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带娃老两口变牛郎织女 儿孙绕膝本是乐事,可老夫妻长期分离别样酸楚

惠州日报 2017-02-26 09:57

本组图片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春节过完后,回了趟江西老家的刘阿姨终于磨磨蹭蹭返回惠州了。一方面,春运期间车票确实不好买;另一方面,她心理上有点不积极。儿子天天在电话里催:“妈,早跟您说了提前订票或预约搭亲戚顺风车过来,总是不上心。现在我们两个都要上班了,孩子怎么办?”儿子在电话这头焦急地催了3天,刘阿姨终于花高价买到票返回惠州。“这一分开,又是一年。”她忧伤地说,心里充满了对老伴的不舍。

如今,像刘阿姨这样离乡别井来到惠州帮儿女带孩子的老人有不少。他们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幸福。对此,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心理问题?儿女们应该怎样照顾老人的心理健康?

个案一

以前和老伴隔三差五电话传情,如今半个月不联系

从2014年起,董阿姨从湖北老家来到惠州帮大儿子带孩子。老伴则留守老家,帮小儿子照顾孩子。“以前在农村说养儿防老,我生下两个儿子,家人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到晚年受累的是我自己。”董阿姨说,带孙子是高兴的事,但跟老伴长时间 “牛郎织女”般分离,让她情绪很不好。尤其是半年前,得知大儿媳妇又怀上二孩的时候,她看谁都不顺眼,走哪儿都气鼓鼓的。因为这意味着她本可以解脱的带孙生涯,又要往后延期,也许又是3年。

“哎呀,儿子儿媳妇想生二孩,我有什么办法?”董阿姨算了算,来带大孙子已经4年了。这4年,一开始她跟老伴靠电话传情,隔三差五一个电话,问问老家熟人熟事的情况,遇到小孙子好玩的事情都要跟老伴电话分享。可渐渐地,她发现话少了,一个星期打个电话嘘寒问暖。再到现在,半个月不跟老伴联系,甚至有时候动不动就在电话里朝老伴发火。原本在老家那一片区,老两口恩爱可是出了名的。如今,她很羡慕邻居老两口一起来惠州帮女儿女婿带孩子,两个人照顾一个孩子轻松不少,孩子上幼儿园后,老两口还会一起出去遛弯、逛超市。

“儿子也跟我说,让我出去走走。可一个人出去,挺没意思的。”董阿姨说,毕竟是新客家,在这里没有朋友,老乡住得远,和邻居交流起来又有语言障碍。对他们而言,情感上依赖最多的还是家人,尤其是老伴。

个案二

想送老伴骨灰入故土,却迟迟未有归期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老伴才能魂归故里。”跟董阿姨一样,来惠州4年的王姨天天牵挂着她的老家四川。虽然只有一个独子、且老伴已离世,但她时刻盼着早日将两个孙儿带到上幼儿园的年龄,自己就可以解脱回老家去。

2013年上半年,儿媳妇怀孕八九个月了,王姨带着失明的老伴一起来到惠州,准备跟儿子儿媳妇生活,帮他们带孩子。当年7月,孙女降临,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孙女8个月大的时候,儿媳妇又怀上了。“我儿子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孤独得很。他们生两个孩子符合政策,孙女也有个伴,也好也好。”王姨说,2014年年底,孙子降临,年已六旬的她跟全职在家的儿媳妇一起照顾两小一老。虽然身体疲惫,但看着欢喜。没想到,2015年年底,老伴因病去世。王姨想带老伴的骨灰回老家安放,可一想到儿子上班繁忙,若让儿媳妇一人带两个年幼的孩子恐怕搞不定。如果提出全家人趁春节回去一趟,又害怕劳碌奔波、气温不适应导致孩子们生病。“话到嘴边,我忍了下去。”就这样,她一直等着儿子跟她主动提及这事。

2016年春节一过,儿子儿媳筹划换房,上半年装修,年底就入伙了,全家人都高兴,惟独王姨郁郁寡欢。“儿子说,按照这边的风俗,搬新房要在新房里过年,要不然就不太好。”今年春节来临之际,王姨得知儿子说不回老家的消息时,情绪明显落寞了几分。儿子知道她的心思,安慰她说:“妈,这不是事都遇到一起了嘛,孩子们都大了,明年一定回去,好好安葬爸爸。”

说起老伴去世两个年头都没有回到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王姨抹起眼泪。小区老人都安慰她:你就这么个儿子,将来还要靠他养老,别天天惦记老家了。她说,孙女已经上幼儿园了,等将孙子带到入园年纪,自己也要回老家住,陪着老伴守望故土。

心理咨询师

组建新一代家庭,老辈克己为晚辈

有些子女征求父母是否愿意和老伴分开,到异乡带孙子孙女时,父母总是回答“好”。其实,中国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会说善意的谎言。因为父母会首先考虑到子女的困难,而刻意压抑、牺牲自己的需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惠城区心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部长林贤真说,在日常工作中,确实了解到比较多的老人有这样的思想,尤其是从外地来的 “老漂族”。随着子女组建自己的家庭,以老一代为核心的原始家庭就进入了中老年家庭阶段,按家庭周期理论来说,该阶段要适应新的、不以子女为中心的角色要求,以新的婚姻关系重建、维护老的及年幼的亲属关系为主。案例中的老人都为新一代家庭着想,离开自己的家庭,帮忙带孙子孙女。没有想到,个人情感上出现孤寂。

儿女孝顺有助于老人减少孤寂感

“要根本解决老一辈这种孤寂感,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回归原家庭。如果不能,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孤寂感。”林贤真说。

据了解,惠州按规划到2017年底将发展有1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越来越多社区有社工服务,老人可以到就近社区服务中心参加相关助老服务。这样可以多认识不同区域的同辈朋友,也可以参加如书法、摄影、钓鱼等之类的小组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和扩大朋友圈。同时,年轻一代也应意识到关爱老年人心理的重要性,生活上多询问、心理需求上多满足。如果年轻人真做到孝顺,有助于老人减少孤寂感。简单的孝顺包括:尊重老人的价值观、个人需要和生活习性;多听老人意见建议;生活上老人优先等等。

如有老年人确实遇到生活上不顺,如有心理诉求无从发泄、家庭成员矛盾难协调,可以找找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让社工协助解决相应问题。“我们相信老人带孙子现象跟留守儿童现象一样,是社会发展的中间产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林贤真说,随着经济发展,早教行业完善,越来越多老年人将不需要再离开自己原始家庭来照顾孙辈。

对于老两口在一起帮带孙辈的家庭,作为子女,也要给老人制造一些单独相处的机会,比如每天晚上自己带一会儿孩子,让老两口单独出去散散步。如果担心老人不好意思去,可以制造一些“任务”,比如请二老去超市买东西等。

数据

中国60岁及以上“老漂”近1800万

据报道,去年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流动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因为子女在异地打拼,老人们或为了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为了照顾孙辈,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被形象地称作“老漂”。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意味着与既有的人际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网络,至少在面对面的互动方面发生了断裂。因此,尽管可以和儿孙生活在一起,“老漂”们还是常常感到孤独。(综 合)

本组文字(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李芳娟

新闻推荐

农历二月二,龙丰沙下鼓乐喧天

二月二,沙下村村民在举行祈福活动。伯公,是惠州人对土地神的称谓,伯公有一个生辰日:农历二月初二。农历二月初二,也称为“伯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