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项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9.5亿 市委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创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式,21万党员学深做实走在前列;狠抓项目落地建设,信利一期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今年以来,市委牢固树立 “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四个发展核心”,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全面改革攻坚年、乡镇党建提升年“三个年”活动,突出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防风险、强保障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
创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式,出台“1+8”分类指导方案,制定“1+8”学习计划模板,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开通“惠州"两学一做"”微信公众号,依托“惠州市干部培训网络学院”、手机报、掌上村务等平台,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常态化……
市委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与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方法,使全市9990个党支部、21万名党员学深做实、走在前列,不断筑牢全市党员干部思想基础。
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建设突出位置
市委扭住发展“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年”各项工作,一批项目相继投产,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1-10月,全市214项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9.5亿元。
惠州市还狠抓招商选资各项工作,积极推进惠企政策落实,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开展服务企业小分队、“服务集市”活动等,升级改造“市企业服务集市网上平台”,实现企业服务常态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市委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深入贯彻落实“1+6+N”政策体系,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平台;中韩(惠州)产业园落户,惠州成为全国第三个合作共建中韩产业园的城市;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环大亚湾新区三大起步区建设初显成效;仲恺高新区聚集创新要素能力不断增强,“六区联动、政策叠加”优势进一步彰显。
惠州市把创新驱动落实在产业发展上,围绕打造珠三角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实施“产业培育计划”,构建培育“2+2+N”现代产业体系。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6.08亿元,增长7.9%。
探索“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地方改革模式
市委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在全市开展“全面改革攻坚年”活动,实施重点改革突破行动、改革试点拓展行动、引领型改革构建行动、改革获得感提升行动等“四大行动”,不断探索“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地方改革模式,全市改革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截至10月底,“全面改革攻坚年”26项重点任务中,完成年度任务的有文化惠民卡制度、争取成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示范城市等5项,比年度计划提前的有14项,其余的按年度计划推进。
市委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导向,精心组织开展“乡镇党建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乡镇在基层工作的“龙头”作用,不断开创全市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加大力度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市、县(区)、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工作,在乡镇全面推行“住读”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扎实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乡镇干部牢固树立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切实提高效率狠抓落实。
本报记者曾兴华
新闻推荐
惠州手信需更注重包装与创新 惠州两款小吃夺全国“金牌”引热议
惠州梅菜扣肉酥。本报采集日前,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全国共有200道美食上榜,其中就有惠州东江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