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蝶变,成就“本土国际化”企业 德赛西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领军企业

惠州日报 2016-11-18 14:28

▲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

▲德赛西威办公大楼外景。图片由德赛西威提供

技术人员在车间检测产品质量。

陈春霖。

收购与反收购、国际本土化与本土国际化、从追赶者到领跑者……每一次动作都在业界掀起波澜。30年来,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赛西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制造到了另一个时间节点——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强烈冲击着传统行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德赛西威,能否继续谱写新的商业传奇?如何重拾初衷,激发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该公司董事长陈春霖,细数发展过程中的惊喜与坎坷,分享德赛西威30年来的成功与喜悦。

见证·三十年智造心

初创

国际化血统让其很快在业界站稳脚跟

德赛西威诞生于1986年。

这一年,德赛西威的前身——— 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由荷兰飞利浦、香港金山与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合资成立。

记者留意到,在之前的几年中,中国仍在“姓资姓社”的争议声中前进。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开放之势已不可阻挡,中国的经济学者们已为经济改革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

可以说,中欧电子正是踩着时代的鼓点,应运而生。改革,让神州大地焕发出蓬勃的朝气。由此,中欧电子也迎来了第一个飞速发展期。

翻开德赛西威30年大事记,我们看到:

1989年,成为一汽奥迪的配套音响供应商,标志中欧电子正式走向内销市场;

1992年,率先成立本土自主研发部门,拥有自主开发能力;

1993年,成为国内首批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的汽车电子企业之一;

……

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可以说,具有国际化血统的中欧电子,初创期间就很快在国内外汽车电子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声誉。

陈春霖认为,也正是当年良好的制造管理起点,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后的1999年,曼内斯曼威迪欧收购香港金山股份,中欧电子成为曼内斯曼威迪欧和德赛集团的合资企业。2002年,中欧电子更名为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一段最初的记忆,进入尘封的历史。

突变

收购与反收购成就行业第一案

2007年年初,西门子放出逐步出售威迪欧的消息,市场一下就兴奋了。来自德国的大陆集团和来自美国的TRW一起竞价,前者凭借地主优势和高价优势买下了西门子威迪欧。

陈春霖介绍,西门子威迪欧之所以在2007年年底对外出售,并非是公司经营状况出了问题,而是当时刚刚上任的西门子新总裁要效仿美国通用电器“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企业经营理念,认为汽车电子的业务不是西门子的核心业务,决定将其出售。

当时,声称德国技术不能落入外国人之手的大陆集团,刚刚击败美国TRW公司,以114亿欧元的高价完成对西门子威迪欧全球业务的收购,它也就拥有了上述惠州公司原来由西门子持有的70%的股份。

作为中方股东的德赛工业感觉到了大陆集团的强硬作风,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再掺和到这家不断变换外方股东的汽车电子公司中去。

2007年年底,德赛工业向德国大陆汽车集团提出动议,希望对方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其手中持有的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30%的股份。

德赛出售股份的谈判持续了2008年整整一年。2008年年底,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大陆集团迫于自身压力,放弃了之前一年的谈判成果。

随即转折发生了。德赛工业向大陆集团提出:既然你不遵守之前所谈的条件,那现在我就行使我中方的权力,作为股东之一,按照合同精神行使我的权力,我来收购你外方的股份。

德赛工业之所以敢于反收购,除了西门子威迪欧的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错之外,还在于在一年的谈判中,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竟然没有一个人走。面对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面对一个势头良好的市场,再面对大陆集团的变故,德赛决定反收购。

反收购的谈判同样艰难,也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年。2009年的圣诞节前夕,谈判完成,在香港顺利签约。

2010年1月19日,原来的西门子威迪欧汽车(惠州)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自成功收购外方股份后,德赛工业已把汽车电子产业作为集团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成立了德赛汽车电子事业部。

2010年4月25日,北京车展期间,德赛工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德赛成功收购西门子VDO(惠州)暨德赛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战略发布会”。

双方谁也没有料到,最初的自愿向外方出售股份,最后竟然演变成了全部收购外方股份,而这次反收购很可能意外地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中资收购外资的第一案。

爆发

从 “国际本土化”转变为“本土国际化”

反收购之后,外界也有很多声音和质疑。

众所周知,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基本都是在中国的制造基地而已。不少人有些疑问,离开了外方技术输出的德赛西威到底行不行?

其实,一开始陈春霖内心也有些担心。

“整个团队在合资主导的公司干了这么久,收购之后会不会离开?西门子威迪欧时代,客户的认可对产品溢价能力有所帮助,自主之后,这些很可能不会再有。”陈春霖坦言,之前的优势变成了短板,尤其是离开外方技术输出,自主品牌之路如何走,一度心里有点打鼓。

“所幸的是,德赛工业对我及其团队充分信任,充分放权;团队也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陈春霖说,整个过程中,管理团队没有一个人离开。

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之后的2011年,德赛西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在业界率先推出4个事业单元组织架构,包括音响导航事业单元之一、之二,空调控制器和驾驶信息事业单元、车载显示器事业单元等。

整合之后的德赛西威,对比反收购之前,显得更为高效、务实。

一个事例也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2014年,马自达车厂所需的一款多媒体导航,原本要在9月份才能量产,但马自达车厂希望我们能在6月份前交付。” 陈春霖介绍,客户的要求就是命令。西威为此组成近40人的研发团队,实行“两班倒”,马自达车厂也派出20多名技术人员配合设备测试。那段时间,往往是白班工作到下午四五点钟,车厂人员进行测试,发现问题,晚班人员八九点钟再进行修改。

就这样“连轴转”,一连干了2个多月时间。期间,春节也只放了两天假,研发团队一直奋战在一线,终于按客户要求完成交付。

“过去在西门子威迪欧时代,我们是国际公司,需要本土化;而现在倒回来,我们摇身一变成了本土公司,我们要坚持国际化的概念。”陈春霖认为,德赛西威必须有个从国际本土化到本土国际化的过程。

陈春霖意识到,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公司难以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上找到合适位置,一个重要原因是研发能力不强,一味以价格取胜,导致难以提升产品质量,也不能真正降低成本。

2012年年初,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新加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德赛西威迈出了布局全球的第一步。在亚洲的桥头堡以及中西结合之地设立分公司,让德赛西威更好地掌握世界领先的汽车电子及相关技术,更迅速地拓展国际市场和服务国外客户。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2年,欧洲分公司成立;同年,德赛西威进入日本马自达、捷克斯柯达和美国卡特彼勒全球供应体系;2013年,德赛西威日本分公司成立。

6年时间,德赛西威从一个“国际本土化”企业华丽转身,成功变身为“本土国际化”企业。

6年期间,德赛西威广东省车载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获批,同年牵头创建 “广东车载信息终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批并建成;“汽车安全驾驶辅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并建立。

经过6年的自主发展,德赛西威已是全球超过60家整车厂商的指定配套商,2015年生产总台套突破1000万台/套,导航国内前装占有率约30%。

面对未来发展,早在去年7月举行的德赛西威启航工业4.0暨MES项目启动仪式上,德赛西威就正式宣布启动该公司的工业4.0实施战略规划。

作为惠州最优秀的企业之一,德赛西威决定在未来5年投入数亿元实现智能制造,分3期在德赛西威工厂全面实施业界领先的一体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实现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制造的规划目标。

30年对一个人来说,步入而立之年,正值风华正茂;对一家企业来说,也意味着其发展正值大好时期。

历史舞台的灯光渐起渐灭,有的企业沉沦,有的最终成了行业标杆。我们有理由相信,德赛西威必将续写属于她的传奇。

访谈·对话“倔匠”陈春霖

“30年就干一件事:做好汽车电子产品”

“倔匠”陈春霖细说与德赛西威的缘分

一个新加坡人,1998年,受曼内斯曼威迪欧委派来到中国。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8年,就在惠州扎下了根。他就是陈春霖,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德赛西威30年来第477位职员。

“我很推崇一句话,做事就做彻底”

记者:当时一个外国人士来到惠州,有没有想过像其他外派人员一样待两三年就走?

陈春霖:我很推崇一句话,做事,就做彻底。这一干,就是18年!

当时,德国人掌握了研发,同时不重视中国市场。于是,1999年,我跑到总部说,中国的市场应该由中国人来搞,你放权给我,我保证为你赚钱。老板说,那你就放手干吧。

就是因为这个决定,我们马上扩大本土的研发和销售队伍。不到两年,马上见效。我们在音响导航这一块拥有了核心实力和市场份额。

“以主人翁心态去经营和发展”

记者:我们留心到几个数字,30年,谈判2年,自主品牌6年。这中间最难的时候是哪一段?难在哪里?尤其是自主品牌之初,离开外方技术输出的德赛西威,当时是如何谋划自主发展之路?

陈春霖:难在团队,难在技术。反收购中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原有团队去留问题。所幸的是,我们挽留住了所有经营管理团队,德赛西威实现平稳过渡。

我们提出“二次创业”,以主人翁心态去经营和发展。当然,我们更舍得投入,这些年我们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8%。最开始的2011年连续几年,研发投入占比更高。

我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自主后不再受束缚,再加上中国人的勤勉坚韧,我觉得德赛西威肯定行。

“市场在哪里未来发展驱动力就在哪里”

记者:近些年德赛西威在本土国际化方面做了哪些事?

陈春霖:德赛西威有“国际范”的先天基因。2010年自主后,我们制定了5年战略规划,提出产品、市场多元化,要立足中国走向全球,我们清晰地提出“本土国际化”战略。

自主以后,走出去是必然选择,德赛西威的市场在哪里、未来发展驱动力就在哪里。这个“走出去”不仅包含产品走出去,还包括“制造、生产、人才”。

因此,先后几年,我们在新加波、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等地开设分公司或联合生产基地,最近谋划在美洲、非洲等地开设分公司。

“第一次就做对做好做精”

记者:我留意到,您提到“倔匠”这个词。您所说的“倔匠”体现在哪些方面?您个人这种“倔匠”的特质,给公司带来哪些变化?

陈春霖:“倔匠”,书面解析是“倔强的工匠”。我觉得有3层内涵:不服输的坚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德赛西威人有一股韧劲。专注聚焦。世界没有奇迹,只有专注和聚焦的力量。30年来,我们没有朝三暮四。30年,德赛西威就干一件事儿,做好汽车电子产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要轻易选择,先谋再做。要做,第一次就做对、做好、做精。从好到更好,不断精益求精,要有所谓的“匠心”。

说到“倔匠”、“工匠精神”,它给德赛西威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员工认同感提升。员工都是在为自己而工作,不是为公司。年初我们做过一个内部调查,德赛西威内部认可度达94%。

与此同时,质量得以持续提升。汽车电子产品制造是一种多工序、多因素、复杂工艺。如果西威每个岗位都能从好到更好,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西威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会有更好的提升。德赛西威的质量定义里是用“PPM”来衡量的,“PPM”代表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德赛西威人,要有危机感,要随时听得到“前线”的“炮火声”。现在,我们已开始布局无人驾驶领域,为下一个10年做准备。

镌刻

德赛西威三十载大事记

1986年,德赛西威前身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在惠州成立。

1989年,成为一汽奥迪的配套音响供应商,标志中欧正式走向内销市场。

1992年,率先成立本土自主研发部门,拥有自主开发能力。

1993年,国内首批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的汽车电子企业之一。

1999年,曼内斯曼威迪欧收购香港金山股份,中欧成为曼内斯曼威迪欧和德赛集团的合资企业。

2002年,中欧电子更名为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2003年,第一条按国际汽车电子行业标准配置的表面贴装生产线投入运行。

2004年,第一次向一汽大众的奥迪品牌提供空调控制器。

2005年,迁入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址,工业园总面积达到100000平方米。

2010年,德赛工业成功收购外方70%股份,公司更名为“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2010年,德赛西威启动车规级显示屏项目,成为国内首家进行车规级显示屏技术研究的汽车电子企业。

2011年,德赛西威首台自主开发仪表正式下线。

2012年,德赛西威首家海外分公司——— 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新加坡有限公司成立,同年成立欧洲分公司。

2012年,德赛西威进入日本马自达、捷克斯柯达和美国卡特彼勒全球供应体系。

2012年,德赛西威研发大楼正式启用。

2013年,德赛西威日本分公司成立。

2015年,惠州德赛西威更名为“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德赛西威启航工业4.0智能制造。

2015年,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品导入市场。

2016年,德赛西威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开启30周年新征程。

2016年,二期智能工厂启用,全面布局数字工厂。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田铁流本版图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新闻推荐

送戏下乡百姓同乐

送戏下乡活动现场。本报讯日前,在镇隆镇高田村,随着歌舞《梦在飞扬》结束,惠阳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活动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