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1月为全市企业减负97亿元 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核心提要
市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五大任务”为重点,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供给侧。
今年,惠州市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实施方案,推动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降补”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记者获悉,惠州市已关停国有“僵尸企业”353家,为全市企业减负合计约97.4亿元。
成效
关停国有“僵尸企业”353家
今年以来,惠州市对全市国有和非国有“僵尸企业”进行了全面摸查核实,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印发实施《惠州市属国企出清重组“僵尸企业”促进国资结构优化的实施方案》。
经摸查,惠州市共有国有“僵尸企业”454家,其中关停企业353家(市直45家、县区308家);非国有“僵尸企业”4家,目前均自行停业,员工已分流,无欠薪。惠州市开展钢铁行业落后产能和违法违规项目清查活动,清查出落后产能钢铁企业2家,其中博罗恒鑫金属模具公司设备已被法院查封,不具备生产条件;惠东县晓亨铸造厂相关设施已完成拆除,正待国家验收。
在房地产去库存方面,截至上月末,全市商品房库存面积997万平方米,较去年末(1665万平方米)减少66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库存面积643万平方米,较去年末(1298万平方米)减少655万平方米,按照前12个月的平均销售速度(135万平方米/月),去库存周期约4.8个月;非住宅库存面积354万平方米,较去年末减少约13万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超前完成省住建厅的考核任务。
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放15.5亿贷款
据统计,截至上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90亿元,增长24.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376.9亿元,增长23.1%。
惠州市加大金融市场监管力度,保证银行资产质量优良。上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1.08%,比年初下降0.5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惠州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达7500万元,今年1~11月累计为237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5.5亿元。
同时,惠州市全面落实各级涉企税费减免政策,着力降低企业人工、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截至上月底,全市为企业减负合计约97.4亿元。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约9.6亿元、人工成本约0.96亿元、税负成本约55.5亿元、社会保险费(含住房公积金)约13.4亿元、财务成本约14.9亿元、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约2.8亿元、物流成本约0.2亿元。
建成集中式充电站44座
今年,惠州市全面启动18项总投资817亿元的补短板工程。截至上月底,投入4.1亿元实施配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投入0.4亿元建设地级以上市城区燃气管道项目,建成中压燃气管道(含庭院管)75公里;投入0.6亿元建设县区燃气管道项目,建成中压燃气管道(含庭院管)110公里。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市已建成集中式充电站44座,年底还将建成9座,充电桩总数将达1033个。同时,惠州市加快推进地下城市管网建设,总长度约6.8公里的金龙大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已动工。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惠州市投入3.59亿元建设养护普通公路,开工建设11条国省道,累计完成投资9.2亿元,新增通车里程42.4公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3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8.9%;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93座;启动整治14条黑臭水体,完成投资10.4亿元。
计划
加快推进取消年票制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表示,惠州市将加快推进去产能工作,对“僵尸企业”成熟一家、推进一家、处置一家,重点加快特困企业脱困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推动惠东、博罗、龙门以及中心城区较偏远地区等商品房库存量较大的重点区域去库存。同时,合理控制商业地产开发规模,严格控制新增商业地产库存,多措并举化解商业地产库存;加大住房保障和公租房货币化改革力度,不断拓展去库存渠道;加强房地产市场管控力度,确保商品房销售量增价稳。
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惠州市将通过全面落实“营改增”扩面工作,确保相关行业企业税负只减不增;抓好小微企业一揽子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落地,全面实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加快推进取消年票制工作,主动降低企业社保、招工、培训等用工成本和用电、用地、物流等生产要素成本。
本报记者戴 建 通讯员胡小华
新闻推荐
媒体记者与市二手车协会部分会员单位代表合影。12月19日,“惠州市首届二手车车展暨诚信联盟颁牌仪式”新闻发布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