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今年高企数量比上年增加50% 惠州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已聚集10多家高端研发机构。 资料图片
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8.5%和41.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3%……
昨日,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惠州市参加会议并作大会发言,介绍了惠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作为新常态下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总引擎”,通过“五抓五提升”,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做法。即抓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抓高企培育,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抓人才引育,提升创新发展智力支撑能力;抓院所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抓政策配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合力。
今年,惠州市将努力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助推惠州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10多家高端研发机构扎堆智慧区创新园
目前,大亚湾畔工地施工人员干劲十足,中海油惠炼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工地上,建设热情激昂,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依托大亚湾和仲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突出推进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着力提升创新要素聚集能力,有力促进了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拿环大亚湾新区来说,该新区以全市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和近1/2的税收收入,聚集高端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大亚湾石化区已落户石化及配套项目79宗,累计完成投资1678亿元,连续三年排名“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
在仲恺高新区恺众智汇园帆声图像车间,1台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能取代60名工人人工检测工作量;人工检测液晶面板需4分钟,光学检测设备仅需4秒。
据了解,去年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智慧大道、潼湖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较短时间内聚集了一大批引领型高端项目,思科潼湖科学城、华夏幸福基业大学创新园、华大基因惠州基地、碧桂园创新小镇、TCL集团智能互联网全球研发基地等14宗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协议总投资2000亿元。此外,教育部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三航(惠州)国际无人机研究院等10多家高端研发机构扎堆聚集智慧区创新园。
在抓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同时,惠州市还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一方面,大力实施 “高企培育行动计划”,在前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去年全市高企存量数、入库数分别增长82.7%、184%;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促进孵化器迅速增量提质。
“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年基本实现倍增,孵化面积增长80%。”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特别是惠州市积极探索“异地孵化、惠州加速”新型孵化模式,在北京、深圳、台湾、美国硅谷、德国科隆等地建设了7家异地孵化器或联络处,引进了多批高端创新团队和可产业化的高端项目。
每年财政投入10亿“引育留用”高端人才
“惠州是人才聚集、投资创业、创新发展的风水宝地,我们为选择在大亚湾这片乐土生根发芽、二次创业、建功立业感到荣幸和自豪。”前不久,惠州博磊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领军人、南开大学博士王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创新发展智力支撑能力,惠州市相继制订实施了“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全市每年财政投入10亿,专项用于高端人才“引育留用”,出台了一大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
例如,建设1000套人才公寓;对引进的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奖励别墅一套,给予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资助100万元,每月补助津贴1万元;对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杰出人才奖励高级公寓一套,给予一次性专项工作经费资助50万元,每月补助津贴5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成功引进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中国科学院夏佳文院士等双聘院士4名、省创新创业团队3个、博士111人、硕士581人。截至去年,惠州市每万从业人员研发人员101.02名,同比增长16.67%;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13.38件、授权量2.6件。
此外,惠州市制订实施高等教育“2+10+N”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2所本科院校、10所以上高职院校、N个研究生院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同时,大力推进联合协同创新,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中科院 “两所两装置”落户惠州,共建重离子加速器等项目。目前,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已签约,在惠共建广东IMEC研究中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聚集近2000名科研人员在惠工作,大幅提升惠州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实施“海绵行动”聚集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
记者了解到,今年,惠州市将大力实施“海绵行动”,进一步聚集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惠州市将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加强与深圳的规划、交通、产业、人才、政策对接,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主动承接吸纳深圳创新产业和创新要素“外溢”,加快提高惠州创新发展水平。同时,运用海绵“挤出”功能,发挥惠州区位优势,当好珠三角带动粤东、粤北“桥头堡”,与深惠汕(尾)共建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与深莞惠河(源)共建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推动深莞惠经济圈(3+2)一体化发展,促进大珠三角经济区建设,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去年12月27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提出要把智慧区打造成"广东硅谷",给我们极大信心和鼓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接下来,惠州市将加快推进智慧区基础设施和已签约的一大批引领型项目落地建设,努力打造惠州创新发展“智核”。同时,加快推进大亚湾开发区、环大亚湾新区、仲恺高新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提高创新要素聚集能力。
此外,惠州市还将全面实施“首席服务官”制度,狠抓签约项目落地。同时,加快建设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承办好“科交会”,推动更多高校创新成果在广东乃至全国产业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开展“创新企业培育行动”,截至去年底惠州市有高企466家,力争今年高企数量比上年再增加50%。
本报记者袁畅 通讯员刘传和
新闻推荐
一切为了西湖灯会安全有序 惠州市警方和有关单位密切协作落实好巡逻防控等措施,确保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2017年西湖花灯博览会绚丽夺目,景区内游人如织。据统计,春节7天假期,西湖花灯博览会共接待游客38.3万人次,期间,市公安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