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N”创新产业集聚区 争当临深“桥头堡” 大亚湾积极实施惠州市全面对标深圳和“海绵行动”计划
大亚湾科技创新园规划图。 资料图片
“1+N”创新产业聚集区规划布局图
▲比亚迪汽车发动机组装车间 。
▲光弘科技生产车间。
今年5月,深圳“东进战略”正式拉开序幕,紧依深圳的大亚湾顺时而动开展一系列动作。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直接辐射的受益区,大亚湾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石化产业集聚壮大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相关产业蓬勃兴起,商贸旅游、城市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日新月异。
按照惠州市全面对标深圳和“海绵行动”计划部署,大亚湾适时提出建设“惠州大亚湾区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1+N”创新产业集聚区)的战略构想,开启惠州全面对标深圳的新里程。这片总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热土瞄准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搭建涵盖更广、层次更高、产业更聚集的创新产业平台,将成为大亚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腾飞之翼”。
思进谋势
顺时而动加快推进与深圳对接步伐
走进大亚湾石化区,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映入眼帘:在中海油二期的工地上,各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两翼齐飞”是外界对大亚湾产业发展的形象比喻。如今,以石油化工和码头仓储物流业为支撑的东部石化产业区和西部汽车、电子等综合产业区已形成大亚湾发展的东西两翼。
“2015年,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794.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石化区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获"中国化工园区20强"称号。”大亚湾区工贸局局长邱国强自豪地介绍大亚湾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排第二位,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金额占园区项目总投资的比重达83.3%,园区有望在明后年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石化园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顺利,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石化基地之一。
近年来,大亚湾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十三五”期间,大亚湾区相关负责人提出,不但要继续壮大提升“1+4”产业,还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形成主业更强、多业并发的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今年5月,深圳的“东进战略”正式开启,给大亚湾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新的际遇。按照惠州市全面对标深圳的思路及“海绵行动”计划的实施,大亚湾加快推进与深圳的对接步伐,主动吸收和借鉴利用深圳的先进理念、科学规划、创新经验、改革思路,主动加快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同城化”,主动对接深圳的辐射带动,充分利用深圳创新环境、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及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的优势。与此同时,在大亚湾区西部综合产业园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空间,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大亚湾提出打造临深片区“1+N”创新产业集聚区的战略构想,将以此为发展载体,积极发展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
发力前行
补足短板主动对接深圳产业和创新辐射
从依赖大产业到升级大平台,需要的不仅是前行的意志,更需要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大亚湾近年来发力补足创新创业政策、人才引进、高效政务服务、深惠“同城化”等方面的短板,主动对接深圳的产业和创新辐射。
举措1
制定出台“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在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惠州大亚湾光弘科技电子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的施工现场,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唐建兴满怀憧憬地谋划着公司未来发展的蓝图,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配合现代的管理模式,该公司二期建成后工业总产值每年预计可达20亿元,年纳税总额将增加8000万元,达到近2亿元。
光弘的发展是大亚湾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缩影。记者从大亚湾区获悉,该区高度重视推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制订完善了“1+7+N”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其中《大亚湾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创新创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目标、路径和措施,同时出台了高等级研发平台建设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工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工程、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构建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等“七大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大亚湾区关于促进创客发展扶持办法》等一揽子政策。
为推动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亚湾区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大亚湾区加快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试行)》(试行一年)。政策涉及从鼓励高成长性企业落户、加快项目建设,到鼓励落后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或生产性服务业,再到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服务性业务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强化产业用地和空间保障等内容。
在吸引高成长性企业进驻落户方面,最高扶持1000万元;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和产品创新载体,对企业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最高奖励500万元;在鼓励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等;对区内企业将服务性外包给区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一企业累计最高奖励500万元;对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最高奖励100万元。
政府对科技创新发展敲响的 “战鼓”激励着企业前行。据统计,2015年大亚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66.7%,增幅高于全市27.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大亚湾科创园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中大惠州研究院获省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孙敬玺博士团队研制成功的激光器、探测器自动耦合机已应用于光器件产业化,如今正研究将机器人应用于光器件的制造,为全国带宽的升级提供支撑。
举措2
实施 “菜单式”机制引进高端人才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广纳天下英才,大亚湾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产业引才、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实施高端人才“菜单式”引进机制,并积极解决人才的居住问题、小孩入学问题等,让人才创新创业没有后顾之忧。不久前,大亚湾区先后涌现一批领军人才,其中纪红兵教授入选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当选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武守坤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费安杰入选“天鹅惠聚工程”引进第二批领军人才。
大亚湾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该区正在修订完善相关人才政策体系,将重点扶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发展,科技领军人才、产业创新人才、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创客人才等将在大亚湾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大亚湾西部综合产业区共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专家2人,进站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人,省“特支计划”2人,博士36人,引进创新创业科研团队22个。
举措3
项目安全环保方面“一票否决”
今年8月,香港科技大学陈国华教授创业团队的创新项目——— 高性能锰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正式落户大亚湾。为尽快办理公司落户的相关手续,大亚湾区相关部门派出专人上门服务,协助陈国华教授准备相关资料和证件,在一个工作日内办完整个注册登记流程,取得外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
“用心为企业服务、切实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大亚湾区在推动落户项目建设上不遗余力。”大亚湾区招商局局长李少芸介绍,该区采取“五个一”的工作模式(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按照项目制定的建设推进计划图,协助项目突破瓶颈,确保顺利推进建设。
对于主动对接深圳的产业和创新辐射,大亚湾有自己的选择。据了解,大亚湾区2015年制定出台《项目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构建了一套由15项量化指标组成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实行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办法。基于产业类别,评估体系设置相应的指标,提高项目标准要求,在安全、环保可行的前提下,对投资强度超过1.5亿元/万平方米或单位产值达到2亿元/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实行优先引进。
一系列举措得到丰硕的回报。据统计,2013年以来,深圳企业在大亚湾区投资的工业及商贸流通项目有53宗,涉及投资额约100.82亿元。
举措4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与深圳同城化发展
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对接发展、融合发展、同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亚湾区住建局副局长张陆讯介绍,大亚湾区充分利用紧接深圳的地缘优势、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在城市空间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与深圳同城化发展。
目前,大亚湾区已建成3条与深圳对接的道路,包括石化大道西(接深圳锦绣东路)、龙海二路西(接深圳丹梓东路)、西南大道 (接深圳兰竹东路)。同时,深圳南坪快速路将修至坪山区与大亚湾交界,大亚湾正在规划龙山一路与之对接。同时,大亚湾区积极推进与深圳16号线、19号线等轨道交通,深圳外环高速、南坪快线等高快速路,以及城市干道和辅道支道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大亚湾区已开通深惠1线、138线、268线、336线、深惠4线、266线、深圳市88号高峰专线等7条与深圳对接的跨界公交线路。目前正在优化调整深圳市88号高峰专线、引进深圳市M325公交线路到大亚湾区,实现两地更多的公交对接。
与此同时,大亚湾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增强迎接深圳产业、聚集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如在社会治安、民生保障、联合执法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主动加强与深圳对接,实现共建共享。“可以这么说,未来在大亚湾无论是投资创业还是生活居住,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几乎与深圳无异。大亚湾的土地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张陆讯满怀信心地说。
创新升级
推出“1+N”新模式主动对接深圳“东进战略”
落户大亚湾的金百泽科技集团早早就捕捉到深圳 “东进战略”这股暖风。该集团董事长武守坤敏锐地察觉到:与深圳相邻的大亚湾,地缘优势无可比拟、产业发展势头蓬勃兴旺、创新思变意愿脉络清晰。“可以预见,大亚湾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武守坤迅速着手布局,将集团的生产、研发基地从深圳迁往大亚湾。
除了企业对大亚湾区发展机遇的敏锐捕捉,该区还通过政府政策和规划引导发展新兴产业。如今,大亚湾在借鉴邻近地区发展经验,积极迎接深圳东进战略的背景下,对自身发展路径又一次作出主动选择——— 建设“"1+N"创新产业集聚区”。
“"1+N"创新产业集聚区”的提出,至少经历了一年的酝酿。
2015年底,大亚湾(深圳)投资促进中心在深圳正式挂牌成立。以该中心为平台,大亚湾区与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携手,锁定深圳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目标产业,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实施常态化驻点招商、专业招商、专职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通过该中心引荐,大亚湾区上门拜会深圳企业和协会共52家。
今年2月23日,大亚湾区在深圳五洲宾馆举办 “惠州大亚湾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投资对接会”;3月22日,大亚湾区在香港举行惠州石化及配套服务产业合作恳谈会;9月29日,环大亚湾新区联合大亚湾区、惠阳区及惠东县在深圳五洲宾馆举办“携手东进·创富新区”投资说明会。前期的铺垫为“1+N”创新产业集聚区的平台搭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规划,“"1+N"创新产业集聚区”是大亚湾区直接与深圳接壤的区域,也是大亚湾区对接深圳“东进战略”的主要片区。其中“1”指的是新兴产业园区,总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已入驻东风本田、日上光电等知名企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产业。“N”目前包括6个集聚区:
科技创新园区,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研发、孵化、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应用等产业,已入驻艾利荣、莱佛士等知名企业。
新型创意园区,总面积约145.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新媒体等。
电子信息及物联网产业集聚区,总面积约402.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移动互联网终端、软件和集成电路、物联网等,已入驻比亚迪、嘉瑞、中航三鑫、中海科技、浩宁达等知名企业。
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生物医药、生命信息、医疗器械、养生保健等,已入驻信立泰药业公司。
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总面积约192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智能仪器装备、智能制造等,已入驻东风易进、住成电装、科达利、龙亿等知名企业。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园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产业发展方向包括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穿戴等,入驻的欧蒂姆智能穿戴科技企业加速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本版文/图 (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袁畅通讯员王瑞红)日前,全市特色农产品(水果)生产技术培训班举行,惠州市各县(区)水果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