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为困境儿童打开希望之门 惠城区担纲全省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探路先锋
困境儿童在惠城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展示手工成果。本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郑晓燕 摄
“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近日,惠城区汝湖镇东亚村重残儿童思琪正在享受一项“私人定制”服务: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练唱歌曲《亲爱的小孩》。她的歌声不时有点跑调,但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个月底,思琪将首次直面“外面的世界”,在全镇校园十大歌手大赛中作为特殊嘉宾上台演唱。
思琪的这一转变,得益于一项省级试点的实施。今年,惠城区478名困境儿童像思琪一样,享受到为他们度身定制的精准帮扶措施,感受到“普惠”阳光照耀的温暖。
儿童保障范围从“救孤”转向“适度普惠”、儿童保障方式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需求、儿童保障体系从城里延伸到镇村……惠城区担纲全省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探路先锋,困境儿童救助体系的一系列变化悄然发生,困境儿童的命运得到有力改写。
一个特殊群体
困境儿童易成社会“边缘人”
6岁那年,孤儿阿云一进福利院就被收养了,大家都以为她孤苦伶仃的命运将迎来转机。可是,随着养父母亲生孩子的出生,阿云又被冷落了。
去年,15岁的阿云终于忍受不了养父母的打骂,从家里逃了出来。逃出家门的阿云成了困境儿童,游荡在路边的她不知该何去何从。走投无路之下,她找到警察求助。
过去,儿童保障力量更多地放在“救孤”上。孤儿的救助无论是从政策法规到行政执行体系,再到综合专业服务机制,都相对比较完善。而像阿云这种被无奈的现实裹挟、人生举步维艰的困境儿童群体,却尚无具体的救助政策措施,生活在社会的边缘。
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将儿童保障的范围再扩大到困境儿童,逐渐成为全国上下的一种共识。正是在这一时代语境下,2015年年底惠城区被省确定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单位。
“我们立足惠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儿童发展需要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制订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方案,今年起在全区13个镇(街)全面铺开试点工作。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重点服务人群包括困境儿童。”惠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陈凤梅介绍说,通过走访摸底,全区13个镇(街)有478名符合政策的困境儿童。
“让弱者有前行的力量,让贫困的人有振作的希望。”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王鑫认为,惠城区试点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尤其是把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是对儿童救助体系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具有破冰意义。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惠城区进一步扩大儿童福利范围,逐步建立起困境儿童分层分类保障试点工作机制,扶助重残儿童、重病儿童、监护人无力监护的儿童、监护人无法监护的儿童和流浪儿童等五类困境儿童。
阿云的命运从此得到改写。惠城区民政部门掌握了阿云的情况后,从孩子身心健康发育和受教育需求出发,为她的成长提供帮助。
“现在,我不仅每月有生活补助,还重新迈入校园!”如今,阿云开始在中专学校念幼教专业了,成为一名教师是她的梦想。
因人施策精准帮扶
构建“助养、助困、助学、助医”救助体系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从困境儿童的需求出发,让政策的落实更贴近实际,更富人情味。”陈凤梅说。
半年来,汝湖中心小学根据重残儿童思琪的教学需求,为她组织语文、电脑、美术、音乐等各类学科老师上门服务,提供包括认知课程、适应性课程等教育训练课程教学。
思琪一句“我想看看电脑”,计算机老师就拎着笔记本电脑来她家中为她授课;她开始向往与外面世界交流,音乐老师就邀请她参加文艺晚会的演出……这一切,都让思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开展为适龄重残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是惠城区主动适应重残儿童求学需求而出台的“惠童”措施之一。
在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建设中,惠城区计划每年投入300万元,以困境儿童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主导、慈善捐助、公益服务多种形式,构建“助养、助困、助学、助医”的救助体系,为困境儿童提供多重保障。
“适度普惠并不意味着一概而论地开展工作。”陈凤梅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例告诉记者,今年1月起,五类困境儿童每人每月都会获得基本生活补贴,但补贴数额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类发放。
该区横沥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小兰很早就没了父亲,母亲随之失踪,全靠80岁的奶奶一手拉扯长大。如今,按照分层分类保障标准,她被列为监护人无力监护的困境儿童,每月能获得近200元生活补贴。“这份补贴虽然不多,但可以让我买一些辅导书。”小兰说。
记者翻阅 《惠城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发现,方案中无论是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还是医疗康复保障制度、教育保障制度,都严格按照“分层推进、分类立标、分标施保”的工作要求,把儿童群体细分成不同类型,依类型按不同标准予以福利保障。
“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可以更好地对接困境儿童需求,提供度身定制的精准救助。”王鑫说,从注重儿童管理到注重儿童需求,是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建立1个中心13个工作站
驱车从市区红花湖大门口穿过金榜隧道后,不久可以抵达惠城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这里背山幽静,楼宇崭新。楼墙之内,90多名孤困儿童在这里成长。
记者到达惠城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时,中心督导员杨小琳和社工正在为服刑人员子女小乐做专注力读写训练。半年前,被诊断出“多动症”的小乐连一分钟时间都难以集中精神。如今,在社工们悉心辅导下,小乐的专注时间已达半个小时。
事实上,为有效实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惠城区已经建立起一体化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即区民政局牵头建立1个儿童福利指导中心,13个镇(街)下设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旨在打通儿童福利制度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和工作站的建立,是孤困儿童健康成长的新家。”杨小琳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城区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和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都设有儿童福利督导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及时摸查辖区困境儿童情况,快速应对外界因素对儿童造成的影响。
今年9月初,该区横沥镇泰安村一对夫妇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两名幼子失去了最有力的依靠。横沥镇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站督导员听闻此事后,第一时间赶往这个家庭了解情况,妥善安排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他们做心理辅导。
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博士周巍说,惠城区实行一体化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有利于把儿童保障制度从城市延伸到乡镇、覆盖到农村,打破儿童救助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基层困境儿童提供更加专业的救助。他还建议,随着试点的深入,可以进一步扩大政策受益面,将受惠对象扩大到临界低保家庭的青少年儿童,使试点的普惠性质更加凸显。本报记者谢菁菁 谢超平 孙晓说
名词解释
困境儿童
国务院今年印发的 《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指出,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菁 菁 超 平 晓 说)
新闻推荐
市区江畔花园小区居民在询问活动细则。本报记者程秋伊摄本报讯(记者程秋伊)“用家里旧物换礼物真是一举两得。”昨日上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