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梅焕裕 一生都为集邮狂 邮票进课堂,著书立说,把集邮和旅游融合起来

惠州日报 2016-10-09 15:16

大图:退休后梅焕裕专心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6本与集邮有关的书。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小图:梅焕裕收藏了很多珍贵的邮票。

贴在信封上代表邮资的小小邮票,在书信时代常见不鲜不以为奇,如今却几乎被人们淡忘。有些人视之为宝贝,想方设法搜罗珍藏。梅焕裕就是其中一位。他12岁起开始集邮,如今年过八旬热情不减。近日,记者走进他家,探访了他的邮票情缘。

省吃俭用买邮票,70多年不曾改

梅焕裕接触集邮起初是受哥哥影响。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也闭塞,根本没机会去外边看世界。从哥哥的邮册上,能看到各地著名的人物、建筑和景观,于是也喜欢上了集邮。

12岁那年,他有了自己收藏的第一张邮票。那是远方亲友寄来的一封家信,他把盖过邮戳的邮票,小心翼翼地从信封上揭下来,放进一个小本子里夹着。从此,他走上了相伴一生的集邮之路。

上学时家里穷,没钱集邮,但他自有办法。以多干家务为条件跟哥哥交换,跟同学、伙伴讨要家里的拆阅不要的书信信封。逢年过节长辈给了红包钱,他不买糖果而是省下来买邮票。后来参加工作有了工资,除了给父母的,还有自己的生活费,剩下的大多花在集邮上。他开始订阅《集邮》杂志,开始收藏更稀有的纪念票、特种票。

他频繁地给各地朋友写信,有时没什么要紧事,只是为了通过朋友的回信,得到各地不同的邮票。他开始结识了一些集邮群,通过跟群友以票换票,他收藏的邮票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

上世纪70年代初那段特殊时期,集邮曾遭到禁止,邮品得上交、烧毁,集邮被举报的话,还要受到批判。当时好些集邮爱好者顶不住压力,把邮册交出来毁掉了,梅焕裕实在舍不得,宁愿担着风险,把邮册偷偷藏好。

来惠州后,梅焕裕的集邮行动没有中断,反而路子更宽了。他一边继续保持和老家邮友的联系,同时在惠州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的邮册中,又增加了不少跟惠州相关的邮票。老人的生活非常简朴,退休金除了支付生活费,节省的钱全投在集邮上。

梅焕裕说,自己人到晚年还远离故土和亲友,选择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生活,一是喜欢惠州的好环境,二是有邮票相伴,自己并不感到孤独,在哪里都能活得快乐。

“这么多年,集邮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看到哪种邮票手头还没有,就会心痒难耐,吃不好睡不香。”老人打趣着说,自己对集邮之爱已然着狂,这辈子是无法自拔了。

住所两次遭贼,被偷的只有邮票

市区中山公园门口有一排老房子,其中有一间就是梅焕裕的家。家里摆设十分简朴,两个精致的大柜子却格外显眼。柜子里整齐摆放的,全都是跟邮票相关的物品。

在1950年参加工作前,梅焕裕已有3大本邮册了。工作后有了收入,邮票的数量更是快速增多。到现在,厚厚的邮册他已有20多本,单张票的数量多到难以计数。老人花了许多工夫,把所有邮票按种类、或按年份分好。对每一张票的由来和特点,老人都能如数家珍。说到其中的珍品、孤票,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这些邮票在邮市上,有些值钱,也有的廉价,在老人心中都是宝贝。除了跟其他集邮爱好者交换用,或者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之外,他一直珍藏着。工作地点换来换去,邮册一直不离身。2002年迁居惠州,老家其他啥东西都没带,一大箱邮册却一本不落,千里迢迢地搬来了。

多年集邮历程中,梅焕裕曾遭遇过两次邮票失窃事件。第一次是在1963年,当时他住破旧的房子,几乎没有防盗设施。一天家里遭贼了,丢了两本邮册。第二次是在2006年,老人有事回了南昌一趟,结果发现家里进贼。清点一番发现,其他东西也是一样不少,惟独不见了几套最珍贵的邮票。

“我一生清贫,家里别无长物,可能让小偷大失所望,不想空手而归,只有拿几本邮册了。”心爱的邮票被偷,老人深感可惜。但后来也慢慢释怀了,就当是自己没这个福气,留不住那些珍贵的邮票。

用集邮服务社会,热心肠感动惠州街坊

集邮时间久了,收集到的邮票多了,梅焕裕不再把集邮仅当作个人爱好,而是尽力发挥集邮的社会价值。

在中学当老师期间,他别出心裁地把邮票当成教学资料,在课堂上用邮票为道具,讲解背后的故事,让历史课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们兴趣大增,一些其他班的学生也跑来听。他根据课堂实践撰写的教学论文,在《江西教育》杂志上发表,还多次获评教学创新奖。

工作之余,梅焕裕不断总结研究集邮的心得,陆续有文稿发表在《集邮》等专业刊物上。退休后尤其是定居期间,没有了其他杂事干扰,他专心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集邮的教育职能》、《广东“旅邮”导游手册》等6本书。

他把关于旅游和景区的邮票、明信片等整理归类,按照一定的范围、线路进行分析研究,并配以各个景点的文字介绍,巧妙地把集邮和旅游融合起来,通过集邮的方式,为惠州市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开创了一条新途径,还曾因此获邀担任惠州旅游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

来到惠州后,他不顾年事已高,除了担任市集邮协会、惠城区收藏家协会相关事务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进学校给学生开讲座当校外辅导老师,参加集体与个人集邮展。

对自己真爱的邮票,当有公益需要时,老人也不吝割爱。2014年10月,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向公众开放,征集相关展品。梅焕裕获悉后,立即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廖氏三杰”两套4枚邮票捐了出来。

当时一些邮友不解,这么珍贵的东西,怎么要无偿送人,而不趁机高价变现。而老人说,这些邮票他自己藏着,当然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有机会回馈社会,则比私人收藏是更好的归宿,也更有价值。

梅焕裕的热心赢得了众多街坊点赞,今年5月份上了 “惠州好人”榜。面对荣誉,老人心怀淡然。他说,自己集邮能有点成绩,全靠爱一行钻一行。今年老人已84岁,记者采访时他却依旧激情满怀,还在继续创作集邮方面的书,打算还要写3本。

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郑培玲

新闻推荐

“东坡到处有西湖” 苏东坡为西湖留下胜迹,胜迹更因东坡倍添风采

惠州西湖一角。本报记者王建桥摄■苏东坡寓居惠州仅两年7个月,却给这座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区文化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关新闻