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动力:改革创新蹄疾步稳 2016画卷
仲恺高新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南智谷”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扫二维码便知粮油“出身”。
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寸步难行。
2016年6月22日,仲恺高新区发出全市首份电子营业执照。
“中介超市”让中介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首批省市共建的区域性创业孵化基地之一。
去年,世界主流财经媒体采访团记者聚焦惠州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邱若蓉 摄
德赛西威汽车电子公司凭借科技创新领跑行业。
过去一年,有一些细微却真实的变化发生在我们身边———
办理工商登记,5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
政府项目审批,办理时间越来越短,跑的窗口越来越少;
学校、医院食堂的粮油产品,包装袋上都有二维码溯源标志,吃起来更放心了……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来自经济社会的具体进步,更来自顶层设计的宏大布局。过去一年,通过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惠州发展创新的动力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愈发强烈。
探索 “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改革路子
2016年9月1日,惠州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综合平台投入试运行,业主在网上注册并回答相关问题后,即可获得项目的专属流程图,从而实现项目审批“飞”起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快发展,这是惠州市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2012年以来,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入场类别从28类增加到54类,增收节支成效逐年提升;截至去年年底,进驻“中介超市”的中介机构超过1000家,涵盖业务约1600类,确保每类资质所涉及的业务 “应进尽进”;2016年7月26日,《惠州市人民政府部门权责清单(2016年版)》和 《惠州市职能部门服务清单(2016年版)》出台,56个市直部门晒出5182项权责目录;2016年,惠州市获批成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超66万条。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惠州正是以“革自己命”的勇气和“向我开炮”的精神,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初步探索出“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地方改革路子。
创新成为引领惠州发展第一动力
改革的成功,让每个人获得更多的自由选择。而创新,则是引领惠州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12月9日,来自台湾的7个青年创新创业团队与仲恺高新区签订协议,将于近期入驻仲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这是仲恺高新区在台湾台北设立孵化育成中心一年来,引进的第一批创新创业团队。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过去一年,作为惠州市两大创新平台之一的潼湖生态智慧区大力推动创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成功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平台。总投资约1600亿元的思科潼湖科学城、华大基因惠州基地、碧桂园创新小镇、中关村科技金融小镇等重点引领性项目抢滩落户;引进总投资约55亿元的TCL集团智能互联网全球研发基地、德赛物联网创新应用研发基地、信利新型显示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件大事,并上升至省部合作层面;2016年12月27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提出要把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为“广东硅谷”,将来作为广东一个创新的高地……
当下的惠州,正围绕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大力推动创业创新生态不断改善。
改革之火正炽,创新之路正长。没有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改革和创新就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反过来看,在获得感的激励下,人民也将成为推动新一轮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持走“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地方改革之路,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破解前进难题、激发发展活力。我们相信,在滚滚向前的改革大潮中,惠州必将走出自己的改革创新之路,让人民追寻到最鲜活、最深刻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戴建
新闻推荐
掌中惠州APP:品牌推广优选平台 去年多次直播关注度高获广大网友和合作方点赞
《掌中惠州》直播团队在进行现场直播。本报记者卢振侠摄本报讯(记者卢振侠)如果不是看到眼前的数据,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