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给力,民营经济装上加速器 惠州市出台新“惠42条”、每年6月设为“企业服务月”、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利好政策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更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最好方式。”在日前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来自中潜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企业围绕政策导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惠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日益增强,尤其是随着新“惠42条”等惠企政策的出台,民营企业家从心底感到政策给力,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涉企零收费改革为企业“松绑”
原属国土、财政、住建、政府办管理的土地矿产、产权、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全部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一个平台交易;在省政府2014年5月1日起免征3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省级收入后,惠州市对市、县(区)级收入实行全额免征
中潜股份是惠阳区首个广东省工业产品地方标准建设立项企业,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中潜股份依托各级科技扶持政策,先后承担各级科技项目10余项。今年8月,中潜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中潜股份只是惠州市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惠州市民间投资完成587.35亿元,增幅为2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6.9%;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共138.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8.74%。
民营经济兴则区域强,民营经济强则百姓富。
破除民间投资“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的背后实质是破除制度垄断和市场垄断,破除“两个门”要靠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转变观念。观念这个门不打开,“玻璃门”和“弹簧门”就打不开。
惠州不断深化改革,为企业 “松绑”、为市场“腾位”,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例,惠州市把网络问政平台、网上办事大厅、企业服务集市网上平台、公共资源交易、中介超市、行政审批、投资项目审批等串联起来综合推进,“指尖上”一条龙服务让办事更加高效便捷。其中,惠州市将原属国土、财政、住建、政府办管理的土地矿产、产权、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全部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过程、全透明上网,实现一个平台交易、一套班子运作、一个窗口对外、一个账号流转。2013年,市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荣获第二届“广东治理创新行政改革奖”。
今年初,《中共惠州市委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新"惠42条"”)修订完善出台,42条政策干货着力促进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
新“惠42条”得到众多惠州民营企业家点赞。他们认为,这些举措实实在在降低了企业成本,还将帮助惠州“智造”企业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
惠州市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权限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入手,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在省政府自2014年5月1日起免征3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省级收入后,惠州市率先跟进,对市、县(区)级收入实行全额免征。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减负7亿元,让民营企业在转型中轻装上阵。
记者从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仅今年上半年,惠州市就为企业减负35亿元。比如,针对残疾人保证金过高问题,市残联、市财政和市地税已联合下发 《关于征缴2016年残疾人保障金的通告》,为用人单位减负37%,为亏损企业减负69%。
优化服务换来市场活力“乘法”
每年6月份在全市范围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调动市、县(区)各级部门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今年基金规模达到7500万元
从2011年 “惠28条”、2012年新“惠28条”,到2013年“惠42条”,再到今年的新“惠42条”,变化的是扶持力度、扶持范围和扶持方式,不变的是惠州市“放水养鱼”的良苦用心。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17.95亿元,增长11%,高于全市GDP增速3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44.4%。
作为传统产业代表的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完成GMP改造、设备更新,大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比如,投资1.5亿元新建提取车间,采用自动化远程控制系统和节能环保的先进提取、浓缩、干燥设备,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减少了能耗与排放,产能大幅提高,目前已通过国家GMP认证和投产运行。同时,投入5000万元对针剂、固体制剂、六剂型车间等进行升级改造并通过国家GMP认证,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罗浮山国药销售额以每年20%~30%的幅度稳步增长,目前已发展成年销售产值5亿多元、年税利8000万元、总资产超5亿元的中药制药企业。
简政放权的“减法”,换来的是市场活力的“乘法”和企业效益的“加法”。
5年前,惠州市创新推出 “企业服务月”活动,举全市之力送服务、办实事。
每年6月份,惠州市在全市范围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调动市、县(区)各级部门力量,倾听企业诉求,为企业排忧解难。今年从6月1日第五届“企业服务月”活动启动到7月1日,通过领导挂钩企业、组建服务小分队和开展 “服务集市”、“对话企业家”活动等方式,共上门服务企业154家,收集企业反映问题近331个,已解决118个,213个转相关部门研究解决。
“企业服务月”的最大特点在于:5年来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搜集和梳理企业共性诉求,上升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量体裁衣”出台一批惠企政策措施,制度化、精准化、长效化解决不少痛点。
企业负责人纷纷感慨,5年来从政府服务中增强了获得感,创新发展更加轻装上阵,政商关系也越来越“亲”“清”。
以企业集中反映的“融资难”问题为例,为打破“玻璃门”,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惠州市早在2014年就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首期规模2000万元。去年,惠州市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4000万元支持,省、市财政投入达到6000万元。今年市财政增加投入1500万元,使基金规模达到7500万元,可为中小微企业带来累计多达19亿元的融资额度,基金服务进一步放大惠州市中小微企业信贷效益。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企业数据库内中小微企业达364家。今年1~9月,5家合作银行支持发放贷款企业142家,发放贷款7.44亿元,其中,37家新增企业获得1.54亿元贷款,48家企业获得增量贷款1.35亿元。
在今年“企业服务月”期间,惠州市粤财普惠金融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政策性担保。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惠州市逐渐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田铁流 通讯员曹革命
新闻推荐
主角:钟广龙年龄:42岁意向产品:130平方米四房一进营销中心,马上就有中介人员围上来,先是一番热情招待,然后马上就向您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