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GDP突破1000亿元 惠城区精准谋划“一三六”发展目标,阔步迈进发展黄金期
惠城区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和良好的人居环境相得益彰。本报通讯员刘葛干 摄

惠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惠城区新闻中心供图

惠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本报通讯员冯雪辉 摄

惠城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今年刚建成投用的中洲实验小学。资料图片
本周,惠城区进入“两会”时间。昨日上午,惠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惠城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云枢主持大会,惠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林利育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思路: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五年,惠城区将坚持“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绿色跨越”发展思路
■发展目标:精准谋划“一三六”发展目标,阔步迈进“黄金期”:区域面貌和内涵重新升华,突出品牌、品质、品格三大重点,高标准建设“三宜”城乡首善之区;经济“引擎”和平台全面升级,集聚产业、项目、资金三大资源,高水平打造“三大平台”;产城融合和联创一体推进,创新规划、内涵、机制三大举措,高质量实施“六城战略”
■经济数据:到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将刷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达3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
过去五年回顾
GDP重回全市各县区首位
过去五年,惠城区全力打基础、增后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GDP在区划调整后仅用4年时间(2014年)重回全市各县(区)首位;
过去五年,惠城区全力调结构、补短板,经济发展加速转型,现代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1+4”工业园建成让工业实力重新夯实;
过去五年,惠城区全力抓改革、破瓶颈,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理顺了一批机制性问题,破解了一批深层次矛盾,为该区长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过去五年,惠城区全力办实事、惠民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每年财政支出的70%、新增财力的8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
……
今年前三季GDP总量居全市第一
2010年初的区划调整开启了惠城区版图“瘦身”、经济“增肌”、城市“焕颜”的全新征程。
如何为发展积蓄新动能?惠城区打出土地盘整、产业换挡增速、帮扶企业发展、重塑城市形象“组合拳”,让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市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01.35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实现35.24亿元。今年1~9月,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53.88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一;公共财政收入实现28.67亿元,比2011年同期翻一番。
五年来,惠城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打造一批区域品牌,知名度、好评度不断提升。配合惠州市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先后荣获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100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创业先进城市、省双拥模范区、省生态区等称号,与全市同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
总部经济持续挖潜“空中富矿”
摩天大楼拉升惠城区城市骨架,总部经济持续挖潜“空中富矿”。五年里,惠城区成功搭建华贸中心楼宇经济示范平台,入驻企业200多家。中广核、炜达科技等150家企业(区域)总部落地扎根,佳兆业、富力丽港中心等商务楼宇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8.4%。
“互联网+”产业能量持续发酵,惠城区建成全市首个电商产业园,全区依托电商平台运营企业超2000家,线上销售总额超200亿元,占全市70%。
整合组建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1+4”工业园,全区制造业高端化转型步伐加快。其中,区高新科技产业园三栋中心园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0.2亿元,是2011年的2.8倍。
目前,全区拥有科技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数量居全市各县(区)第二,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7%和27.7%,建成各类研发中心(站)109家、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4个,打造惠城区物联网电子信息科技企业孵化器、桥东电子商务产业园、江北互联网公园等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实力增强,科技化程度提升,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9.45亿元,比2011年增长14.8%。
5年民生支出138亿年均增长24%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取向,也是高标准建设“三宜”城乡首善之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年来,惠城区累计民生支出138.15亿元,年均增长24.4%。五年来,该区累计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577项,连续三年考核排全市第一;率先在全市建立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刑事警情连续五年双位数下降、破案数逐年上升;51个社区被评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省级宜居村庄(社区)76个;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新建学校11所,增加学位17100个;基层综改、家庭医生、智慧医疗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计生工作连续19年获省先进;实现网上办事大厅镇(街)、村(社区)全覆盖,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效率平均提速80%以上……
推行“一线工作法”转作风提效能
实干兴区,转作风、提效能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五年来,该区狠抓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和执行力。
征地拆迁、打击“两违”,加班加点“在一线”;抗击台风和冰雪灾害,复产救援“在一线”;化解民忧民困,为民服务“在一线”;抓项目、引资金、抢工期,提速发展“在一线”……过去五年,惠城区深入开展提质增效、狠抓落实系列活动,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加大精文减会力度,规范办文办会程序,全区性大型会议明显减少。持续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机关作风不断转变。健全政府工作规则,完善督查督导工作制度,强化追责问效,政府执行力显著提高。
未来五年展望
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乡首善之区
名词解释
“一三六”发展目标
一个目标:高标准建设“三宜”城乡首善之区
三大平台:高水平打造省级高新科技产业园、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环东江大健康产业带
六城战略:高质量实施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活力之城、绿色之城、道德之城、健康之城战略
放眼惠城区接下来的五年规划,新一届政府在产业打造、区域发展和经济定位上,把“切入口”精细化,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和科学。
三大平台
各有“主打牌”各有精彩看点
该区“三大平台”各有“主打牌”,各有精彩看点———
在建设省级高新科技产业园方面,区高新科技产业园三栋中心园首打“智能牌”,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智能制造基地;小金口分园继续发挥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汽车配件、电子设备等业态,培育制造业总部基地;水口分园获得全新定位,主要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健康产业园;马安分园新兴发展,计划以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汝湖分园发挥地缘优势,将以承接深圳等地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园区新增高新技术项目50宗以上、培育扶持亿元企业超100家、总产值达500亿元。同时,完善园区共建机制,加强与仲恺区“两园”合作,争取与深圳、东莞等先进地区缔结友好高新科技园区。
在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方面,以江北片区为核心,着力打造的金融创新和总部经济中心将提升城市名片含金量。巩固发展华贸金融创新中心等高端商务楼宇经济,重点引进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提升江北中央商务区金融中心地位。出台总部经济鼓励政策,着力解决总部企业用地用房等问题,提升总部经济落地吸引力,力争到2020年总部企业总产值达600亿元。同时,文创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等将获得全新发展契机。该区将以桥西、桥东、江南片区为重点,充分利用惠州西湖、“两江四岸”自然资源和古城、古人、古事等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发展特色街区经济,全面提升“互联网+商创”水平,打造集文化创意、创业孵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以小金口、汝湖片区为重点,充分发挥惠州火车站、客运中心站、高铁等交通优势,提升物流项目和汽车4S店集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建设小金口现代物流和汝湖汽车文化小镇。以河南岸金山湖片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沃尔玛山姆店等一批优质商业项目建设,鼓励发展体验式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和产业层次,打造新型商业商贸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区商贸物流业产值达10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0%以上。
在建设环东江大健康产业带方面,惠城区将依托龙丰、江南、桥东、水口、马安、汝湖、横沥、芦洲8个沿江镇(街)资源优势,推进环东江大健康产业带发展,建设“健康之城”。以龙丰、桥东为主体,打造特色医疗基地。依托市第三人民医院优势,筹资20多亿元建设一个以重离子技术为依托、相关配套设备设施齐全、珠三角领先的现代化肿瘤医院。做大做强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着力扩大办医规模。积极构建健康大数据链,实现与省市云端数据有效衔接,提高智慧医疗的层次水平。同时,以水口、马安为主体,着力培育一批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药物流新业态,打造医药产业高地。以江南、汝湖为主体,充分发挥山、水、湖资源优势,建设山水休闲、滨江休憩为一体的江岸滨水景观和生态休闲长廊,建成两大“城市水乡”,打造滨江休闲佳地。以芦洲、横沥为主体,打造健康旅游胜地。充分利用芦洲生态资源禀赋,推动养生养老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生命健康小镇”。充分利用横沥温泉资源,建设一批康复医疗、养生度假综合体,打造面向珠三角、辐射深港澳的健康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生态水平全面提升,森林覆盖率达42.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21平方米。
产业结构
提升现代产业层次建“产业之城”
未来五年,惠城区将坚持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总产值实现2300亿元以上,建设“产业之城”。
“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发展风向标之一,该区将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以桥东“互联网+商创”小镇、惠州物联网孵化器等项目为载体,全力打造区域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区电商产业销售额达600亿元。同时,大力促进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发展社区网络经济和农村电子商务。
“高精尖”将作为惠城区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实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52%。具体来讲,将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投资50亿元以上,支持企业运用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加快工业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促进传统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强化招商选资,引进一批行业 “小巨人”,推动韩国城、中科新能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户建设。实施“550”企业培育工程 (培育发展5家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50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加大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到2020年“550”企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
此外,整合秋香江、墩子林场、鹅塘洲、黄沙洞等乡村山水资源,引进大型主题公园、户外休闲旅游等项目,把北部山区建设成生态旅游休闲区。
社会民生
未来5年新增学位超4万个
坚持民生财政理念,把更多财力投向民生领域,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作为惠州市中心区,惠城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一直都是民生关注点。
教育方面,未来五年,惠城区将推进标准化办学,新建或改扩建学校33所,新增学位42546个,未来五年学校建设数量是过去五年的3倍。同时,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开办高端民办学校8所,提供学位1万个以上。
在医疗方面,惠城区将全力争创省卫生强区,新建区中医医院、小金口医院,推动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加快推动智慧医疗示范工程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家庭、社区(镇)卫生机构、区级医院之间的网络化服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在文化方面,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创建13个文明镇(街)和一批农村文明示范片,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实施“德行惠城”公民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弘扬感恩文化,加强“法德同治”,建设“道德之城”。编制全区历史文物总体保护规划,保护开发金带街、水东街等文化街区及梌山书院、市造船厂等历史古迹。加快推进“一场三馆”建设,推动镇(街)、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达标升级,到2020年实现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 积 1200平方米。
如何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该区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 “三宜”二字上。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该区将有全新的“吸睛点”,计划打造以黄沙洞村为中心的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引领全区新农村建设深化拓展、水平提升,力争到2020年打造20个“三宜”新农村示范点。把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龙头,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同时,加快推进芦泰东江大桥、省道120线改造等项目建设,投入1.6亿元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确保2017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每年整治20%以上的自然村。创新实施健康、金融、产业、教育等扶贫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区相对贫困户收入达11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以上。
在城市管理方面,该区将创新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融入更多智慧元素,实现城市智慧运行,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智慧惠城”顶层设计,加快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医疗、智慧天网等示范工程建设,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加强社区建设,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信息平台建设,做到信息服务与社会管理无缝对接。
本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陈美君
新闻推荐
德润花园项目鸟瞰效果图。本报采集深业·喜悦称实景。本报记者卢振侠摄花落又花开,转眼又一年。2015年度惠州地产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