的扎草龙师傅都特别忙碌,赶着扎制草龙,等着春节可以热闹一番。但对于惠东高潭黄坑村民小组的罗金生师傅来说,春节是难得的休闲时光。
制作龙身工序多难度大,龙头龙尾是点睛之作
高潭镇是东江红都,在这个曾经播撒了革命火种的小镇上,至今保留着一项传统习俗:中秋夜舞火龙。据传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高潭中秋舞龙习俗,一直是当地人最为看重的一个习俗,甚至比春节还要热闹,还会吸引来自宝口、海丰等地的群众前来观看。
在高潭镇黄洲村一个祠堂里,罗金生拿出钥匙打开祠堂侧门,高高的房梁下藏着他的宝贝:稻草。对他来说,没有了这几把稻草,中秋的头等大事就无法完成了。
高潭的草龙特别之处在于,草龙全身由竹篾、稻草扎成,其身形巨大,长可达100多米,重达几百斤。中秋前,村里的扎龙师傅都汇集在村里的祠堂中,共同制作完成草龙,而到了八月十五当晚,就轮到村里训练有素的百余名青壮年上阵,共同舞动这巨龙。
草龙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在中秋前十几天,村里人会上山寻找当地一种藤类植物,将之除叶后晾晒,编成结实的藤索,以之作为龙骨,再加入稻草编扎成直径15厘米左右的龙身,再以50余节木棍作支撑,供舞者执拿挥动。十余人合作,需整整一日才能完工。制作龙身的工序不少,难度虽然大,但不及龙头与龙尾,因此每年扎龙身的工作就交由村里人合作,而草龙的龙头和龙尾则一定是罗金生一人独立亲手完成的。
村里只有他一人掌握了扎龙头技艺
1995年出道扎草龙,今年62岁的罗金生被冠以“扎龙师傅”美名已20多年。龙头龙尾是草龙的关键部分,像与不像,真与不真,全凭这手艺活。
扎龙多年,技艺娴熟,也需要花费5天时间来制作。龙头并不是一个粗略的模型,龙头五官分明,有龙眼、龙脸、龙唇、龙耳、龙齿、龙角、龙须和龙舌,制作之前,罗金生用量尺量好竹篾尺寸,因这尺寸关系到龙头的比例,比例失衡自然不像。这个扎龙头骨架的步骤尤为关键,至今村里也唯有罗金生一人才掌握了这项技艺。
因为制作龙头十分关键,罗金生从不会掉以轻心。每年扎龙头龙尾的稻草他都要亲手准备,每年冬收时,他就会下到稻田里,特意交待农户一定要手工收割,把稻茬割短一点,这样保留下来的稻草才能达到六七十厘米便于编扎。收来的稻草他会吊在祠堂的房梁下,一直保存到来年中秋。
老艺人忧心传统手艺无人传承
扎制完成的龙头高约60厘米,连带棍子总重达50斤,要舞完整场活动,需要十几人轮流舞动,每个人最多能舞10分钟。整条巨龙,当晚需要100多名青壮年轮流上阵,体力消耗很大,必须有几班人员换手。
待到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将点燃的香火插在草龙上,一条威猛形象的巨龙就在黑夜里舞动,人们自然也看得热血沸腾。村民手舞 “火龙”穿街走巷,龙珠在前,火龙在后,随行还有乐队与舞狮,一路上鞭炮声和鼓乐声大作,整个山城小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当草龙拜完每家每户后,这时所有村民都会来到村中空地上将草龙燃烧,寓意送龙上天。
在热闹之余,罗金生也有担心,现在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些老人或小孩,他手上的这项技艺却难有人能够传承。“希望更多村民掌握制作草龙龙头的基本要领,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罗金生说。
文/图 本报记者姚亚超 黄桃
新闻推荐
这里的汤圆并不圆 惠东稔山长排村传统汤圆如橄榄,村民备汤圆过元宵
▲李素云在制作汤圆。在人们印象中,寓意团圆的汤圆总是圆滚滚的。而在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有一种传统汤圆却是如橄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